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723875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ppt(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解读与反思,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 张相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三) 专题三:,专题一:课程的本质观 对“课程是什么”的追问与应答 课程定义的词源考察 典型的课程定义解析 现代课程理论的流派 课程定义的多维视角 课程概念的当代意涵 专题二: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 对“如何开发课程”的理解与探求 课程设计 课程采用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试行) (章) 二00一年六月八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安排,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教材在38个实验区开展实验。 2002年秋季,启动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同年级学生的10%15%。 2003年秋季,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管理指南与考试改革方案。全国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 2004年秋季,正式颁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学生数达到同年级的65%70%。 2005年秋季,中小学起始年级学生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时

3、积极推进。,新课题的提出与阐释,专题三:课程理论的实践审视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解读与反思 为何而改革? (背景) 改革些什么? (体现) 课程论解读? (意蕴) 推行的如何? (反思),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黄政傑: 课程改革(curriculum reform)在学校教育领域而言,是指针对学校课程加以改变,减除其缺点,扩充其优点,藉以促成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的实现。 简言之,课程改革是指朝向教育理想去改变课程现状,其关键在于“教育理想”和“现状改变”两方面。 钟启泉: 课程不是万古不变的,总要随着时代、社会发展而不断得到变易和改造。这种改造以往的课程组织,设计成新型的课程组

4、织的作业,谓之“课程改革”或“课程改造”。,(一)什么是课程改革,(二)为何要进行课程改革,(1)课程实践的时代性 钟启泉:任何一种课程都是那个时代所追求的“国民素养”的最集中、最具体的反映。近代以来课程不断寻求自身变革,以期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社会、学科发展的实际。这表明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课程认识的动态性 郭祥超、蒋冬双:本体是“本质的本质”,本体是不变的;本质是“本体之展开、充实、限定和具体化”,本质是变化的;但本质的动态生成性是以本体为基础。 课程本质也许永远也说不明白,因为课程在实践中流淌,具有未完成性。 (3)课程改革的过程性 富兰:课程改革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

5、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20世纪三次教育改革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20世纪初)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的教育主张,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 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批评了“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滞后性。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 第三次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

6、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公开信“国家处境危险,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日本、英国、法国也在进行教育改革。,(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缘由与背景,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纲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不符合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纲要:“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

7、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基础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而变革教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课程改革因此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时代话题。 美国:克林顿提出的教育新目标:“8岁儿童会阅读,12岁少年会上网,18岁青年上大学”。布什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宣言。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首次推行国家课程,制定国家课程标准,1999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四方面的发展目标以及交往、快速处理问题、信息技术、改进学习、解决

8、问题与共同学习六项技能。 韩国:1997年开始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区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各国国情与教育传统有许多差异,但在同一时代背景下思考的课程改革确有许多相似的东西,表现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不再是一个概念或观念。 课程目标:培育“在全球化社会生存的人”应具备的素质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等。 课程结构:独立开设有关全球化的课程;或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全球化的观念。日本:国际理解课程:美国:全球教育课程。 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开放教室、虚拟教室

9、、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或走出国门实地作业、现场考察。,(2)信息化趋势 以网络与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改变着世界。 课程目标:普遍强调信息素养能力,即信息的获得、处理、管理、表达与交流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重新界定基础,新基础必须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普遍把“信息”课作为必修课开设。 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基于IT的课程与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时空、资源伸向无限,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使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角色中淡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3)个性化趋势 随着对“标准式教育”的批判 和对“学习”的新认识,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课程备受关注。 课程目标:培养有个性的人;课程结构:国家规定与学

10、校自主相结合;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在选自课程领域,开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倡导个性化的教学设计。,2、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996年7月始,基础教育司组织“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对象涉及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多名家长,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 (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设计。 在课程目标选项中,认为“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学生身上表现比较好的,校长和教师的比例分别是50%和35%;认为“公德”、“政治信念”较好的人数不足20%;认为“健康”、“劳

11、动态度与习惯”、“美的感受与表现”比较好的仅占约10%。 在课程目标选项中,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比较差的目标是“自主与创造”、“动手能力”、“搜集与利用信息”、“劳动态度与技能”。,(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 在对课程内容评价时,教师和校长选择“内容偏多”的分别占57%和46%,认为“内容偏难”的分别占60%和40%。50% 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用,达不到“规定教学要求”。 (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 学生普遍反映课时量偏大,一天上九节课甚至更多。 学生睡眠时间普遍缺乏。以小学生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睡眠量,小学生达标人数仅占10%,初中生约5%。六年级1/4学生睡眠低于8小时,

12、初中不足7小时达50%。 教学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以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62%的老师认为因教学大纲、教材、应试制度等制约而不具备这种条件。 (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80%的教师“没有”或“只有一两次”使用实践性作业方式。 考试结果经常排出名次当众公布,上学的愉快体验随年级升高呈大幅下降的趋势。,3、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世纪之交,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99.6)、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01.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

13、历史时期。 (1)全面分析基础教育面对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在观念、体制、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14、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与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

15、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特征,核心理念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健全个性和完整人格,造就高素质社会公民,加快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个为了” 、“两个全面”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

16、推进素质教育”。 “六个具有”、“一个形成”、“三种属性”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法制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能力、方法;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性、自然性与自主性。,1、在课程目标上,走出知识传授的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整体的人”的含义 “人的完整性” : 人在本质上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活的完整性” 人的完整性根植于生活的完整性。“生活是人与世界的交往,生活的完整性即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交融”。 “整体的人”的形成不是各学科知识简单相加的结果,也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胡塞尔 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学校课程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与勇气思考与行动。 杜威 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