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7729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21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ppt课件(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600分易混 概念 &考点700分综合 考法 &考练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本专题主要讲述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 , 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全面掌握 。1 鸦片战争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 、 新的文化 、 新的生活方式 。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 交通和通讯 、大众传媒发生了重大变化 , 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

2、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 人们在衣 、 食 、 住 、 行 、 社会风俗变迁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 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迅速改变着民众生活 , 中国正在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600分基础 考点 &考法考点 7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 7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点 73 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法 1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考法 2 近现代服饰变化考法 3 近现代饮食变化考法 4 近现代居住条件变化考法 5 近现代礼仪习俗的变化考法 6 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考点 7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 鸦片战争后 , 列强把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到中

3、国 。2 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 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 (尤其注意三个历史时期:中华民 国 政府的移风易俗;新中国成立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5 先进知识分子的引导 。1 古代中国: 长袍马褂 、 平民百姓穿布衣 、 官员富商穿绫罗绸缎 。2 近代: 西装 、 中山装 、 旗袍 、 裙子 。3 新中国成立初期: 列宁装 、 布拉基 。 (苏联服饰对中国影响很大 , 说明政治对服饰的影响 )4 20世纪 六七十年代: 草绿色军装 。 (紧张的中苏关系 、 中美关系影响服饰:带有全民军事化意识 )5 新时期: 多样化 、 个性化 、 时尚化 。 (社会

4、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变化影响服饰 )1 古代中国:北方吃面食与肉类为主;南方吃米饭海鲜为主 , 无法解决温饱 。2 近代: 吃西餐成为时尚 。3 新中国成立后: 物 资 匮乏 、 票证时代 、 计划经济 。4 新时期: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 “ 菜篮子工程 ” 、 小康生活 。1 古代中国: 北方 “ 四合院 ” 、 西北窑洞 、 牧民蒙古包;南方泥墙草房 、 阁楼 。2 近代: 出现欧式洋房 、 中西合璧的豪宅 。3 新中国成立后: 土墙草房为主 。4 新时期: 楼房别墅等; 1995实行 “ 安居工程 ” 。1 戊戌变法时期: 维新派主张 “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 , 改革传统婚

5、姻制度 。2 中华民国: 断发易服 (反清革命色彩 )、 废止缠足 、 婚丧简约 、 改革社交礼仪 (握手鞠躬取代跪拜 ,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公历;增添 国庆元旦等节日 )。3 新中国: 男女平等 、 婚姻自由 、 勤俭节约 、 无私奉献 。4 改革开放以来: 休闲娱乐 、 注重环保 、 讲究卫生 、 赈济灾区等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在地域 、 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在西化的同时又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考点 7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法 1 近现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考法 2 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考法 3 近现代中国通讯

6、手段的进步1 交通工具(1)古代:北方马车 、 南方船 、 轿子 、 百姓步行 。(2)近代:从西方传入自行车 、 人力车 、 汽车等 。(3)现代:电车 、 汽车 、 火车 、 轮船 、 飞机等 。2 近现代铁路的发展(1)1881年 ,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建成通车 。 (诞生 )(2)甲午战争以后 , 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3)1909年 , 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 京张铁路 建成通车 , 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民国以后 , 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 , 奠定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5)新中国成立后 , 建成宝成铁路 、 兰新铁路等 。(6)

7、新时期以来 , 加快铁路建设和机车制造 (2006年 青藏铁路 通车; 2012年 12月京广高铁正式运营 )。3 近现代公路(1)20世纪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城市 。(2)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期间建成青藏 、 新藏 、 川藏等公路和武汉长江大桥; “ 文革 ” 时期建成 南京长江大桥 。4 近现代水运(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 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 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 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 。(3)新中国:水运发展较快;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轮船运输业急剧下降 。5 航空事业(1)1909年 ,

8、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 (标志开始 )(2)1920年 ,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 (民航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 , 民航发展有限;新时期 ,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1 影响(1)积极: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 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2)消极: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 , 有利于列强的政治 、 经济侵略 ,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 、 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2 首都成为 “ 首堵 ” ,

