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641651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0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4 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4 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人民服 务和金色的鱼钩 。 古诗三首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 3 首表现诗人品格和人生志向的诗篇;十六年前 的回忆讲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遇难前后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坚贞不屈、对革命 充满信心的先驱者的形象;为人民服务从死的意义、接受批评和实现解放三个方面阐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 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老班长为带着三个病号走出草地钓鱼给他们吃,自己却牺牲在草地边 缘的故事,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口

2、语交际”的主题是“即兴发言”。 “习作”的主题是“心愿”。 “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 月累” 3 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高年级学生对“革命”的心理认知、对“志向”的看法,及其与本单元主题存在的距离, 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攻破难点,并在教学中巩固学生已养成的良好习惯。其中,教师一方面要采用批注交流、查 阅资料等方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批注交流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另一方面要注重通过朗读体会、借助表格、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观点,学习用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体会

3、交流和习作的乐趣。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理解课文中的生词、难句。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3.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查阅资料、表格与课文、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交流和查阅资料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神态、言行等 描写体会人物的伟大志向,并获得革命理想教育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借助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与即兴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2. 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查阅资料,解析句子,激发学生深入学习

4、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通过查阅资料感受人物品质、通过外貌言行描写等领悟文章主旨这两条主线,培养学 生的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以“阅读、画记、批注、交流”为基础,从古诗、故事和演讲稿中了解不同时期的人们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感 受他们不同的做法背后相似的内心品质,激发学生对树立远大志向的追求。此外,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 物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信息查找和收集的能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1 课时安排教学。 (每篇精读课文2 课时,略读课文1 课时, “口语交际”1 课时,“习作” 1 课时, “语 文园地”

5、 2 课时) 第 10 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 的人格志向。 3. 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 向。 突破方法(A 案)多层次、多角度诵读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B 案)诵读古诗,运用资料交流、填表等方法自 主走进诗中描写的事物。 难点查阅资料,体会诗歌的写法。 突破方法(A 案)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中托物言志手法的

6、运用。( B 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中 填表等方法体会诗歌的写法和表现出的人物志向。 教法与学法 教法(A 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B 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A 案)体验法、自读自悟。(B 案)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 A 案)多媒体课件、课前查阅资料。(B 案)多媒体课件、石灰、课前查阅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 2 课时。 A 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 1. 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

7、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 3. 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 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 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 1. 提出疑问。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 2. 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3. 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 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标准。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

8、 5. 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 6. 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 “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 “”中平读两拍, “”长平读三 拍。 “”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 马诗石灰吟竹石 大漠沙如雪,千锤万凿出深山,咬定青山不放松, 燕山月似钩。烈火焚烧若等闲。立根原在破岩中。 何当金络脑,粉骨碎身浑不怕,千磨万击还坚劲, 快走踏清秋。要留清白在人间。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1.

9、借助注释,默读诗歌。 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 2. 学生默读,想象批注。 3. 交流: ( 1)问题 1: 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 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 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 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 2)问题 2: 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

10、季节? “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 年。 ( 3)问题 3: 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 石灰。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 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 ( 4)问题 4: 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 打击,它

11、们仍然坚定强劲。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 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 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 5. 指名诵读。 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1. 观察生字,互相提醒。 师:仔细观察这4 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 2. 学生交流: “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 “锤”字左低右高。 “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

12、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 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 4.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 “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 “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 如“言之凿凿” ;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 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 1. 背诵课文。 2. 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

13、否有误。 3.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 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 六、课后作业 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板书设计 10古诗三首 咏物诗 马诗石灰吟竹石 为什么歌咏? 歌咏它什么? 课时作业 一、我会填空。 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歌咏)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咏物)诗。 二、解释诗句。 1.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匹马何时才能戴上镶金的辔头,尽情驰骋在这秋高气爽的战场上?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

14、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查阅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 体会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复习诵读,再读古诗 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的平仄,教师领读,学生齐诵。 2. 同桌互听诵读。 二、交流资料,探究志向 1. 了解咏物诗。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首咏物诗所歌咏的事物。其实,咏物诗也不单单是咏物,它们更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 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 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

15、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 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这就是“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2. 学生自读批注,找出诗中所言之志向。 师: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请找出相关诗句,并作好批注。(学生自读批注) 3. 批注交流要点: ( 1) 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的“金络脑”表示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是一匹骏马,应当装备精良。 “快走踏清秋”表明自己乐于效力,定然不负所望的决心。一个“踏”字写出马之矫健,然而前面冠以“何当”两字, 却使热烈的期盼化为一声长叹。“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 所发出

16、的嘶鸣。作者的志向就是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 2) 石灰吟中“烈火焚烧”指的是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 着诗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 而“浑不怕”三字又使人感受到其中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 纯洁清白的人。诗人以石灰自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3) 竹石中的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 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郑燮不但写咏 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 写作者自己那种刚正不阿、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也写无数地位低下条件不佳的劳 动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品格。 4. 过渡:以上探究的诗人的志向,我们都是从诗歌中读出来的。现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