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49743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6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金秋时节 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当夏日的暑气渐渐消散, 轻风中悄悄夹杂一丝凉 气,秋便再一次降临人间。秋,是美妙的交响乐;秋,是果子压枝的芬芳;秋, 是微雨沾衣的清新;秋,是万山红叶的热烈。秋是一首美妙的诗,凌空的大雁是 它飘逸的诗行;秋是一幅绝佳的画作,金色的田野是它纯净的底色 秋闪现在诗人的妙笔下,铺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飘洒在绵绵的雨丝中, 回响在秋虫的歌声里。 秋是属于游子的, 他们的乡愁让秋变得凝重; 秋是属于孩 童的, 他们的笑声让秋变得欢乐; 秋是属于农人的,他们的劳作让秋变得丰硕 在秋天里,赏秋色、觅秋迹、吃秋果、感秋情,也别有一番滋味。 本组课文中, 作者抓住了秋

2、天的特点, 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 本单元的内 容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专题编 排设计的,有描写秋景的,有描写秋天的声音的,有描写秋雨的,这些内容形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都表达了对秋的喜爱、 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 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 既是对借助图画、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 旨 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 并逐步做到迁 移运用。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 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

3、录下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 生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 的语言感受力, 并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二是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生观 察秋天的景象,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并且在仿写练习时有内容可写,有情 感可发。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2 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歌意境, 体会 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铺满金色巴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理解课 掌的水泥道文内容,体会秋天水泥道的美。 秋天的雨2 弄清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 段话的方法。 听听,秋的 声音 1 从朗读

4、中展开想象, 感受美好的秋声与 浓浓的秋情;读写结合,尝试写几句小诗。 习作写日记2 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 处;培养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的习惯。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 重点积累描写秋天的好词; 学会运用理 解词语的不同方法;掌握钢笔书写的要领, 提高书写能力。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4 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 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 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

5、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 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赠刘景文通过描绘秋末冬初“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致,既赞美 了秋天,也突出了菊花、 橘树傲霜凌寒的坚贞气概, 间接表达了诗人苏轼对友人 刘景文的敬佩和勉励之情。苏轼这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为一体,借物喻人, 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虽为赠刘景文而作, 所咏却是秋末冬初的景物, 了无 一字涉及刘氏本人。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夜书所见 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 借落叶 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 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

6、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 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 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古诗的教案设计, 要注重朗读、 想象和背诵,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味 和意境的美好。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 诗意的方法, 感悟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了解到 “诗以言情,诗以言志”,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 认识“径、斜”等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 首古诗,默写山行。 3. 能借助注释, 大致理解诗

7、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 的季节。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 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 2 课时 山行 1. 认识“径、斜” 2 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 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 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 推测、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 “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8、默写。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 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1.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 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自 由表达后,出示“秋天之景”图片)看来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慧眼, 真棒!大家看哪,天高云淡、枫叶似火是斑斓的“秋”,谷物飘香、瓜果遍地是 丰收的“秋”,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是清冷的“秋”,大雁南飞、秋虫唧唧是别 离的

9、“秋”。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 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 “迷人的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 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 聆听秋天的声音, 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 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 文阅读技能, 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现在,就让我们穿 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 2.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 课件出示山行。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预设:“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 的意思。谁在山中行走? (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

10、文,检测预习 1. 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 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 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 杜”。 2.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 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 (1)出示词语课件,指名学生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山 行 x n 寒 h n 山石 径

11、 j n 歪 斜 xi 枫 f n 林霜 shu n 叶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 (3)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停车/ 坐爱/ 枫林晚,霜叶/ 红于/ 二 月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很好,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诗的味道来了!古诗合辙押韵,朗朗 上口,读通顺以后,我们很容易找到“诗”的感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也是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正所谓“诗中有画”,山行这首诗为我们 展

12、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仔细观察图画, 哪些景物在诗中可以找到? (远:寒山、石径、白云、 人家;近:人、车马、枫林、霜叶、石径。) (2)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画面和诗句中哪 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这种景物有什么 特点?(红于二月花。) (4) 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诗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哪个字直抒胸臆?(爱。 ) 诗人的什么动作表现出了这份惊喜?(停车。) (5)让诗人“停车”的原因是什么?(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看图想象,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说图画上的内容。 示例:走进深

13、秋的山林,远望,一条山路弯弯曲曲向山顶延伸,山腰上云雾 袅绕,隐约还有几户山居人家;近处,夕阳晚照,枫林似火,动人心魄。这真是 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教师“扶”学“远上寒山石径斜”。 1. 理解“远上寒山”的意思。诗人为何称这山为“寒山”?这石头小路有什 么特点?它伸向哪儿? (1)远上: 向山的远处(深处)走去。“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用“联 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进一步提问并明确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山上 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3)斜:“斜”本义是倾斜, 结合具体情境应理解为 “曲折不直” 的意思。 照应“远”字,

14、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串讲句意。教师相机点拨总结。 过渡:老师真为大家高兴, 同学们能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找出这些词语的 意思。“寒山”高远冷清,“石径”弯曲绵长,这真是一座清幽的深山。我们能 用一句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句意通顺即可,不要求统一) 方法拓展: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 跟现代文的表达不同。 我们在说诗句意思 的时候,可以先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再结合诗句中重要字词的意思,把句意说 完整、说清楚。如果运用直译法, 也并非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还要调整表述顺序, 使句意更加流畅才行。 (二)半“扶”半“放”学“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

15、1. 引导学生想象描述画面。 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 什么? 示例:山高之处,云雾缭绕,炊烟袅袅,似乎还能听见鸡鸣犬吠之声,虽是 寂静的深山,仍让人感到乡野生活的恬淡闲适, 充满生气。而前句中的“石径”, 不恰恰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吗?真有意思,这么一来,这幅画儿好像活了起来。 2. 比较“生处”“深处”“升处”的差异,突破“生处”难点、易错点。 (出示课件: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预设: (1)查字典法: 明确“生”“深”“升”的字义。生,产生、生出;深, 深厚、浓郁;升,升腾、上升。 (2)想象情境法: 白云深处,浓雾沉沉,怎能看到“人家”?白云升处, 云雾自下而上升腾,

16、 人家岂能升腾而上?白云生处, 白云从无到有,升腾、缭绕、 飘浮,是炊烟,抑或是云雾?引人想象,更贴合“山高之处有人家”的情味。 3. 串讲前两句诗意。朗读回顾,读出画面感。 示例: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云雾袅绕的远处隐 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三)“放手”合作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自由读第 3、4 句,看图想象画面。 过渡:跟随诗人的车马一路前行,一路赏景。哟,眼前有一片枫林。远远地 看,这些枫树叶像什么?凑近一看,它们又像什么?风吹的时候呢,它们又成了 什么?(学生表述。)真美!看到这样迷人的风景,诗人可舍不得走了。他为什 么停下来不走了呢?用诗中的内容回答就是(坐爱枫林晚)。 2. 结合图片,交流“坐”“晚”“霜叶”“红于”的意思。 (1)坐: 因为。 (2)晚: 蕴含多重意思:点明时令是晚秋,晚秋时节才有经霜的枫林。 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 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因为傍晚才有夕照, 绚丽的晚霞 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 枫林才格外美丽。 诗人赏景赏到了傍晚, 一直舍不得 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