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7720939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9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下的用人技巧(7):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松下的用人技巧 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 一位领导者要说别人所不敢说的话。 若只想取悦大众反而会遭到失 败。 明治维新时,有一次支持天皇的官兵和支持幕府的彰义队发生战 斗。担任官兵总指挥的是长州的大村益次郎。在这场战斗中,由于官兵 的力量居于劣势,所以军方的首脑都希望和彰义队议和。惟有大村认为 一定能打胜仗,所以持相反意见。 战争开始时,彰义队的攻势非常猛烈,官兵陷入苦战,尤以黑门口 的一场战役最为惨烈,这时一名守黑门口的队长来请求援助,但被大村 拒绝。这位队长很愤怒地说:你不发兵,难道是叫我们去送死吗?大 村回答说对,我正是这个意思。很快,这句话传遍了整个守黑门口的

2、 军营,大家都非常气愤:大村要我们去送死,我们偏不死。结果人人 视死如归,大家都以必死的决心奋战到底,最后终于击退了敌人,保住 了黑门口。 此外,大村在第二次征讨长州时,对河边踌躇不进的官兵咆哮说: 你们还不走,最好统统溺死算了。这样一面大声地斥责,一面激励部 下,终于使全军奋起,而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大村的话虽然很苛刻,但 是在决定胜败的生死关头时,指挥官一味地附和士兵,结果绝不能鼓枋 科詈笠膊换峄竦檬摹? 2 所以大村益次郎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从整个战局来看,胜利全靠 他巧妙的战术运用,鼓舞士气。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何尝不是由于 他的作风严厉,使部下振奋,才得到胜利的战果。 这个例子, 固

3、然是特殊的情况,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 松下先生认为, 领导者该说的话,就得要严厉地说出来。若想取悦大众,畏缩不前,也 许能得到一时的好感;但如果因此而人心松弛,而后会误了大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就曾说过这么一段扣人心弦 的话:各位亲爱的美国国民,我们不要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 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虽然这些人会觉得,这句话的立场太过 僵硬,但是,能说出别人所不敢说的话,领导人的价值才能显示出来。 一丝不苟的严师,才能培养出业艺精深的高足。 梅若是日本和剧的名演员,年轻时拜在山阶泷五郎的门下,学习 表演技巧。一天,他到山阶家学习一出新戏,当他把歌词唱了几十遍以 后,山阶

4、老师还是不满意,一定要他唱到好为止,他一面流泪,一面反 复着相同的音律,在他觉得自己的演唱已经无懈可击时,仍然无法得到 山阶的认可。 后来山阶老师因事出去了,梅若以为今天的练习到此为止,所以也 就收拾道具回家了。 没多久, 山阶老师回来, 发现梅若并没有继续练唱, 非常生气,就交代家里的佣人说:你去告诉梅若,以后不用再来了。 梅若听了非常紧张地赶来向老师道歉,从此以后更加努力练习,再严格 3 的要求也不敢反抗了。各位读者一定听说过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如果没 有达芬奇老师的严格要求,恐怕也就不会出现这位艺术大师了。 由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象梅若、达芬奇这样成功的艺人, 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何

5、况是其他的人?所以一个领导者也要随时学 习,并接受严格的训练。在他办理公事时,固然要公而忘私,对于选用 人才,也更要严格地训练,如此才能为国家社会效力。 换句话说,领导者不仅对部属要严格要求,对于自己也不可放松。 惩罚犯错的部属,虽然心里会很难过,但一定要抑制私情,因为在严格 的管理下,整个社会团体才有可能受益。一位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应对措 施的失败负起完全的责任,尽管是部属的失误,也应该做自我检讨。 日本的明历年间,江户发生一场大火,连续烧了数天,把幕府首都 几乎烧成一片灰烬,市民受到非常惨重的损失。当大火不断蔓延,火势 无法控制时,有些官员拚命地设法抢救,而有些人则慌张得手足失措。 等到火势

