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47636123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40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承接背景下的中部小城镇宜居规划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龙婷婷,周阳月,李圣,摘要:承接产业转移为中部小城镇带来发展动力,但也产生了新的城镇化问题。小城镇在承接产业的背景 下,面临着人口居住隔离、环境保护压力剧增、公共配套出现缺口、职住平衡等问题,为实现城镇宜居性, 本文提出小城镇的四大规划应对策略 “新旧”居住空间半融合性混合、镇园空间独立布局、差异化公 服配套以及规模控制下镇园平行发展。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例,进行具体的规划应对方法阐述, 为同类小城镇的宜居规划提供借鉴。,关键词:产业承接,宜居,小城镇,规划应对,产业转移,是“指随着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的供给、产品生命周

2、期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的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区域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活动”(谯薇,2008)。 我国幅员辽阔,当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 成本增加,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部分沿海产业迁移至中西部地区。2010 年,国务院关于中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发201028 号)发布,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 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并从“产业布 局、产业转移环境和基础设施保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府管理与服务、人力资源支撑 和就业保障、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六个方面提出产业转移的后续保障。,2013 年,中国

3、提出“一带一路”的宏观构想,中部地区凭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与产业 基础条件,成为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点。,1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的特点和宜居生活的诉求,1.1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具有特定类型,1.1.1 产业转移的普遍类型“成熟、衰退”产业,1996 年,弗农提出工业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 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将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后, 一部分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从而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刘友金,吕政,2012)。,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国际间和国家内部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以 “创新、 发展”为主导产业的区域为高梯

4、度区,反之则为低梯度区。产业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 转移,造成高梯度区的产业升级和低梯度区的产业承接。,因此,市场经济下,当某地区经济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其向外转移的产业更多的是“成,熟、衰退”的产业。,1.1.2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的特点类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 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产业向 内地迁移、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以及 1990 年代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产业双向转移”(刘红光,王云平,季璐,2014)。上述三个时代发生于特殊时期和市场经济 初期。随着产业集聚不断升高,尤其 2008 年经济危机后,东部地区产业面临着生产

5、成本升 高生产收益降低的巨大压力,产业逐渐转向内地。通过整合 2007 至 2010 年经济产业的数据,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在不同产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中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较多,技术 密集型次之、能源密集型再次。而随着沿海地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这类产业中也包括部分 污染企业。,1.2 宜居城市重点关注居住、环境、配套、就业四个层面,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各大重要举措,其中包括营造城市宜居环境。而城市宜居性其实早已成为人民关注的对 象,这从近年来全国宜居城市排行榜的火热性可见之。,宜居性的概念最早由史密斯(Smith)在宜人与城

6、市规划中提出,他认为宜居性主 要体现在于公共卫生和污染、舒适和生活环境、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张文 忠综合学界研究提出宜居城市是“基础设施便利、生产高效环保、居住舒适性高、环境质量 良好、人民满意度高”的城市。吕传廷等认为宜居城市的规划应具备如下特征:“城市功 能和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环境优质、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协调交融;城市特色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彰显;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文明、进步和繁荣;以人为中心,生活、工作和休闲便捷、 舒适,充满活力的花园城市”(吕传廷等,2010)”。,综上所述,城镇的宜居性主要在于人文

7、和物质空间两大层面。本文主要探讨小城镇物质 空间层面的规划,而人文层面的宜居性更多的是通过物质空间进行引导。因此,小城镇为实 现宜居性,应着重关注居住、环境、配套、就业四个方面的内容。,2 产业承接背景下,小城镇面临诸多问题,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入中部地区之后,对承接地造成公共交通的拥堵、公共服务设施 的配给不足,部分产业有污染溢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此种种对当地小城镇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镇为案例,详细分析它的原生问题以及产业转移后的 新生问题。,水口山镇隶属湖南省常宁市,北距衡阳市区 27 公里,南距常宁市区 30 公里,北依湘江, 东临舂陵河。其蕴藏着丰富的铅、

8、锌、金、银、铜、硫、铍、铋、铀等 20 多种矿产资源, 素有“世界铅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水口山镇历年来以工矿企业以冶炼、化工为主,但近年来生产工艺逐渐落后。随着全国 产业转移的大势,水口山镇因为既成的产业体系,承接了新的产业,铜铅锌产业、废旧铜渣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铜压延加工产业、高性能树脂系列功能性新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等产业 纷纷进驻。这使水口山镇成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第四个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2.1 承接转移产业前的水口山镇原生问题,2.1.1 工业居住混合的用地布局,水口山镇现状拥有工业用地,但其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商业、公服、居住围绕着 镇区中心道路

9、振中路、常青路以及过境道路 S214 建设。工业用地分布于镇的东西两侧,东 侧工业用地与镇区距离较近,是历史上有名的冶炼四厂、六厂等。西侧工业用地布局于岳临 高速两侧。其中松阳村内的工业用地位于 S214 与岳临高速连接线内,北、东、南、西南被 镇区用地所包围。,图 2-1 水口山镇现状土地利用图(图纸来源:作者自绘),(图中部分未有建设用地但有企业名称的地块为欲转移企业的意向地),混合的工业居住用地使镇区的交通产生混杂,大容量的陆路运输交通与镇区生活交通交 叉:水口山镇东部工业部分生产交通依赖港口进行水运,另一部分通过现状镇区道路接驳,S214 和岳临高速;西侧工业用地接驳高速互通口不需经过

