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2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7729168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过程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生自由诵读) 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一生读) 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 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

2、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而当他修葺之后。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 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 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

3、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 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然而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是哪些事让他感到悲伤呢?请诵读第二到第五小节。(生齐读) 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 生:母亲,祖母,妻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大家庭。 师:你是怎么看出大家庭也是他感到悲的一个原因?同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 生:文中说“庭中通

4、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本来是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的,后来到处都是小门墙,这前后的变化,说明大家庭不和睦了。并且,这种不和睦越演越烈,“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变墙,可见矛盾在加深。还有“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院杂乱而喧闹。大家庭分崩离析让他感到很悲伤。 师:分析得有道理!你能抓住庭院前后变化,从作者的客观记述中看出其深长感叹。而当作者写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的感情外露了,文中有一词大家注意到没有?(生齐答:余泣)好,我们来分析他为何而“泣”。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老王中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5、你还有钱吗?” 生:因为他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现在老妪提起。引发他对母亲的想念。 师:那如果我把“妪每谓予曰”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段话改成:“尔母爱子女,甚矣!”归有光会“泣”吗? 生:不会吧。(师:为什么不会?)文中写到他母亲的时候非常形象。首先是老妪指着一地方说你的母亲曾站在这儿,使归有光觉得面前真站着他的母亲一样;接着又有母亲的动作“叩门扉”,还有她的语言:“儿寒乎?欲食乎?”这些就把一个母亲再现出来了。面一改之后这种味道投了。 师:再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对儿女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母亲。 师;是的。通过老妪之口,一个关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形神毕露地表现出来,母亲慈颜犹在,

6、这怎能不让幼年丧母对母亲记忆甚少的归有光黯然泣下?我们再来看他又是如何写祖母的。请同样关注细节。 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她的自言自语说明她对这个孙子有殷切的期待。而“顷之,持一象笏至”中“顷之”一词,指时间很短,则说明她的一种急切的心情。至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真切的叮咛与勉励。 师:不错。祖母对他有期待有勉励。那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说这个孙子怎么像个女孩子? 生:这话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怜爱。首先“过余”课后注解是:“到我这里。”这个“过”解释成“到”应该是“拜访”义项的灵活翻译,就是说她来这儿是特意来的,不是

7、正好路过;其次“久不见若影”一个“久”字表现出祖母对这个孙子的记挂关心,正因为久不见,才特意来看他;荐次,临去的时候“以手阖门”是轻轻地关上门,说明她是赞赏孙子在轩中认真读书的;最后送给他象笏则是最好的鼓励了。 师:讲得有条有理,很有说服力。想起这些,再“瞻顾遗迹”,归有光“长号不自禁”啊!同样是感情的外露,可为何前面是“余泣”,而此处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生:前者有老妪在,这儿只有他一个人。 师:哦,这是一种外在因素,那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吗? 生:前者毕竟是老妪的回忆,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后者是自己亲身所经历,并且还有“遗迹”即“象笏”在。 生:幼年丧母是悲伤的,但功名未就、有负祖母重托

8、更让他悲伤。 生:赡顾遗迹,往事涌上心头。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一方面是时间流逝而自己功名未就,他为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他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这种悲是很沉痛的。 师:大家的分析越来越深入。幼年丧母是作为子女的身世之悲,而功名未就是作为读书人的职责之悲。古代文人读书主要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时的归有光既不能“齐家”更不能“治国”、“平天下”。想当初在轩中“偃仰啸歌”时的满怀抱负,得到祖母勉励时的昂昂斗志,而现如今却一无所成。所以,前者之悲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的;而此处的悲则是?(学生:放声痛哭,失去控制。)是的,如潮水汹涌失去控制。 师:母亲、祖母

9、、妻子是归有光生命中重要的三个女人,当他回忆起妻子的时候又会怎样?请自由而深情地诵读四五两小节。(学生读)读完我们会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词(学生: 江城子),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背诵江城子)同样是悼亡,苏东坡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而归有光既不写“断肠”,也没有前文的“泣”、“号”,他到底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内心之悲的呢? 生:最后一段写妻子已死,而她亲手所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作者睹物恩人,而物在却人非。看似平常的语言中,“手植”和“今已”却说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师:有人曾用八个字来评价这个结尾“余韵徐歆,悠悠不尽”。无限思念、怅惘、痛苦就在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生:第一节

10、写到修葺后的喜,而这儿写“吾妻死,室坏不修”形成反差,不修,是因为内心异常痛苦,没有心思去修。 师:只是没有心思去修吗?请大家注意他的婚姻生活怎样? 生:婚姻生活应该是很幸福。两人相亲相爱,感情深厚。 师:请具体分析。 生:“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说明妻子经常来轩中,“问”、“学”对应的应该有“答”、“教”,两人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生:诸小妹的话也表明他们夫妻感情好。诸小妹会问,肯定是妻子向诸小妹讲过在轩中“问古事”“学书”的事,可以想象妻子在讲的时候是如何的甜蜜。而作者时隔多年还记得这样一句生活中的平常话,是不是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在意与爱呢? 师:好,那你说说他为何“室

11、坏不修”? 生:很明显,“室坏不修”一方面是内心痛苦没心思去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怕啊,怕睹物思人,因为轩中有太多与妻子甜蜜生活的回忆。因此,作者写“室坏不修”有对妻子早逝的无限伤感,而写轩中两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写其无限伤感,正所谓“以乐衬哀”。 师:好一个“以乐衬哀”!以乐衬哀,一倍增其哀啊。一个八岁丧母、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就的青年读书人,他的内心是孤独的。然而在他二十三的时候,一个温婉、聪颖、贤惠的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心,他们情投意合,亲密无间。“红袖添香伴读书”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啊如历史上的陆游与唐婉此时的归有光精神上得到了抚慰。因此归有光是幸运的,然而他又何其不幸。五六年后妻子就去世了,他

12、的幸福也就戛然而止。尝过幸福而又失去了它,比从没尝过幸福更让人难以承受。爱妻的早亡是他不能承受的痛,这种痛已无法言说,只能幽幽地说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时的情感不再外鳝而是?(学生:含蓄)是的,含蓄深沉!请再次自由诵读,体会其深沉含蓄的丧妻之痛。(生读) 师:弘一法师的手迹里,有一幅极有名气,四个字:悲欣交集。这不也正是归有光的真实人生吗?厚重。从哪儿来,从真实的人生来,从悲欣二字来。本文通过对琐事、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作者的悲喜,可谓事细而情深。“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师:课后请认真阅读顶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和亡人逸事,注意其用细节琐事刻画

13、人物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200字左右。下课! 思考 由于事先告知过学生有老师要听课的,因此他们预习得比较充分,总的来说教学进程比较顺畅。回顾本课实录,觉得基本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当学生思考不深入时,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当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等原因领会不到一些内涵时,教师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期让学生的体会能上个台阶。并能够沟通课内外,加以拓展应用。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么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课堂上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深情朗读。尽管也有诵读的环节,但更像过场,效果不好。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