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49670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5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爱国情深 我们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狂风骤雨;暮色苍茫,任凭 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旧从容不迫。我们的祖国,地大物 博,秀美的风光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 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耀。 我们的祖国,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赞美、 去爱戴、去呵护。 爱国情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 它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不信,你看那一句 句美妙的诗行, 流露了诗人们真切的爱国情;那一声声高亢的呐喊, 展示了少年 中国的英姿, 蕴含着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那一座千疮百孔的园林, 见证了祖国凋 敝的昨日;那一位位扎根海岛的战士,用青春和热血守卫海疆

2、,无怨无悔。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形式不同, 但是都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爱国情 深。爱国情人人具有, 学生也很容易从不同的文章中体会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 过程中应以朗读为基础,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不同 的文章在表达爱国情时的差别,从而加深对爱国情的理解。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2 掌握诗歌断句的方法, 学习朗读诗歌的 技巧;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 作者的情感; 品味诗歌语言, 把握诗句运用 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少年中国说 (节选) 2 学会给文言文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 结合重点语句把握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了 解象征手法, 体会象征意义;

3、 受到爱国思想 的鼓舞。 圆明园的 毁灭 2 抓住关键词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和被毁灭的过程,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体 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激发爱国情感。 小岛1 了解战士们不畏艰苦在岛上种菜的事 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掌握概括课文主要 内容的方法,能复述课文。 习作 二十年后的 家乡 2 合理大胆地想象, 巧妙运用对比的写法 展现家乡的变化。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1 做到朗读时能读出课文蕴含的充沛感 情;区分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 并会恰当运 用;区分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并能正确 运用。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11 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示儿是一首绝笔诗, 传达出诗

4、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 国情怀,揭露了诗人一生的心愿, 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 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 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题临安邸通过描写当时南宋 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 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土地的荒淫生活,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无比忧虑, 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谴责。 己亥杂诗 以祈祷天神的口吻, 呼唤如风雷般的变革, 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 扼杀人才造 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揭露了诗人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学习 诗歌,重点在于朗读理解, 难点在于体会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 意诗句的停顿、语调和重音等,要求学生能读出情

5、感;在理解诗意时,教师要引 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 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情 感时则要将三首诗进行比较,发现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乃、熏、亥”等5 个生字,会写“祭、杭、恃”等8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默写示儿。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进而完整理解诗 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分析三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赏析名句,感悟其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2 课时 示儿 1.会认、会写“祭

6、、乃” 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这首诗,理解字词,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 这首诗。 3.借助注释、查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1.朗读、背诵、默写示儿这首诗。 2.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爱国情怀”,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热爱祖国的 仁人志士的形象?(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屈原、陆游、戚继光、林则徐、 邓世昌、赵一曼等人

7、物画像。)看来,同学们对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从没忘怀。是 的,作为中国人,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祖国,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 统,是千千万万人民最永恒的情感,是各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 将要穿越到南宋那个国土失守、 朝廷苟安的时代, 去听听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 前对儿子的叮嘱。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进入古诗意境。 3.教师出示示儿,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明确:“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儿”,儿子。组合起来 就是“把(写的诗)拿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 思考: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诗给儿子看的呢?告诉了儿子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示儿的

8、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1)教师指名介绍作者,检测预习情况。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我国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陆游工诗、词、 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1126年, 金国攻陷了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 (今河南省开封市) 。 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 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国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 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 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

9、 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可是,南宋政府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 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 这种局面, 当然是一向反 对民族压迫的广大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不知有多少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 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陆游写下这首示 儿诗的时候,九州破碎已经整整84 年了。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 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 (1210 年元月)。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 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教师提出交流要求: 读准字音,识记生字。圈出不理解的

10、字词,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预习及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及词语的理解。 (1)学生识记、书写生字。(边读边用手在课桌上写,读准写准。) 家祭 (j) 乃 翁(n i)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词语并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纠正。 结合课本上的注释,理解“示儿”“元”“九州”“王师”“乃翁”等词 语。 补充解释: 万事空 什么也没有了。 但 只是。 同 统一。无忘不要忘记。定 平定。 中原 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 祭祀家中先人。 4.学生熟读全诗。 (1)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听音频、看视频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注意读好停顿、节