9、 你认为应如何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1)政府加大城市环线 、 高架公路 、 地铁 、 轻轨等立体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2)控制汽车数量 , 倡导乘坐公交车 、 地铁 、 轻轨等公共交通出行 。(3)提高人们素质 ,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4)行人 、 不同车辆各行其道 。(5)利用高科技来发展和管理交通运输 。(6)加强交通的法制化管理 。1 邮政业务(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 “ 领事邮政代办所 ” ,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2)清朝后期: 1896年 , 设 “ 大清邮政局 ” , 后设邮传部 。(3)民国时期: 1913年裁撤全部驿站 , 1920年参加万

10、国邮联大会 ,后撤销外国在华开办的 “ 客邮 ” 。2 电报电话(1)19世纪 70年代 , 福建巡抚在 台湾 架设 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民国时期 , 发展缓慢 , 直到 20世纪 30年代才有所改观 。(3)新中国成立后 , 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来 , 电讯业发展迅速 。3 近现代通讯业发展的意义(1)使信息传递不断快捷和简便 。(2)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 促进全球化发展 。(3)加快人们生活节奏 , 提高工作效率 , 提高生活质量 。(4)深刻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考点 73 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法 1 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考法 2 近现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考法 3 互

11、联网的兴起考法 4 大众传媒的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 兴起 和发展 。 (物质条件 )(2)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3)民主思想传播的促进 。(4)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 近现代报刊业发展的史实(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世纪中期前后 , 外国人办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 19世纪 70年代国人开始办报;维新派办 时务报 国闻报 ;革命派办 民报 ;新文化运动办 新青年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办 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国民党办 中央日报 。(3)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有 人民日报 红旗 等;其他类型的有

12、光明日报 文汇报 等 。(4)改革开放后:繁荣 。3 报刊业特点 :种类多 , 数量大 , 集团化 , 市场化 。4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支持;人们对报刊的广泛需求 。5 功能 : 报道新闻 、 传递信息 、 通达民情 、 传播知识 、 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 、 舆论监督 等功能 。1 电影(1)1895年 12月 , 巴黎公开放映电影 , 标志电影的 诞生 。(2)1905年 , 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 定军山 , 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 。(3)1931中国诞生了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4)1935年 , 渔光曲 获得荣誉奖 ,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5) 风云儿

13、女 的插曲 义勇军进行曲 , 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6)新中国成立后 ,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题 。(7)改革开放以来 , 走向辉煌 。2 电视: 1958北京电视台试播 (标志开始 );改革开放后 , 电视逐渐普及 。1 兴起(1)互联网诞生于 20世纪 60年代末的美国;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风靡全球 。(2)1994年 , 中国 正式接入 互联网 。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加 。2 互联网的优点: (1)迅速传播信息 。 (2)集文字 、 图像 、 声音于一体 。(3)高度互动 、 双向传受 。 (4)费用低廉 。 (5)更主动 、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3

14、 互联网的影响(1)积极:互联网 打破了常规的时间 、 空间界限 , 使信息 、 知识更迅速 、 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也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 、 生活 、 学习和娱乐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消极:不良网站传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 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4 认识: 它是双刃剑 。 只有正确引导 , 科学合理利用 , 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1 特征 (功能 ): 获取和传递信息 (最基本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 。2 影响(1)积极:有利于知识 、 信息在全球的

15、传播;引导和监督舆论;改变人们的生产 、 生活 、 工作 、 学习和娱乐方式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2)消极:媒介虚拟环境的非真实性;大众文化带来的文化衰退;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色情 、 暴力 、 利用网络犯罪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近现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是近年来高考新增考点 , 就学科归属而言这些内容属于社会史的范畴 , 由于社会史贴近生活并能体现历史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特点所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多有考查 。命题者往往结合近代某一阶段的衣食住行 、 社会风俗 、 思想观念等变化 , 考查变化的原因与特点等 。 回答时需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归纳 。关于古今中外交通 , 最近几年高考命题较少 , 这可能成为 2016届高考命题重点区域之一 。 备考时 , 我们首先梳理古今中外关于交通变化方面的基本史实:中国近现代交通参见 “ 考点 7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 中相关内容; 世界近代交通可联系两次工业革命考查 。 中外交通发展变化及影响尤其是命题的重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