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7715375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一、官 职 科 举,(一)官 职,中央官职|地方官职,1、中央官职,秦,汉,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隋唐:三省六部,吏部,管官吏(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武官任免;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宋:二府三司,明,清

2、,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2、地方官职,秦汉,郡,郡守,隋唐,州,刺史(长史、司马),宋,州,知州、知县,明清,府,知府,主要行政区,主要行政区,汉州(监察区)刺史,隋唐道(监察区)黜陟使,宋路(路中设司),元行中书省,明承宣布政使司(省),官职变动词语 集释,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

3、: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废:废弃不用,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

4、同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

5、。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入:地方官调任京官。 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

6、史韩琦传 假:暂时代理。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

7、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7、表辞去官职的词语,下车: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用事:执政,掌权,当权。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如:赠太子太保。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穿上官服,比喻入仕为官。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政事)。如:视事三年。张衡传,8、其 他,(二)科 举,汉 代,征辟制和察举制,【征辟制: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1)公车特征拜郎中。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察举制: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汉武帝元光

8、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隋唐,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进士科 明经科)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考试内容: 隋 唐:诗赋 宋神宗熙宁:经 义 元明清:经 义 明清: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清光绪二十七年:改革科举,废纸八股。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明 清 科 举 简 表,1、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

9、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

10、、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2.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

11、及第。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称为“状元”。,3.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就是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4.太学与国子监: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5.庠、序:庠、序为地方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6.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并无实权。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分 层 对 点 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

12、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成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

13、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

14、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更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

15、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

16、”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女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已家庭有婚烟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