6、扑灭之后,检讨功过,一些朝中大臣纷纷主张,要来惩罚那些 束手无策的庸官,认为他们应该为火灾的损失负起政治责任。 当时,幕府总管科保正之说:这场火灾,是德川执政七十年来, 最大的一次灾祸。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发生,一定要严惩罪有应得的 失职官员。但过去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象这种灾祸的防范责 任应由谁来承担,也没有教导大家处置的方法,因此难免有些官员会手 忙脚乱的。 所以我认为与其要严惩那些官员, 不如根据这次惨痛的教训, 4 订定火灾处理的规章,明确划分职责,教导市民严加防范,使以后不再 发生这种意外,如此才更有意义。 由于科保正之的开明作风,使得处罚失职官员的议案不了了之,同 时,政府

7、一面展开重建工作,一面也扩大教育百姓,防止火灾再次发生 重演,劫后的愁云惨雾,也因此一扫而空了。 我们知道,人类都有一种通病,喜欢在事情失败之后,把责任推给 别人,或是假借国际局势、社会环境、商业景气、运气不佳等种种托辞, 来替自己找借口。象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最要不得的行为,因 为如果发生问题,往往是自己控制不当所造成的。所以当我们决定要推 动某件业务时,除了事前详细规划,并严谨慎重地去执行外,一旦面临 问题时, 也必须要挺身而出, 以扭转局势, 如此才不至因为彼此的推托, 而使事态严重发展。 科保正之曾经说:站在领导地位的人,一旦措施失败就应负起完 全的责任,尽管是部属的失误,也要检

8、讨是不是自己交代不清,或是监 督不周?绝不可认为错误是别人的,完全没有自己的责任。 以江户大火的事件来看,科保正之认为,在责备部属的错误之前, 领导者应首先考虑到是否因自己没有远见,而蔬忽了规定处理的方针, 或教育百姓进行防范。所以火灾的发生,领导者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 因此,不能不先检讨自己,就随便惩罚部属。 5 科保正之以最咦芄艿闹拔唬坏挥薪抉妫炊腥绱苏返闹 髡拧材压炙庵址婪队谖慈唬帜苁潞蟾涸鸬南兔靡栽恫? 领导者要明白掌握何时该进,何时该退的分寸,以便在重大时刻作 出明智而正确的抉择。 明治维新在近代日本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 方面,都是一个转折点。而其中最重要的关键,

9、则是奉还大政。所谓 奉还大政, 就是把原先握在幕府将军手中的政治实权, 归还给明治天皇。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的战争。牺牲了多少人力和物 力,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明治维新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还是在于未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身 上。由于他深明大义,适时而退,把手中的政治大权,以和平的手段移 交给天皇,并有效地控制了各地封建顽固的保守势力,使日本能依明治 天皇的意愿,实行民主主义,发展富国强兵的政策,这在过去封建社会 中,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典范。 奉还大政固然是当时开明人士一致的建议,可是能否顺利完成则 完全操在德川将军的一念之间。最后,他作了明智的决策,顺应了时代 的潮流。虽然各方面

10、反应不一,但近代日本历史却证明了这项决策的正 确,并为日本的高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在当时德川庆喜将军 是怎样作出这么明智的决定呢?这是因为他个人深明进退之道, 换句话 说,在自身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之间,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 6 自古以来,正确无误的进退之道,被当作贤人处世的最高标准。企 业领导者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只是个人修养的象征;同时,当他带 领众人投入建设、生产、战争或其它种种行动时,在进取防守之际,更 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不会在事到临头时,作出错误判断。 当然,要做到正确的进退,非常困难。以人性来说,每个人都有贪 功冒进的缺点,但遇见阻力后,又往往畏首畏尾,不敢挺身而出,这

11、就 是不该进而进、该进而不进。又譬如身居高位,尝到权势的滋味后,叫 他放弃已有的权势,往往使人深感屈辱,而造成纷争。所以,如果在形 势上非领导人引退不能解决问题时,若不能坦然引退,就没资格称作领 导人物。 古代的许多战史可以证明它的正确性。譬如说,许多名将固然从胜 仗中累积了强大的实力,但有更多的例子则是在失败隐退中蓄力复出。 德川庆喜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顾全民众的将来与国家的发展,坦 然从权倾一国的至尊之位引退,使德川家族与平民并齐,归于平淡,却 引导出一个更辉煌雄伟的日本。 领导者实在应该多多学习庆喜的胸襟与 度量。 赏有信,罚必果;孔明挥泪斩马谡虽然令人鼻酸,但领导者不能 不取信于人