11、奏、韵脚。 (2)学生尝试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3)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意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及感情。 预设:(1)朗读节奏: 死去/ 元知万事 / 空,但悲 / 不见九州 / 同。王师 / 北定中原 / 日,家祭 / 无忘告 / 乃翁。 (2)语气及情感: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所 以要以愤慨、 悲伤的语气来缓缓地读。 要读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强 烈的爱国热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简笔画画出来。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梳理了诗的大致意思, 体会到这首 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现在,我们不妨拿起笔把诗人病危时将儿子

12、喊到病床前诉 说遗愿的情景描绘出来。 2.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展示简笔画。 3.教师选出较好的简笔画展示,引导探究。 (1)陆游病危时的情景怎样?他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病入膏肓、气 息微弱;九州同。) (2)陆游为什么而悲?(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 (3)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是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4)看到这幅画,你觉得陆游是怎样嘱咐自己的儿子的?(吃力地,用尽 了最后一丝气力。) (5)陆游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他为什么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收 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事?(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4.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采用第一人称说说画面内容。

13、 示例:我本来知道,当我死了以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 痛心的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我相信,大宋的军队一定会收复中原的, 一定会的!到了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在举行祭祀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让我也能高兴高兴。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理解首句,想象情景。 (1)结合写作背景和画面内容,说说陆游去世前的情景、气氛。 示例: 1210 年 1 月的一天,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烛光昏黄,全家沉浸在悲 伤之中,已经 85 岁的陆游躺在床上,气若游丝。 (2)这时的陆游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 此时的陆游豁达地认识到“死去元知万事空”。 思考: (1)“万事空”体现了陆游什

14、么样的生死观?(陆游面对生死极其 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 (2)对“死”极其豁达的陆游面对死亡真的是“万事皆空”,无话可说? (不是。) (3)这句诗中哪个词为下面的诗做了铺垫?并且暗示诗人还有话要叮嘱? (“元知”。) 2.理解第二句,体会情感。 过渡: 是什么事让诗人陆游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句 诗。 (1)学生多读几遍诗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示例: 师:同学们刚刚反复朗读了诗句,你们觉得把“但”换成“还”或“又”好 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但”说明仅仅只有一件事, 没有其他的,突出了其重要性

15、。 而且“但”字将上下两句紧密衔接起来,换成“还”或“又”之后就没有这个效 果了。 师: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能作为全诗的诗眼? 生:悲。 师:对,就是这个字。谁能说一说“悲”是什么意思呢? 生:悲伤,悲愤。 师:陆游“悲”的是什么?是对生命的留恋,是对财物的牵挂,还是对子孙 的不舍? 生:为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而悲伤。 生:为金人的烧杀抢掠而悲愤。 生:为老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甚至家破人亡而悲痛。 生:还有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 师:那从这个“悲”字中,同学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前两句诗,感受一下诗人深沉的

16、爱国情。 3.理解后两句,明确愿望。 过渡:这深沉的爱国情真是让人感动。虽然陆游对南宋朝廷和军队苟且偷安 非常愤慨,可他依然对南宋朝廷和军队“王师”充满希望。 (1)陆游在临终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齐读:“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学生答:王师。)那些受苦受 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呢?(学生答:王师。) (3)我们从哪句诗中看出陆游对“王师”的期望?(学生齐读:“王师北 定中原日。”) (4)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北定中原” 的意蕴? 明确:表明陆游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统一祖国。他最牵挂 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的是平定中原。表明陆游虽然看不惯王师醉生梦死, 但坚信王师一定会收复失地、 平定中原、统一祖国。表明陆游一生都坚持抗金, 几十年来矢志不渝,至死也不绝望。 (5)“王师北定中原日”是陆游对“王师”的期望,那他对家人有什么期 望?(学生齐读:“家祭无忘告乃翁。”) (6)从诗人的期望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