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2Word版含答案(20201002020527)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16475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2Word版含答案(2020100202052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2Word版含答案(2020100202052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2Word版含答案(2020100202052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2Word版含答案(202010020205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2Word版含答案(2020100202052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温度的变化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 油的是 ( ) A B C D 3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4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

2、岩石圈、地壳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外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57 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B圈层是一个 (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只有 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不单独占有空间, 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占有 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 多米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 B C

3、D 8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D地震时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9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 33 千米 B约为 7 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10冰岛中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于2010 年 4 月 14 日再次大爆发, 给当地民众生活 造成严重影响。火山多次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岩石圈 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北京时间 2009 年 9 月 2 日 15 时 55 分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7.3 级地震,震源深度 60 千米,此

4、次强震的震中在西爪哇省打横地区西南方142 千米处的海域。据此回答11 13 题。 1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 波) 和纵波 (P 波) 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 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 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 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13地震发生时,爪哇岛的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

5、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1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是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及岩石圈的上部 A B C D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 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 线的高度约为2 000 3 000千米,这个高度称为 _。 (2) 图中 A、 B、 C、 D、 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_, 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_,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

6、圈层是_。( 填字母 ) (3) 图中 D层的分布特点是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显著差异 是_ 。 (4) 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5) 如果我们要了解E 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 请简要分析其研究原理。 巧学速记 1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2地球圈层结构歌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 生物生存他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关

7、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的特点 和界面。 地壳的结构特点和岩石圈的范围是重 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特别注意生物圈的 范围 答案 1A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A 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3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可见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4D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一部 分( 软流层以上 )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5D 6.B 7.D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 水圈等,其中

8、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 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 B为水圈, 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 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 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8D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 传播。 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 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横波传到古登堡界 面完全消失, 纵波波速显著减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

9、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 地面。 9C 清楚地壳厚度、岩石圈的界定是解此题的关键,学习时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 理解透彻,记忆要准确。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千米,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千米, 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7 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 。 10D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现代研究一般认 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而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中。 11C 12.B 13.D 地震波横波 (S 波) 和纵波 (P 波) 都能通过地壳和地幔,在地壳中 传播速度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快。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60 千米,应位于上地幔中。当地 震发生时, 纵

10、波传播速度快,爪哇岛居民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人们感到左右摇 晃。 14B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 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内部 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特别是和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 15 B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在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中均有分布。但它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 系。 16(1) 大气上界(2)A 、B 、C D、E A、B、C

11、、D (3)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 洋地壳较薄(4)C是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 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5) 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 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 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下内容请删除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 大气、 海洋、陆地等, 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 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

12、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 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 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 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 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 (选修教材二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 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 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 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

13、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 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 使教材 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 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 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 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 解透彻, 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 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 类

14、问题的。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 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 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 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 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 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 绘图 ), “图不离手”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 地图:

15、 “地球运动” , “大气分层” , “山河分布” , “洋流流向” , “国家位置”, “铁路干线” , “工 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 能会认为, 看图太费时间, 不如看书来得快。 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便于运用, 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 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 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 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 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 ?” “怎么办”的问 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样的事物” “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 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 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 的影响, 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 应侧重于 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 握其成因, 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 是应用而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