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7728938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4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绪论 内环境( internal nvironment )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特称为机体内环境。 稳态( homeostasis)生命活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 为稳态。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易化扩散 : 水溶性或脂溶性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离子,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由膜的高 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的比较 转运方式转运物质膜蛋白电化学梯度与耗能 被动

2、转运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 顺浓度、电位差 不耗能 易化 扩散 通道运输非脂溶性 小分子、离子 通道 载体运输载体 主动转运生物泵逆浓度差、电位差耗能 入胞、出胞大分子团块耗能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 速、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

3、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 血浆晶体渗透压: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2、血细胞及其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a、选择性通透;b、可塑性变形;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 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现象。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免疫: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渗出性、趋化性、吞噬性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 白细胞分类及功

4、能 名称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 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抗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3)血小板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收缩、释放、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血凝、促进止血 2、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3、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源性,外源性) 、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 外源性凝血途径 指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因子)是来自组织。 4、血型 红细胞凝集:

5、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特异性蛋白质或糖脂,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广义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ABO 血型 血型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A 抗 B B型B 抗 A AB 型A+B 无 O型无A,无 B 抗 A+抗B 四、循环系统生理 1、心脏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每博输出量 (stroke volume) :心脏每博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正常值70ml 每分输出量 (cardiac outpu

6、t)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心输出量。5L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X 心率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搏出量(每搏输出量)的调节:(1)心肌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前负荷) (2)心舒末期的容积异长自身调节 (3)主动脉血压(后负荷) 增强 :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咖啡因、茶碱、胰高血塘素、洋地黄等 抑制 : ACh 、心肌缺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根据细胞是否具有自动节律性,分为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 (2)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自律性( autorhy

7、thmicity )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 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 窦房结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正常起搏点。 3、血管生理 血压 :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 收缩压90120mmHg 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入主动脉,使主动脉压急剧升高, 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反映心缩能力的大小 舒张压6090mmHg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点。(动脉血压的 最低值) 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脉压3040mmHg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反映主动脉管壁弹性 影响动脉

8、血压的各种因素 4、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支配心脏的神经: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A、心交感神经 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受体: 1受体 作用 : 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力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 B、心迷走神经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 ) 受体:M 受体 作用 :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力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 C、肽能神经 递质:神经肽 Y、VIP 、降钙素、阿片肽等。 作用:VIP正性变力、舒张冠状血管;降钙素正性变时。 支配血管的神经: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 A、缩血管神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影响因素 作用 说明 收缩 压 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 每搏输出量 收缩压的

9、高低 反映每搏输出 量的多少 心率 外周阻力 舒张压的高低 反映外周阻力 的大小 大动脉弹性 / 不变 循环血量或血管容 量 递质受体作用 NE 受体 2 受体 血管平滑肌收缩(为主) 血管平滑肌舒张 舒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骨骼肌、汗腺血管Ach 、M受体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唾液腺、胃肠腺体、外生殖器Ach 、M 受体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皮肤 VIP 神经元:汗腺、颌下 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 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C、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D、其他反射 降压反射与升压反射比较 (2)体液调节 特点:不易破坏 可经

10、血流流经全身各处,调节心血管 大多为缩血管效应 A、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项目降压反射升压反射 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感受的刺 激 血压的搏动性变化缺O2、CO2、H + 中枢作用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心迷走紧张性 心交感紧张性 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呼吸中枢紧张性 总的效果血压血压(是呼吸中枢兴奋的间接 作用及局部因素参与) 特点 平时经常起作用(血压在 60-180 时) ,颈 动脉窦比主动脉弓敏感 平时不起作用,( 只在缺 O2、CO2、酸 中毒或血压低于60时才起作用 ) 生理意义维持正常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血流重新分配

11、,移缓济急 肾上腺素( E) :强心药 去甲肾上腺素(NE ) :升压药 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 ) 血管紧张素 II(AgII )作用: 全身小动脉及容量血管收缩 交感缩血管紧张 促进抗利尿激素(ADH ) 、ACTH 、NE、醛固酮( ADS )的释放 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 C、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贮存于垂体后叶。 作用: (1) 能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加压素受体结合,血管收缩、增加血压。故称为升压素(大剂量 ) (2)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减少(称为抗利尿激素)(生理剂量 ) 五、呼吸 呼吸全过程: 1 外

12、呼吸(肺呼吸) :肺通气 + 肺换气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 一、肺通气 肺通气 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 胸内压即指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压。 胸内负压作用 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随胸廓运动而运动。 利于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利于反刍动物的逆呕 肺通气动力 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内压变化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 肺通气 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潮气量( TV )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 VC )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

13、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最大通气量 : 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二、气体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三、气体运输 1、氧容量 :100ml 血的 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氧含量 :100 ml血的 Hb实际结合的氧量。 氧饱和度 : Hb 氧含量和Hb 氧容量的百分比。 2、氧解离曲线是反映O2与Hb氧结合量或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H(H+ )和 PCO2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Hb的自身性质的影响 四、呼吸运动的

14、调节 1、神经调节 (一)呼吸中枢:1、脊髓 2、延髓 3、脑桥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 2、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3、防御性呼吸反射 2、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一)化学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2、中枢化学感受器 (二) H+ 、 CO2和O2 对呼吸的影响 1、H+ 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1)血 H+ 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动脉血H+ 难于通过血脑屏障) 2)脑脊液中的H+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 2、CO2 的影响 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作用途径: a. 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途径) b. 直接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

15、。 过度通气 CO2排出过多动脉血中PCO2过低呼吸暂停;吸入气CO2适当增加呼吸加深加 快肺通气量增加; 吸入气 CO2含量 7%动脉血中PCO2显著增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呼吸中枢麻痹 (CO2麻痹)呼吸抑制。 3、低 O2对呼吸的影响 缺氧刺激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的 缺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抑制 动脉血中 PCO2、 H+ 和 PO2均能刺激呼吸,其中以PCO2、 H+ 的作用较大, PO2的作用较慢、较弱。三者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可以因总和而作用加大,也可因相互抵消 而作用削弱。 六、消化与吸收 消化: 饲料中的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 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

16、的 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为吸收。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 消化腺主要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胃肠道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1、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抑制) ;迷走神经(兴奋) 2、内在神经系统 消化道管壁内分布的内在神经丛 (二)体液调节1、全身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 2、胃肠激素( APUD 系统) 、胃内消化 一、单胃运动 (一)头区运动:容受性舒张 容纳、研磨、混合 紧张性收缩 推进、混合 (二)尾区运动:蠕动 研磨、混合、推进 (三) 胃排空 :胃内食糜由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二、复胃运动 复胃由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组成 反刍 :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活动,是指未经仔细咀嚼的草料咽入瘤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浸 泡软化,再逆呕到口腔再重新进行咀嚼和混唾液、然后再咽下的过程。 嗳气 :是指瘤胃内发酵产生的气体经食管逆性到口腔,并排出体外的过程。 三、 胃液功能 1、盐酸(1) 激活胃蛋白酶原、凝乳酶原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