10、镇区,但倘若以 S214 与北部衡南 县或其他邻近区域进行联系,则不可避免的途径镇区。,2.1.2 有待提质的环境质量,水口山历经百余年的矿山开采和冶炼生产,在相当长时间内为粗放式发展,累积形成的 重金属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有色金属加工造成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如空气污染中包括硫化物等,因有色金属冶炼中有一个关键的脱硫环节,如果工艺不当就会 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经过多年的重金属加工,在落后的环境处理背景下,水口山镇累积了巨 大的污染问题,这使其成为全省重金属污染防治 7 个重点区域之一。本地居民受到工业污染 的影响,更愿意搬离水口山镇。,此外,生活污染也日益加剧,境内毛溪桥、大

11、河坝、左家岭等五条河道被垃圾所侵染。,图 2-2 水口山工业生 产大气污染,图 2-3 水口山工业生产固体污染,图 2-4 水口山水体污染,2.1.3 陈旧缺项的公共服务,水口山镇现状公共服务较为齐全,从门类而言,总体配备较为齐全,仅有文化体育设施 较为欠缺。但水口山镇的公共配套部分比较老旧,部分为以前企业的配备设施,经过积年使 用之后,因为企业的变迁,鲜少维护,从而变得陈旧,难以满足当前居民的使用需求。 2.2 承接转移产业后的小城镇新生问题,产业转移后,水口山镇面临的新问题与其他同类问题相似。城镇的宜居主要关注居住、 环境、配套、就业 4 个方面,因此,笔者从这 4 个方面来研究产业转移对

12、这类小城镇共同的 影响。,2.2.1 人口居住空间分布问题,产业转移将带来非本地居民的流动迁入,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将会发生交 叉,有限生活配套、就业岗位和薪酬差距等等都将引起新旧居民的矛盾。外来人口与本地居 民对小城镇的关系类比于“新”、“旧”关系。同时既有原始积累的不同、薪酬差距带来对 居住环境投资的差距,从而形成空间分异。这一现象也称之为居住隔离,是指具有相同特征 的聚集在一起,这些特征包括种族、宗教、户籍、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没有共同 特征的人群在居住空间上彼此分开。居住隔离导致外来人口与原居住民很少交往,从而缺乏,互动、互不认同、互不信任,使社会距离疏远,容易滋生社会

13、矛盾,并降低外来人口对该地 的归属感,不利于小城镇的长期发展。,但部分外来人口并不倾向于长期定居,完全的居住空间混合反而加剧这部分人群的经济 负担。在就业地方向上,随工业迁入带来的外来人口更倾向于在选择居住在距工业较近的区 域,非工业就业人群(包括外来人口和原居住民)则反之。因此,居住隔离之外也不能是全 方位的居住混合。,2.2.2 环境保护压力剧增,中部承接的产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现状承接地通常难以满足新企业 的生产要求,企业在引入过程中,如不是直接进入本地已建的产业园区,则需要有新的厂房 建设。受沿海地区地价的增值影响,部分企业或以企业迁入作为条件,与当地政府进行谈判, 在

14、厂区建设的标准之外,购置其他配套土地。大量新土地开发将会突破现有建设用地,对承 接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来自于转移产业的污染排放。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 染、水污染、固体污染都需要进行处理才能排放,这要求承接地环境污染处理设施升级;而 生产过程中的噪声污染以及生产性的安全隐患问题有时难以避免。 2.2.3 公共设施配套出现缺口,新迁企业会使一部分本地居民回流,同时也会引入一部分非本地居民。常住人口的扩大 使原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力不足。但新流入人口与原有居住人口的需求不同:新流入人口 中带眷人口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与本地人口一致,但带眷系数通常不为 1,因此,可以

15、适当降 低对总人口中基础教育的配给。工业生产对职业技能的培训需求扩大,职业培训教育比例将 会提升。,人口增加之后,原有的公共服务种类也可以有适当的提质,更多的人口可以支持公共服 务设施的分化。,2.2.4 职住平衡问题,企业迁入地通常在现状建成区以外进行用地建设,如果为了居民居住安全和企业生产污 染解决问题,势必会使生产用地与居住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样的境况下,职住平衡便将 成为新的问题。,3 产业承接与宜居生活双重目标下的水口山镇规划,中部产业转移在近些年来日益增多,为实现生活居住的宜居性,小城镇便必须解决上述 问题。限于规划策略的广泛性,本文仅研究产业承接之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的规划应对策

16、略。 3.1“新旧”居民居住空间半融合性混合,建设良好居住空间,考虑居住隔离和完全性居住混合带来的负面影响,外来人口与原居住民的居住空间采取 “半融合式”空间分布。半融合式空间分布并非单纯的居住空间交叠。外来人口中有一部分,家眷随迁,带眷人口对基础教育、妇幼医院的需求与本地居民一致,因此,带眷人口与本地 居民可以混合。融洽的社会氛围、完善的公服配套也有利于吸引外地人口定居,扩大城镇规 模。非带眷人口则倾向于居住在就业地附近,减少通勤时间。因工业随迁人口与本地居民就 业不完全一致,因此这部分外来人口将会与原居住民居住区呈现出更多的分离状态。,本地居民,带眷工业人口,非带眷工业人口,图 3-1:半融合式居住空间示意图(图片来 源:作者自绘),图 3-2 :水口山镇居住空间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层面,规划水口山镇采取居住空间的半融合性混合模式,即两者距离 较近,有一部分公用设施可以重叠,但仍然有部分区域未有交叠。而不交叠的区域中,外来 人口区域倾向于工业园区方向分布。,3.2 镇园空间独立,减少生产污染对居住的影响,鉴于转移产业的污染和生产模式,为控制环境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