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跟踪训练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16593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跟踪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跟踪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跟踪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跟踪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跟踪训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00 000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 25 分钟满分: 50 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1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 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 比较不同方针的内涵,理解材料内容可知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针,应 是“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D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 交基本方针,表明新中国要()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奉行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团结 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 解析:“另起炉灶 ” 就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些 均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答案: B 3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为了()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回应西方国家的孤立遏制政策 C积极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为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 兴的民 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 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这一原则。

3、 答案: C 4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是指中国()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使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D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000 000 解析: A 项是 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D 项不符合史实;“求同存 异” 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只有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万隆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精神和原则,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 昭天下,精神重万隆。”这里的“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A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

4、义的精神 B“求同存异”的原则 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精神 D“另起炉灶”的原则 解析: 万隆精神主要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 友谊的精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的方针。 “另起炉灶 ”是建国初期三 大外交方针之一,时间上不吻合,故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1955 年 4 月 24 日,亚非会议胜利闭幕。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一 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代表团()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C 完全同意与会国家代表提出的建议 D同意和亚非国

5、家结盟,共同反帝、反殖、反霸 解析: 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 B 7在纪念周恩来诞生110 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 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 的声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1955 年出席万隆会议 解析: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来的。 答案: A 8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

6、被广泛运用的是 () “求同存异”方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 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000 000 AB CD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 ” 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故 符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18 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 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 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会被安全

7、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 集 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 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 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 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 1980 年)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6 分) (2)依据材料二, 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3 分 )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5 分) (4)材料

8、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4 分) 解析: 第(1)问应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 ”“ 和平共处 ”等关键词,不难发现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第(3)问根 据材料三中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见是 “求同存异 ”方针,这是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第(4)问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 “求同存异 ”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活运用。 答案: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相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9、(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 1955 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4)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 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 000 000 以下内容请删除 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 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 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C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D工业革命的

10、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理论产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经济因素,所以 D 项最符合要求。 答案:D 2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 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 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 他们就去探求某些 社会科学、社会规律”,可以判断出“发明家 ” 是 指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对理想社会提 出了合理的设想,但仍找不

11、到实现的途径,答案为B。 答案:B 3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里程碑是() A欧文等人提出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觉醒 C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D巴黎公社颁布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1848 年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答案:C 4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解放,必须() A进行罢工B进行暴力斗争 C进行合法斗争D进行 议会斗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解放,必须进行暴 力斗争。 答案:B 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规定:“工人革命的第一点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 阶级。”第一次实践了这一观点的是() A巴黎公社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D新中国成立 解析: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