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7676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题李凝幽居》ppt课件0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贾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2、过程与方法: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赏诗歌。诗人简介贾岛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贫寒,落发为 僧 ,法名无本。 19岁云游,识孟郊、韩愈等。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 唐 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自谓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激趣导入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诗人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沉郁,或粗犷或婉约。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 ;有的人指物立就,他叫 ;也有人作诗是

2、慢工出细活,那么你知道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猜猜看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叫 贾岛曹植方仲永朗读诗歌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李凝:贾岛的友人,生平不详。幽居:幽静雅致的居处。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分野色:分享原野上的景色。移石:山顶云脚挪动,仿佛山石在移动。幽期:幽雅的约定。不负言:不违背约言。李凝:贾岛的友人,生平不详。幽居:幽静雅致的居处。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野色:原野上的景色。移石动云根:山顶云脚腾挪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幽雅的约定。不负言:不

3、违背约定 于环境描写,开篇点题( 诗题中的“幽居”二字):一条 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附近也没有别的人家。白描勾勒环境的幽深僻静,语言洗练,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洗练: (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首联属于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颔联 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句中的“ 僧”,是作者自称。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4、“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从字面意思看,这两句诗写出了什么意境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颈联 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条小桥,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雾)飘散,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的清幽,造化的神奇。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作者对李凝怎样的期望 ?尾联 是抒情,点明全篇主旨(卒章显志)。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尾联 点明诗的主旨:表

5、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前三联是 写景叙事 ,作为 铺垫 ,最后方托出此一 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 写友人李凝幽居的 环境 。颔联 写幽居的 静寂 。 (以动衬静)颈联 写 回归路上所见 。小结全诗:此诗紧扣 “ _” 字,首联 写李凝所居之地的 _,颔联 写所居之地的 _,颈联 写所居之地环境的 _,尾联 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_,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幽幽僻幽寂幽美幽情全诗译文:李凝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人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我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

6、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 幽居 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 ? 理 解 诗 歌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有什么特点 ? “少邻 (邻居不多 );少人来 (“草径 、 荒园 );清幽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理解诗歌理解诗歌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的向往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

7、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理 解 诗 歌赞同。题目即已经言明 幽居 。草径、荒园、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 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 。 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 敲 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 宿鸟 , 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 。 一诗动云根 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环境是幽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 幽 字。有人说, 题李凝幽居 一诗都围绕一个 “ 幽 ” 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推敲 ” 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

8、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 韩愈 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鉴 赏 诗 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呢?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

9、,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鸟宿 在高处,是静景, 僧敲 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 笃笃 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 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推敲 ” 一词(或典故)来源亍 题李凝幽居 。你认为 “ 推 ” 和“ 敲 ” 哪一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鉴 赏 诗 歌关亍这一联中的 “ 推敲 ” 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据 唐诗纪事 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 “ 推 ” 字,又思改为 “ 敲 ” 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

10、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 “ 作 敲 字佳矣。 ” 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丌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鉴 赏 诗 歌朱光潜先生在 咬文嚼字 一文中说: 比较起来, 敲 的空气没有 推 的那么冷寂。就上句 鸟宿池边树 看来, 推 似乎比 敲 要调和些。 推 可以无声, 敲 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所以问题不在 推 字和 敲 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

11、且与全诗调和的。 朱光潜先生以 调和论 作为他立论的基础,自是一家之言。所谓调和,换言之就是和谐,情和景 (境 )自然融合,而不只是划一整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是动与静的调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乐与哀的调和; 玉颜不及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是美与丑的调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是动和动的调和,又是动和静的调和 调和有千万种,调和的程度就要看情与境的吻合程度,要看它能否触发心绪,契合心境。也有人认为:结合全诗分析, 敲 比 推 应更符合诗歌的意境,也更符合诗人的心境。首先, 敲 字为 鸟宿池边树 提供了视觉依据。 因 敲 惊动了宿鸟或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

12、或是从鸟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息巢中。不然用 推 只能从诗外寻找一些解说勉强的根据。 其次,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试想:月光融融,一片寂静,走过草径荒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门,耳闻一两声 咚 咚 ” 的敲门声音,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鸟 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用 推 虽然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 调和 ,但是给人感觉,氛围不免死寂,缺乏生气;抒情主人公似乎毫无思想,精神麻木,形同槁木,这就无法与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有所待有所期盼的活生生的灵魂对上号。鉴 赏 诗 歌诗 歌 特 色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

13、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诗用 白描 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 ,使人读来流利顺口。诗中 宿 、 敲 、 分 、 移 、 动 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 悠闲自得的情趣和 归隐生活的愿望。题李凝幽居(主旨)思考填空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 ,“幽居”的意思是 。“少邻并” 是 的意思,“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 。写 僻静的居处邻舍稀少不违背诺言温故知新,明辨“是非”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是( ),不是表现隐逸生活的是( ),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D、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D D C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