12、。 中国的三国时代蜀汉宰相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领精兵,防守街亭要 塞,和北方的强敌曹魏对峙。后来,曹魏大军来攻,马谡一不该疏忽诸 7 葛亮紧守的指示, 二不该拒绝副将王平的忠告, 而仗恃着自己的才干, 轻率出兵会战,结果导致严重失误,全军覆灭,街亭也固而失夺。 马谡撤回之后,依照军法,身为将帅故违军令而导致失败,应处斩 刑。马谡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喜爱的部将,以私情而论,诸葛亮心中非常 不忍。可是马谡所犯的过失已经严重到动摇蜀汉根基的地步,如果诸葛 亮不能明快的处置,将来无法维持民心士气。所以为了对蜀汉的全体军 民有所交代,诸葛亮内心悲痛,泪流满面,终于还是下定决心,把马谡 斩首示众了。诸葛亮斩马谡之

13、后,还深深悔恨自己无法看透他人的贤智 和愚昧,把防守要塞的重任交给一个轻率的将军,而贻误国家大事,所 以深感自己也有连带责任。于是就亲自觐见蜀帝,自请处分,要求从宰 相降为右将军。虽然蜀帝一再安慰他、重用他,但是他这一连串大公无 私的明快处分,已经赢得蜀汉军民无比的敬爱,所以后来他出兵讨伐曹 魏时,民心士气大振,打赢了好几场战役。 信赏必罚自古以来即是领导者所应遵循的法则。有功劳的,一定 要奖赏,否则谁愿意卖力贡献?有过失的,一定要惩罚,否则谁会谨慎 处事?切实做到信赏必罚的地步,团体的纪律才能获得有效的维护,团 体中的每一个人也才会尽心尽力,不敢怠忽职守。相反的,做好事得不 到奖赏,做坏事不

14、受到处罚,人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胡作非为,那么整 个纪律及秩序都会遭到破坏,社会将成一片混乱的局面了。 信赏必罚的重点在及时和适度。立刻施行,大家才会知道效法和警 惕。所谓适度,就是奖惩的程度要适当。大功大赏,小功小赏;大过 8 严惩,小错薄罚。一定要在公平的范围内处理得让人心服口服,奖惩才 有意义。如果因为私心,小功给大赏,或是大过而薄惩,那么所引起的 后果,可能比不处置还严重。要做到嬲?quot;信赏必罚固然不容易, 可是成功的领导者还是可以把握住分寸。以诸葛亮为例,他以身示教, 不但忍心斩了最喜爱的将领,并且自请处分,以示负责。他的态度固然 诚恳感人,而他的意念更是公正无私,在这种情况下所

15、作的处分,一定 可以对众人有相当的警示作用。 虽然坚信成败操之在我是一种主观和过度自信的危险讯号,但一 个领导者绝不能是个完全的宿命论者。 日本战国时代每战必胜的名将武田信玄,曾经说:每个人遭遇失 败时都会说:这是天命。其实这是一种最要不得的推托之辞。在我看 来,失败的理由只有一点,那就是在作战的计划上一定有严重的疏忽。 假使作战的布局十全十美,根本就没有留给对手可乘的机会,怎么可能 打败仗呢?这句话真是豪壮的至理名言。 的确,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命运不好。其实,古人不是 也会拿胜败是运气、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些话,来推诿责任吗?可见 这不只是人性的弱点, 而且也有许多人在观念上相信运气是支

16、配成败的 因素。 松下先生认为,完全相信命运固然是错误的观念,但完全不信命运 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态度。 9 武田信玄认为一切成败都操在自己手中,这种想法虽然太主观,而 且是个过度自信的危险讯号, 不过我们只要详细考察信玄所处的时代背 景,就会明白他这么认定的原因。他生存的时代是一个天下分裂、群雄 并起的混乱社会,在那种形势下,领导者如果不能紧强自信,就必然会 遭到败亡的命运。为了求生存,他不但要不停地参战,而且不容许任何 一次的失败。这就是信玄所以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与检讨,改正缺点,以 十足的信心向命运挑战而不妥胁的原因。试想,如果那时的将领只是随 便摆个阵势,失败了就叹口气说时也、命也,那还成吗?所以我们得 承认, 信玄这种不服输, 而且能查找过失的作风, 是值得领导者学习的。 再以企业的经营来看,一种事业,可能会赚,也可能会赔本,所以 经营者要有可赚可亏的打算。只要经营者能把握正确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