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7650508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 浏览。本文篇幅较长,通过浏览,知其大意;(2)跳读。电视旅游风光片特点之一是自由的变换角度介绍自然风光,在解说词中就体现为过渡、跳脱。要适应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跳读; (3)归类。本文介绍了黄山的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而又相对独立的,要让学生清楚相应内容的起始段落,理清文章脉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2)体会黄山景色的雄奇壮丽,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

2、1. 重点(1)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2)黄山的雄奇壮丽的美。2. 难点解说词跳脱、遥接的特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话说长江片头及主题歌,由此导入课文。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介绍了祖国的秀丽山川,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江滴翠记黄山就是风光片中介绍黄山部分的解说词。 谁知道有关黄山的知识,给大家说说。(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地壳(qio) 万仞(rn) 鳌鱼(o) 隐晦(hu) 丘壑(h) 深渊(yun) 稠密(chu) 枝虬(qi) 苍穹(qin) 娇娆(ro)浮想联翩:头脑里涌现的感想连续不断。 望而

3、生畏: 看见了就害怕。 思绪万千:思想的头绪很多。 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 心潮澎湃:心情像潮水一样汹涌起伏。 2.认识黄山黄山屹立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原称黟山,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 黄山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四绝,倍受游人称赞。黄山现已成为中国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并与长江、长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3.整体感知浏览课文,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点拨】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和形成过程,还介绍了黄山的

4、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归类。【学生活动】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分别写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的段落。 【提示】本文前三段总写黄山。自第四段至文末,分别从六个方面介绍黄山。学生通读课文,找出相应段落并不困难。 2、分组研讨。【学生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六个组,分别读介绍黄山的六个方面景物的文字,概括其特点。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介绍本组讨论的情况。 【点拨】奇峰:高和险,“令人望而生畏”;古松:无石不松,形状千变万化,干曲枝虬,苍翠奇特;怪石:高高低低,争相崛起,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力;云海:轻盈、皎洁、柔美、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5、使黄山成为梦幻的艺术之宫;日出: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使黄山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格外娇娆;温泉:温馨,会冲掉人们登山的劳累。3、理清线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本文是一篇解说词,结构不象一般散文那样严谨,段与段之间往往有跳脱之感,转换较快,但是,全文仍有条理。你认为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提示】可以讨论甚至争论。与一般的游记散文不同,本文的线索也很特别。大致说来,既有从古至今的时间线,也有从上山到出山的空间线,还有一条按景物的不同来分类的逻辑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线索都不是贯串全篇的。 4、难点探究。【学生活动】(1)思考:作者说,“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

6、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里,“外在美”和“内在美”各指的什么?(2)还有哪些地方写人的活动、人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1)石头本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黄山峰石的名字,凝聚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体现了人们的情趣。这是外加上去的,是“外在美”。 峰石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内在美。 (2)写各个景观时,都穿插了人的活动。写日出的部分还写了人们的心理感受。作者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只不过是构建出黄山的原始情境,黄山的美,还有待于人们装点,有待于人们用美的心灵去发现,去点化。

7、 5、总结点拨。教师简单总结解说词与一般游记散文的不同,学生简单了解,不必在文体区别上多费精力。 6、尝试吟诵。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吟哦讽诵,尝试背诵。(四)课内小结【总结反思】1.本课的重点是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对解说词的特点,教师点到即可,不必深究。另外,本文篇幅较长,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对课文内容就不能“细嚼慢咽”、面面俱到。 2.课后搜集资料,在班级搞一个黄山风光图片展。【延伸阅读】风雨游黄山(节选)张乃光一条银亮的瀑布,从苍翠的香炉峰上奔流而下,在不算很长的距离内跌落成九潭碧水,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自然造化,这是黄山给我们的第一面印象。在我的故乡云南,闻名远近的苍山清碧

8、溪,也不过水落三潭,与之相比自然要逊色得多,这样说半点没有想摹仿某些文人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意思。在轰轰的水声和隐隐的山色间倒真的有些体味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真实含意了。雨虽然停了,但云雾却越来越浓,几步外就看不到什么景致。雾淡的地方,露出松树的影子,岩石的影子,恍如进入一个虚幻的境界。据导游介绍,黄山一年四季云雾缭绕,这段时间又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们运气还算好,赶上了天气放晴,但那云那雾却纠缠着我们,让我们上山的心情大大打了折扣。 黄山海拔不算高,其最高峰莲花峰也不过一千八百六十四米,比起我们云南的很多高山,只能算个小弟弟。但走向白鹅岭,却感到了它逼人的气势。由

