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上传人:che****29 文档编号:147770214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育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育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育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育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段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传统教学中,小学音乐课都是以教师讲述音乐理论为主,教学停留在口述层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课堂内容比较枯燥,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国外一位教育家提出的体态律动教学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体态律动教学是在学生的音乐教育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身体来表现音乐。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产生音乐认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作用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音乐与动作融合,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传统教

2、学中总是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授课,使得本该是有趣的音乐课变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运用体态律动方法,可以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更加活跃。小学生本就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比起让他们乖乖坐好听课,让他们动起来会让教学更加有效率。合理利用体态律动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以最好的学习状态置身于课堂中,注意力能够集中,兴趣得以激发。2. 使音乐教学生动化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很多时候都跟不上成人的思维,很多知识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但是利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以此大大改善这一现象。例如,教师可以把音

3、调具体对应到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在熟悉动作之后,听到某个音调就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既有趣又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音乐知识,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具体运用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来教学可以在多个方面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可利用体态律动来辅助教学。1. 培养学生节奏感节奏是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一般来说,愉快的音乐,节奏比较快一些;悲伤的音乐,节奏比较慢一些。在低年段的教学中,节奏感的养成是必要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體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节奏感的形成。 小学生在感情领悟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上还比较欠缺,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表示不同的节拍,比如,弱拍拍拍手,强

4、拍跺跺脚等;也可以在进入课堂之前,播放一些节奏轻松愉快的歌曲,让学生起立,随着音乐放松身体,跟随音乐自然律动,慢慢体会音乐的节奏的变化。通过这些动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放松,而且更形象地体会到节拍、节奏。2. 培养学生音高音准事实说明,音调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音乐中不同的音调可以用不同的动作来展现。比如,用下蹲的动作来代表“do”音,用半蹲的方式来代表“re”音,用跳跃的动作来代表“mi”音等。让学生的身体重心随音调变高不断提高,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音调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愉快地度过一节课,还可以对高低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3. 用律动表现音乐的主题音乐中的速度经常与轻松、热情、活跃相关联。慢

5、速会给人些庄重、沉痛、哀伤、宏伟的感觉,中速则给人豪放、柔情的感觉等。实际上,掌握音乐的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地体会音乐表达的感情。低年段学生更加活泼,教师与之互动也更为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音乐的主题。4. 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在音乐授课中,通过体态律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教师依据音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新奇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用这种方式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表演的欲望。5. 激发学生想象力艺术不能仅仅局限于模仿,创造才是艺术的精髓,作为艺术的一种,音乐也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保持其年轻的活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最是丰富,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模仿,只会限制他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给学生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完全地投入自我,将体态律动与音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结合。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展现自己,保持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