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7665508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7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节选》幻灯片(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报 任 安 书,司 马 迁,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扼住命运的咽喉,2,解题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3,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

2、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4,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

3、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表、 书、本纪, 世家,列传,共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5,“司 马 迁一腔郁愤,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郁愤,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

4、绝代大文章。” 明孙执升评注,古今评价 史记,千古奇文 媲美离骚,6,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不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章培恒,7,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

5、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8,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9,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

6、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郁积在内心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说明了自己“隐忍苟话”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一书的决心。,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可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我们要认识司马迁,了解他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并进而读懂史记,读懂中国3000年的历史,报任安书是不可不读的。因为这是司马迁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的,通

7、过它,我们可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12,头枪地 伏法受诛 暴肌肤 臧获婢妾 圜墙 厥有 囹圄 槛 缧绁 强颜 赭 桎梏,(qing),(zh),(p),(zng b),(yun),(ju),(jin),(y),(li xi),(qing),(zh),(g),朗读正音,13,一(2)说明复信之由。 二(3-4)陈述自己遭极辱而不自杀之事由。 三(5-6)说明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 四(7)抒写痛辱愤郁之心情,再点复信之意。,(领起下文),(忍辱之难、照应开头),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大意。,(极辱之痛、生死观),(忍辱之力),14,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

8、马迁受刑后的感受是什么?,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15,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

9、励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司马迁的境遇极其悲惨,16,古代酷刑,墨刑:脸刺字 劓刑:割鼻子 刵刑:割耳朵 支体:断去四肢 刖刑:砍去双脚 五刑:割鼻、斩左右趾、打死、斩首、剁成肉酱,残忍,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

10、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1.说明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 2.说明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 3.不自杀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表于后世”。,为什么自杀应在受辱之前?,1)列举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

11、受到极辱 2)用比喻、对比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 3)举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21,比较阅读分析,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

12、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2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屈 原,23,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司马迁,24,

13、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

14、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天下奇文,26,总结,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二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27,

15、报任安书,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天下奇文,人生有喜,人生有悲,大喜大悲皆血泪。 精神博大,灵肉卑微,天人合一迸光辉。 一点血,点石成金;两行泪,浇灌花蕾。 千卷书评善恶真伪,万里路明曲直是非。 爱有价,恨有价,生命终无悔。,28,课堂检测,29,走近史记及作者: 作者 ,字 ,是 时 期伟大的 家、 家、 家。 史记原名 ,是我国第一 部 体 ,全书共篇,全 书由_ 、_、_、 _、_五部分组成,记载了 从到 太初四年约年的 历史。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 “ , ”。,司马迁,子长,

16、西汉,史学,文学,思想,太史公书,纪传,通史,130,书,表,本纪,世家,列传,黄帝,汉武帝,3000,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30,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者(rn)剖符(pu)系狱(x) 倡优畜之(x) B.阙然(qu)愠色(wn)卜祝(b) 定计于鲜(xin) C.桎梏()倜傥(tn)强颜(qin) 怯夫慕义(qi) D. 沉溺(n)赭衣(zh)贪生恶死(w),1.D(A曩nn B愠yn C强qin),31,一、重点字词,曩者辱赐书 少卿足下 若望仆不相师 而用流俗人之言 请略陈固陋 幸勿为过 且勇者不必死节 恨私心有所不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不韦迁蜀 迁客骚人,敬称:您,若:好象;望:埋怨:仆:我。,世俗的人,(我)请求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幸:希望;过:动词,责备。,为节而死。死:为而死。,从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