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专用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55679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资料】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资料】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第1章第2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学习专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及危害。 (难点) 3.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重点)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 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分类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 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 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的环境问 题 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 表现 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洪涝、 干旱、海啸等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如酸雨污染、臭氧层破 坏、全球气候变暖、城

2、市垃圾污染 生态破坏: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 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锐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 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12019 年 5 月 29 日 14 时 36 分在吉林松原市宁江区 (北纬 45.28 度,东经 124.72 度)发生 5.7 级地震,震源深度13 千米。本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但 造成倒塌房屋 1 户 2 间,严重损坏房屋801 户 2 006 间,一般损坏房屋4 040户 9 601 间。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此次地震属于哪类环境问题? 【提示】地震

3、是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概念: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气温变化的特点:呈逐步上升趋势。 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酸雨污染 概念: pH 值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 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 危害:使水体酸化, 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森林生产力下 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 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如氟氯烃, 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 气层中的臭氧。 危害:会使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危害人体健康, 增加患皮

4、肤癌和 白内障的危险, 使野生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 使部分鱼类和贝类等海洋 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 原因:由于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危害:使物种不断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 去平衡,其危害是无法估计的。 (2)水土流失 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危害:耕地越来越贫瘠;水库、湖泊淤积,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 库容,加剧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严 重。 2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使全球受到紫外线辐射增强 带来的危害等体现了环境问题怎样的

5、特点? 【提示】体现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预习完成后 ,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问题 4 学生分组探究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 1 步探究 分层设问 ,破解疑难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 发展问题。 2环境污染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导 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3生态破坏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

6、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第 2 步结论 自我总结 ,素能培养 1环境问题的内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 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 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 如自然灾害;但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 尤为严重。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按 产 生 原 因 分 类 原 生 环 境 问 题 概念:由自然因素本身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 举例 台风、地震 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火山喷发造成大气污染 次 生 环 境 问 题

7、概念: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分类 环境污染 概念:由于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 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环境 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污染 生态破坏 概念: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而引 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环 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关系 (1)区别:两者成因不同、表现不同。环境污染是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 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而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 起的,如森林破坏、荒漠化

8、、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联系:环境污染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 致大气污染 , 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 反过来 , 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第 3 步巧练 习题印证 ,落实强化 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外圆代表 _,内圆代表 _。 (2)图中箭头 A 表示人类通过 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_,箭头 B 表示人类通过_活动向环境中输出_,箭头C 表示人类的 _ ,箭头 D 表示_ 。 (3)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箭头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 用箭头 _表示;酸雨可用

9、图中箭头 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_表示。 【思路点拨】首先判断内外圆分别代表人类社会与环境,然后根据人类社 会与环境的关系解答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解析】(1)图名为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环境的范围比人 类社会的范围要大 ,所以得出外圆为环境 ,内圆为人类社会。 (2)A、B 箭头是同 向的,C、D 箭头是反向的 ,联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可得出:A 表示的是人 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与能量,B 则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C 表示的是人类 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D 则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答案】(1)环境人类社会 (2)生产物质和能量消费废弃物生产

10、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反作用(或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 (3)ABDC 学生分组探究二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布和危害 第 1 步探究 分层设问 ,破解疑难 1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其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提示】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 2臭氧层为什么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提示】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 命不受紫外线伤害 ,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酸雨的形成以人为原因为主,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等化石

11、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4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第 2 步结论 自我总结 ,素能培养 环境问 题 成因分布危害 荒漠化自然:气候变干; 人为:滥伐、滥 垦、滥牧,植被 破坏 我国西北、华北北 部、东北西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 地、草地面积减少 沙化季风区的边缘地 带 沙尘暴自然:干旱、大 风、气 流 上 升 人 为:植被破坏 我国西北、华北 (春季) 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 体健康、交通、湖泊、水 库、农业生产、村庄、城 市 水 土 流 失 自然:暴雨、土 质疏松 人为

12、:滥垦、滥 伐 黄土高原,南方地 区的丘陵、山地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 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 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全 球 气 候变暖 森林大量减少, 大量燃烧矿物燃 料 全球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 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 生变化 生 物 物 种锐减 生态环境破坏、 资 源 的 过 度 开 发、环境污染和 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活动区 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 失去平衡 酸雨 pH56 燃烧煤、石油、 天然气排放出大 量的 SO2、NO 等 世界:西欧、 北美、 日本我国:主要在 南方 河湖 水 酸 化 危 害 生 物,土壤酸化 危害森 林、农作物

13、,危害人体健 康,腐蚀建筑物 光 化 学 烟雾 汽车尾气中的碳 氢化合物和氮氧 不利于气体扩散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 危害人体健康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化物的一些谷地和大 城市 臭 氧 层 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制 冷剂、杀虫剂等, 使空气中氟氯烃 增多 南极臭氧空洞,北 极臭氧层变薄,青 藏高原上空臭氧 层变薄速度加快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 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 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 全球变暖 城 市 环 境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工业大量集中, 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大城市及部 分中小城市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 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 序差 1南极、北极和青藏高

14、原上空臭氧破坏最为严重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 ,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臭氧 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之中。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地面温度越高, 近地面大气的对流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大 ,即平流层的高度越高。南极、北 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对流层的高度也低 ,人类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容易到 达这里的平流层 ,因而臭氧层破坏更严重。 2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 pH 值小于 4.5 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 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 (1)南方土壤呈酸性 ,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 少足够的中和 ,而

15、北方与此相反。 (2)南方降水多 ,空气湿润 ,有利于酸雨的形成。 (3)南方多丘陵地形 ,且风速小于北方 ,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而北方地形平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坦开阔 ,风力较强 ,易于气体的扩散。 第 3 步巧练 习题印证 ,落实强化 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 )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 暖有关。其合理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气温的影响因素、全球变暖等知识 ,考查了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析】

16、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强 ,暖 流减弱 ,导致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故选 B。上升流是寒流 ,上升流减弱应 该导致温度上升 ,故不选 A。极地东风带北移应该导致影响欧洲西部的偏北风减 弱,故不选 C。全球变暖应该导致中纬度降水减少,故不选 D。 【答案】B 教材 P13图 1210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区 先读图识表 1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中国东南沿海、 北美东部和巴西东南部。 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2上述地区酸雨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发达,酸性物质排放多,并且降 水量比较大,容易形成酸雨。 再演练应用 读图 1210,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雨指 pH 值小于 7.0 的大气降水 B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 国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