9、古生代的片岩、沙岩和粘板岩组成的山崖是苍青色的,透出一种钢性,倘若用一记硕大无比的重锤猛击在那些岩石上,一定发出琮琮铮铮的声音。黄山的松树就扎根在那些苍青的岩石上,扎根之处定然没有寸土,但却一律枝干挺拔,昂然向上,就像用钢水和岩石浇铸在一起。黄山的景致,大概就由石和松组成。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说法。可惜的是,一路上云雾缭绕,只看得见似有若无的山色,或浓或淡的树影。导游又随着缆车的游客上山,一路听得有游人在津津有味地在说着“双猫捕鼠”、“介子背母”、“飞来鼓”一路上,雾又浓了起来,还飞起了牛毛细雨。导游每到一个景点,照例要停下来,给大家作些讲解。雾中或隐或显的石头,有着各种各样富有诱惑力的

10、名字,但因为云雾的关系,眼前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也许正因为一年四季都有云雾的缘故,黄山的风景不可能一次性向朝山者展开,它才始终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和无穷无尽的旅游者。每一次上黄山,都会有一些意外的景色出现这倒是有点“不熟悉的地方才有风景”的味道。就像一本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才是好书。在云雾中走了约半个多钟头,到了光明顶。这是上山前导游竭力吹捧过的一景,有“不上光明顶,不见黄山景”的说法。峰名“光明”,但天气仍不见光明,一片迷蒙中透出模模糊糊的山影。正惆怅间,雾突然稀了下来,后面不远处似乎露出了一幢建筑的影子,虚无缥缈中透出玉宇琼楼的味道。远远近近的山峰也在雾中探出头来,露出腰来。导

11、游指着身后远处的山峰,夸耀着说:“这就是鳌鱼峰,峰上有块石头就像一只神龟可惜今天看不见。天晴来可以看到鳌鱼驮金龟的景致。”走着走着,天渐渐放晴开来。黄山终于向我们露出了它的真面容。远远近近的石崖,清晰、生动,像一张张圣徒沉思着的脸,而且每一张脸都绝不类同,表明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阅历。就是这些石头,构成了黄山的主要景致,我有生以来从未看过由这么多精致绝伦的石头组成的山峰、石崖。黄山的松树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的,奇形怪状,有的俯仰斜插,有的盘曲倒挂,有的昂首向天,即使不懂美学的人也能领略得到它姿态的优美。到了“鳌鱼峰”前,那石峰果然就像一个巨鳌横卧山崖,鳌鱼峰腹内有“鳌鱼洞”,洞口刻有“天造”两个大字

12、,与峰上的“大块文章”题刻相呼应。脚下的石级小路一下子钻进那洞里去了,就像一条小蛇正被鳌鱼吞进肚里。沿着石径走了一程,我们终于迎来了这天最晴朗的时候。眼前的石峰无一不透出了玄武岩一样的颜色。每一块石头都仿佛有着灵魂,而且变幻出不同的形影。这一天最好的景致,是快到玉屏楼时。那些奇形怪状的松树,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与远处正在消褪中的云雾和从云雾中显露出来的石峰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面。(选文有删节)【阅读建议】 阅读选文,体会两篇文章的异同。本文是一篇游记,以一个游览者的视角写游山所见,景物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全文以游踪为线索。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解说词,侧重对有关黄山的知识的

13、介绍,结构也不象一般散文那样严谨,段与段之间往往有跳脱之感,转换较快。(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万壑( ) 地壳( ) 深渊( ) 稠密( )枝虬( ) 苍穹( ) 鳌鱼( ) 娇娆(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郁郁葱葱 日晒雨淋 千峰竟秀 浮想联篇B、寻根问底 斧劈刀消 望而生畏 喷簿而出C、思绪万千 含包欲放 若即若离 一瞬万变D、心潮澎湃 驰名中外 仙山琼阁 恰到好处3下列各句中,和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人们在攀登时,互相扶持,互相照应,互相鼓励,虽然互不相识,但因目标一致,倒像是一个登山的集体。 A、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

14、,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 B、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C、“兔儿望月”“金龟探海”“双猫扑鼠”“猴子捧桃”“犀牛望月”“松鼠跳天都”等等,这一些是喻物的,全离不开禽兽形。 D、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 能力提升4.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这呼声中充满了 (高兴 喜悦 兴奋),但又带有(节制 控制 保留),因为大家都不愿破坏这黎明前的 (宁静 严肃 肃穆)。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 (冲破 钻出 冲出)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象经过了一次 (洗礼 净化 清洗),变成了 (纯粹 纯净 单纯)的橘黄色。5.选出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 ( ) A、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B、天都峰海拨1810米,由于它是黄山的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之一,在群峰的环抱中,好像天国的都会,所以取名天都峰。 C、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 D、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