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第1章-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精品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55168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第1章-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第1章-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第1章-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第1章-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第1章-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精品(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 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 2019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 的综合整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实现了人 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1415填写【课前自主导 学】中的“知识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并 完成【思考交流】 1;看教材 P

2、15填写【课前自主导 学】中的“知识 2、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并完成 【思考交流】 2;看教材 P1517填写【课前自主导 学】中的“知识 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并完成 【思考交流】 3。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 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 成“探究 1”。并完 成【问题导思】 1、2、 3题。 步骤8:先由学生自主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 要知识,然后对照【课 堂小结】以明确掌握 已学的内容。安排学 生课下完成【课后知 能检测】。 步骤7:教师通过【例 2】讲解探究 2“正确 的环境伦理观”,总 结出特别提醒。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步骤6:师生互动完 成“探究 2”

3、,互动方 式可利用【问题导 思】1、2题设问逐次 完成。 步骤5:在老师指导 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图表活动解读】中 的【图表应用】题。 步骤4:教师通过 【例1】和【图表活动 解读】中的教材 P14 图111的解读,来 讲解探究 1“人类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形成正确的 环境伦理观。 1.举例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 关系。 (重点) 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难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 人类的生

4、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 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 社会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 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 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中 不断向前发展的。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 类型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 时段 公元前 200万 年至前 1 万年 公元前 1 万 年至 1

5、8 世纪 1820 世纪末 20 世纪末以后 对自然 的态度 依赖自然 敬畏自然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善待自然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 源遭到破坏 少数地区的 区域性问题 区域性问题蔓 延到全球 全球性环境问 题亟待解决 人类行为听天由命 开始大规模 改造自然 事后的环境保 护补救措施 谋求可持续发 展 2后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开始改变, 变为善待自然, 为什么? 【提示】因为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 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 控制和制止环境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

6、态平衡 创造有利条件 2. 关爱人 类并尊 重个人 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 关系的调整 个体和群体的努力;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 合作和协调 3. 兼顾当代 人与后代 人的利益 对后代承担道德义务与责任 当前与长远利益 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3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要“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 条件”吗?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 是从现实意义看, 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二是 从积极意义上看, 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三是从维护 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7、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问题导思】 1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什么?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提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及生存空间。 2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什么? 【提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提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可以改造环境, 环境又 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 周围的环境。 2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 到环境中去。 4箭头

8、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 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 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能力,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 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 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幅图中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_图。 (2)在描述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时,属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 图。 (3)四幅图中只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

9、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 作用的是 _图。 【思路点拨】四幅示意图都展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但有些是错误的, 注意观察图中箭头方向是关键。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解析】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具 体表现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两个进入的箭头 ),通过消 费活动 (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把废弃物输出到环境中去(两个输出的箭头 ),人类 社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作用的同时周围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上下分别一个输出的箭头、一个进入的箭头)。 【答案】(1)D(2)A(3)B 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问题导思】 材料一中国广西桂林某乡政

10、府, 把大批山林承包给某个体户采伐烧炭,然 后卖给日本客商, 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乡财政创收, 又使许多农民脱贫 致富。当桂林风景管理处会同林业部门前去制止时,当地乡政府领导振振有词: “我是为民办事。 ” 材料二日本从加拿大进口木材生产纸浆,从东南亚诸国进口木材生产家 具,从中国进口白桦树生产一次性筷子。日本各餐馆将用过的一次性卫生筷收集 后用以制造高级纸张,中国各餐馆则将一次性卫生筷点火烧掉或作为垃圾倒掉。 1 材料一中,桂林风景管理处和林业部门为何要制止当地毁林烧炭的行为? 【提示】毁林烧炭破坏植被,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 题,使生态环境恶化。 2材料二中,中国与

11、日本的做法哪个比较合理?为什么? 【提示】日本的做法比较合理。日本的做法对资源的利用更充分,而中 国的做法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破坏了环境。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 尊重与善 待自然 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 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要保护 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给 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 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条件 关爱人类 并尊重个 人 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是保持人 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 则 任何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 其 环境效应都不会限于个人, 而 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 影响;另一方面,保护环境不 仅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努力,

12、 还 需要区域之间、 国家之间的合 作和协调 兼顾当代 人与后代 人的利益 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 子 孙后代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该 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对 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 等的重视 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一样, 都 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 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 于:除了这种本能之外,还意 识到人类对后代承担道德义 务与责任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并不意味着只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 而是要尊重自 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 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村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 存在许多缺点。 据图,回答 (1)(3)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 A、B、C 分别代

13、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C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D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的问题,不正确的是() A结合植树造林工程,营造薪炭林 B用秸秆发展沼气 C用秸秆养畜,畜粪还田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3)上述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环境伦理观?简述理由。 【思路点拨】结合图中的因果关系和所形成的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是解答本 题的关键。 【解析】由图可知, A 为破坏森林,是由木材当燃料引起,导致风沙侵蚀 和水土流失; B 为牧业下降,是因草皮当燃料,饲料减产;秸秆、畜粪当燃料,

14、导致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对应C,这些都不符合环境伦理观。综合分析,该地 区问题的核心是能源,应针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采取恰当措施。 【答案】(1)B(2)D (3)不符合。该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注重了人类生存所需,未关注环 境发展需要。 图表展示 教材 P14图 11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 解图精要 1由图中箭头可知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及生存空间。 2由图中箭头可知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产物 和废弃物。 图表应用 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表示反馈作用的是() AB CD (2)该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具有_的关

15、系 ()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C环境供给人类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 D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解析】第(1)题,反馈作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反作用,据此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可排除 B、D 两项;箭头 反映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空间和能量, 是自然环境 “提供”的。第(2)题,A、B 两项分别表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 一个方面,均不全面; C 项仅单方面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而忽略了自 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答案】(1)A(2)D 教材第 14 页活动 【答案】材料一介绍的中心主题是: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大自然漫长演

16、化的 结果,人类应该恰当利用和保护,要注意珍惜。 材料二提供的信息表明,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科学发明,利用科学技 术改造自然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两则材料表明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教材第 15 页活动 【答案】1.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 经认识到了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2如孟子 梁惠王上讲,“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淮 南子讲,“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些古语都渗透了对大自然利用与保 护为一体的智慧思想。 北京借奥运东风, 把北京市建设成为 “环境友好型城市 ”,实现了绿色奥运 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 题。 1“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强调的重点是() A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B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C环境具有客观性 D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北京市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 A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B加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