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7743994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有感彼得.伯格是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他主要关注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和神学的研究,其著作涉及范围广泛,论及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问题。在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一书中,彼得.伯格以其缜密的思想、清新平实的文笔和别具一格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了社会学目的和内涵及其学科性质和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解的、批判的、怀疑的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不一样的社会学,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社会学、社会学家和个人等社会要素的思索和反思。 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历史上,很多社会学家对此做了解释和回答。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的学科,他有着将社会学打

2、造为统驭或代替一切社会科学的“王者学科”的伟大抱负。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社会事实的学科。然而,彼得.伯格却认为社会学是横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问,也即是说,社会学既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学科,也是人文关怀意义上的学科。社会学首先关心的是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学家应该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向其他学科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开放。荷兰学者赫伊津哈指出:“除非把人当作有些的物种,除非研究人游戏和游乐的一面,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把握人类文化”。因此,彼得.伯格以“游戏”的口吻给我们发了一封邀请函,邀请读者进行一场“王室游戏”,神游于一个学术殿堂。可以说这是一个发现社会学的神奇、好玩,又充满了浪漫和新

3、奇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领悟到社会学的目的和作用,知道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受到了什么样的制约和限制,如何才能消除这些限制获得自由呢?我们需要理解社会,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对象,这样就相当于消除了它的危害”。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去理解我们的对象呢?社会学就是我们的最好帮手。学习社会学知识,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以及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 学去理解社会,从而突破限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 一、社会学的目的:理解社会 彼得.伯格认为:社会学是理解社会的学问,追求的是纯粹感知的行为,社会学家应秉承一种价值无涉的科学诚实观,职责是报告社会领域里的真相,而不是决定采取何

4、种行动。也就是说,社会学是理解、描述与解释的学问,而不是对实践的指导;阐释社会事实是什么,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状态,而不是判断社会事实应该是什么。社会学家是描述者和解释者,而不是仲裁者和改良者。不幸的是,一般人对社会学的目的和社会学家的形象的理解产生了误差甚至是错误,很有必要重塑社会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向公众澄清社会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有利于人们对个人和社会及其二者的关系,以及个人自我形象的构建和重塑。 (一)理解社会学家的形象 社会大众是如何理解社会学家的形象的呢?由于缺少对社会学得理解和认识,公众心目中社会学家的形象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误差,社会学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主要有:第一,社会工

5、作者。彼得.伯格认为社会学家不是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绝大多数仅仅与下层人士打交道,更多使用的是心理学的知识而不是社会学的知识。第二,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社会工作强调的是操作层面的实物,是一门社会实践的学问,而社会学不是实践,是尝试对社会的理解。第三, 社会改良者。也即认为社会学家的任务是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构建社会改革的蓝图。然而,“这类问题不是社会学理解的知识问题,而是社会学知识的应用问题”,而同样的社会学知识可以被用来实现完全相反的意图。第四,统计数字的采集人。过分追求自然科学的数据分析、数字监控和绩效评估。然而,“统计数字本身不是社会学。只有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统计数字作出解释

6、后,它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学的有用之才”。第五,超然、冷嘲的观察者。社会学家不是这样没有同情心、没有道德和没有良心的“冷血动物”,而居于现代社会分工任何岗位的人都应该有一个道德问题和原则问题。 彼得.伯格在批判和解释以后构建了社会学家形象的“理想类型”:社会学家持有科学诚实的价值观,以严谨的治学方式去理解社会;他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工作,尽力做到客观,控制个人的喜好和偏见,不是去做规定性的评判;他们的兴趣非常强烈、永无止境,目的是借助方法论去理解社会。这就是和我们一起“游戏”的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要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这样的社会学家的形象需要社会学家做好各方面的事情。首先,社会学家的旅行是发现之旅。发现熟

7、悉事物在意义上发生的新变化,使我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非常熟悉的世界,这就是社会学令人神往和激动的价值所在。其次,社会学家的旅行是智慧之旅。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要发现社会现实的多层意义,探索其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最后,社会学家的旅行充满了激情和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和洞悉人与社会的激情,是进行这场“消遣”游戏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学是理解人与社会的一种知识 作为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人,该如何获得有关个人、社会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社会学则是促使我们达到这种理解目的的知识和有力途径,通过社会学的意识形式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社会学包含的独特的现代意识形式 可以有效的理解个人和社会。社会

8、学如何穿透层层迷雾揭示事物表象后面隐藏的真相呢?如何洞悉支配人们生产的社会逻辑?又如何使人们跳出思维的局限,获得广博、开放的视野呢?彼得.伯格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揭露真相、不恭敬的态度、中性化趋势和世界眼光等四种社会学意识,获得理解人和社会的知识、觉悟和人文修养。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这四种社会学意识: 第一,揭露真相。可以说揭露真相是社会学特有的责任,有益于精确把握当今社会的社会态势。这种揭露真相是一种怀疑的艺术,是社会学的固有逻辑社会学家需要揭露社会体系的假象,揭示人们用来掩盖互动的托词和宣传。社会表象往往会扭曲社会现实、隐藏真相,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在社会中生活就得接受社会逻辑的支配,人们对这种支

