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单元小结阶段质量检测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716385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单元小结阶段质量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单元小结阶段质量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单元小结阶段质量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单元小结阶段质量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单元小结阶段质量检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 45 分钟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2012 长沙学业水平检测)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 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该书在序言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倡民主与科学D实业救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编 撰的海国图志”两个关键信息。在这本书中魏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答案: A 2(2011 漳州学业水平检测)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2、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向西方学习 ”。 A、 B、C 是新思想萌发的背景。 答案: D 3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_;“材料”是_。()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 治,所以屋子指清朝统治,材料指西方先进科技。 答案: A 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

3、既 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D戊戌变法 解析: 洋务派 “师夷长技 ” 的思想付诸实践,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 向近代化的第一步。答案为C。 答案: C 5“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于() 根本目的完全不同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影响不同 AB CD 解析: 本题结合魏源和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和政治主张来回答。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知 识分子,都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己任。因此,在阶级立场和根本目的方面是一致的

4、, 故排除 。 答案: B 619 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 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 19 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的实践证明,“中体西 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C 项是维新派的主 张,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 答案: C 7(2012 汕头学业水平检测)近代有篇文章回顾中西文化争论,说:“盖在昔日,仅有 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

5、之争。”“今日”是指()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把握材料中“今日已成为思想上 之争 ”A、B 两项都属于材料中的制造之争,C 项属于政法制度之争,而 D 项则属于思 想之争。 答案: D 8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在其不朽的名作家中描写了孔教会会长冯老爷遭到以觉 慧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猛烈批判。这一历史现象应发生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孔教会会长冯老 爷遭到以觉慧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猛烈批判”这一关键信

6、息,可以判断出是新文化 运动中反对旧礼教、批判儒家传统思想的内容。 答案 :D 9(2012 福州期中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共同点有() 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促进了 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B CD 解析: 新文化运动未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含的选项即可。 答案: C 10(2011 济宁高二期末)1917 年, 新青年 2 卷 6 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 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 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

7、观念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解析: A、B、C 材料中体现不出,但可以看出此诗歌使用的是白话文,所以说它体现 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故选择答案为D。 答案: D 11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指的是 ()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开始了文学革命 C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D开始成为一场政治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掌握与理解能力。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 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都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 为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答案: C 12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

8、想相比, 就其作用而言, 主要“新” 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猛烈抨击封建专 制和旧的纲常伦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魏源在海国图志 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 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 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9、 材料 2:1898 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 之内。 ”宣传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 3: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 之囹圄 ”,提出 “德先生 ” 和“赛先生 ” 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 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 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 4: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 曙光 ”。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0、(1)根据材料1、 2,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4 分) (2)材料 3 较之材料1、2,其内容有何进步?(6 分) (3)材料 4 与材料 3 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6 分)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4 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1 中“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可知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由材料2 中“民权之说, 无一益而有百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张之洞可知是洋务派的观点。第(2)问根 据材料 3 中两位 “先生 ”,可知这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

11、第(3)问根据材料4 中李 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可知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是新文化 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 ” 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结合四则材料归纳总结。 答案: (1)材料 1 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2 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 “民权之说”。 (2)材料 1 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2 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 封建统治。材料3 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 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材料4 是材料 3 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

12、旗帜,为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 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 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 ”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 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 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方针,以 “ 西文 ”和“西艺 ”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 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

13、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 2: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 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 3: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 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 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 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 4: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 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

14、多。梁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 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 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 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 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 1,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4 分) (2)与材料 1 相比,材料2 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6 分) (3)据材料 2、3 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 分 ) (4)材料 4 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

15、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 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6 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第(1)问依据材料, 从“到鸦片战争前”“ 十九世纪中期起”两个阶段组织答案。第(2)问从比较的角度, 两则材料都重视兴办学校,材料2 则强调要废科举。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 的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炼;“历史作用 ” 应从教育对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1)特点:从传统教育开始转变为近代教育;从封闭教育开始转变为开放教育。 (2)相同:兴办新式学堂(或培养近代人才)。不同:变革科举制度;提倡教育为本。 (3)

16、目的:培养维新人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使国家富强(或救亡图存 )。 (4)现象: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并举;创办学堂与兴办新文化事业并举。作用:促进近 代思想启蒙;推进教育近代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内容请删除 怎么学习高中文科历史 1.上课好好听讲。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 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 课件, 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2.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 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 不会的忘记的, 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3.有适当的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忙的时候几道也可以。但要保证每天都要做一定时间的历 史题(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觉。历史的错题要及时解决,不要积累起来。 4.重视历史课本。老师可能出错,作业可能出错,网络可能出错。但课本绝对是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