9、持往往无法察觉并习以为常。揭露真相就是穿透言辞的烟雾,深入到行为背后去发现人们不会承认的行为动机。第二,不恭敬的态度。即是说,社会学的研究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和勇于反思的态度。“凡是有思想的地方,凡是思想摆脱了虔敬的目光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社会现实,和那些把华丽辞藻塑造的形象当作生活真相的人相比, 我们要略胜一筹”。第三,中性化趋势。不主张某种社会、某种文化是唯一的标准,“社会学之所以和当代契合,正是因为它代表的意识是价值完全中性化了的世界的意识”,现代社会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日益加快,我们的身份也是不确定的、流动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世界总体

10、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趋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了这种中性化的效应,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相对的、辩证的、变化的、宽容的态度对待社会、世界和文化。第四,世界眼光。指的是社会学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放眼于人类生活的开放视野;要有天下一家的社会学意识。这是一种开放的意识,是对我们自己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开放,是对世界的开放。具有开放视野的人内心向无限丰富的人类潜力开放,热衷于追求新视野和新世界。 (三)社会学是构建自我形象的一种觉悟 个人的自我形象、生活经历和世界观会影响到个人现在的发展状况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观念不断变化的时代,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对自我形象的构建,而

11、且也会引起人们信仰和追求的变化。个人如何构建自我形象、重组人生阅历和世界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理解, 也关系到个人应对未来的心态。“过去是可变的、易变的、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往往反复进行新的选择。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如果,我们构建的自我形象与我们想要的格格不入,就会带给我们压抑和不快的感觉,甚至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搅乱我们前进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自我满意的自我形象。社会学意识可以让我们有选择的整理人生阅历,描绘一幅又一幅富有意义的“自画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使之适应思想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 随着现代社会人的空间流动

12、、社会流动和语言体系的变化都会引起思想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个人也要对自我形象和人生阅历进行调整、修改和重构。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调整和重构都不是自觉的,都是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的,并非刻意为之。重新解释人生阅历、改变世界观、改变信仰却需要刻意为之,个人如何在这种无意和刻意之间保持清醒,适应特有的社会情境和社会的成长过程? 如何应对世界观和信仰发生变化带来的挑战?恰好社会学能够给我们清醒的意识和提供保护:“围绕世界观的大辩论中,社会学提出谁说的?这样一个恼人问题这种怀疑态度立竿见影,给人提供保护,使人不至于立即改变自己的信仰”。这样社会学就成为个人构建自我形象的一种知识、人文素养和觉悟了。 二、

13、被塑造的人:“自由”受限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不能离开社会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必须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人必须不断的社会化适应社会提出的要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态势。一方面,面对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那样的渺小和无助,唯有被动的接受社会施加于人的各种制度、规范、道德、法律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通过各种社会机制对个人进行塑造。另一方面,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会由内自外的影响和塑造着个人的行为。因此, 个人无时无刻地受到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的型塑,如果个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适应这种内外之间的张力,就可能导致紧张、焦虑和不安,从而不能很好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的发

14、展。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牢笼”是人和社会共同打造的。 (一)社会对个人的塑造:“社会如监狱,人如囚徒” 为了获得生存的能力,个人都要社会化,通过社会规则、文化的内化从而使人变成社会人。社会外在于人,社会现象的客观的事物,从内到外给人们定位, 界定人的身份和角色,规范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命运,在社会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人生被动无助的。也即是说,自出生开始,人们就被动地扮演着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角色,并被动地拥有与之相应的身份,因此,社会是不仅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也塑造着我们的身份、思想和情感。社会让我们身陷漫无边际的历史囚笼,社会走在我们身前,存在于我们身后,个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漫长岁月里永恒

15、社会中短暂的插曲而已,社会通过一系列制约人的圈子,有效的圈定了个人的行为。这些手段有:社会定位、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分层、社会情境和制度, 个人只能被动的生存在这些规范之下社会如监狱,人如囚徒。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社会体制是如何控制和塑造个人的。 第一,社会给个人定位。个人的社会定位使人处于被动的地位,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决定了其只能在社会界定的权利和威望体系中活动,社会通过各种体制将个体“囚禁”在预定的轨道里行事。当个人知道自己的地位时,也同时会意识到,要改变命运自己却显得无用武之地和无能为力。第二,社会控制机制。没有社会控制,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社会通过强制手段让越轨的人们重新回到其既定的轨

16、道行事,这些强制手段包括了:暴力的威慑、经济制裁、法律手段,还有来自群体的规范作用,如规劝、嘲讽、羞辱等,当然也有来自社会的道德、风俗和礼节的制约作用。这一切都构成了社会控制的圈子,有效地圈定个人在特定社会情景中的可能行为。第三,社会分层。无论是财富、地位和声望都会影响着社会的分层,任何社会都分为一定的统属和隶属层次,如我们熟知的阶级体系、种族制度和种姓制度,这是一个社会的等级体系,所有层次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的分层体系。个人被动的分到相应的层级,其行动和思想就会受到该层级的限制, 个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就得符合你所在层级的要求。第四,社会情景。情景的参与者担任着界定社会情景的任务,即是说,现实是一个定义的问题,个人定义不一样,行动也就有所区别。而在人与社会情景的关系中,人处在被动的地位,社会情景决定了个人的选择,我们在玩游戏之前,游戏规则就已经制定好了,我们只是投入热情按照规则游戏。第五,社会制度。制度是一套特色鲜明的社会行为, 规范着人的行为模式,是一种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