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趋势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化趋势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构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能化趋势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构想,蔡燕飞,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生活进入智能化时代,城市发展阶段将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本文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态势,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城市交通趋势预判,识别城市交通规划的重点方 向,并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提出合理构想。,关键词:智能化,变革,城市交通系统,1 城市交通进入变革阶段,1.1 变革表象,过去十年,全球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 的今天,我们可以想象的美好生活是拿着彩屏翻盖手机,看着 32 寸的“豪华”彩电,带着 8 斤重的戴尔“便携式”笔记本,而事实的发展却已大大超出了我们当时的想象,一部
2、手机 可以解决生活、工作、购物、娱乐等各种问题,家里的电视虽然已经换成了超大、液晶甚至 是曲屏,同时更多的人更喜欢把目光停留在可以随便“刷”的手机上。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 天,由于科技的进步对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必然”的,而且是“质变”而不是“量变”。 早在二十年前史其信、陆化普1等人已提出了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的构想,在后 续的十年时间内,各界学者对于中国 ITS 的发展战略、内容、子系统划分、规划体系等2-4 各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伴随着过去十年全球科技的发展,当时的构想已逐渐成为现实,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速公里收费系统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全市、全省、全国联网,在管理 层面实现了“一个平
3、台联控”,在信息发布层面实现了“实时发布智能诱导”,用户体验层 面实现了车辆“一进一出一次收费”出行体验。目前,ETC 技术、车牌识别、智能停车、扫 码支付等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不停车、泊车自动化、缴费无感化”已指日可待;此外, “无人驾驶汽车”也在积极研发中,其中“无人驾驶公交车”已经上路试运营,可以预见, 十年以后的今年必然将出现更多新体验。城市交通已踏上了“变革”进程。,图 1 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图 2 深圳试运行无人驾驶公交车,1.2 变革信号,众所周知,城市交通源于城市的活动,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大势之下,城市的交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以深圳市为例,2016 年深圳市居民出行调查主要
4、结论5给出了两个重要信 号:,(1)居民总出行量出现下降趋势,作为居民出行量关键指标的出行率,是描述城市出行的关键指标,报告显示,深圳市 2016 年全方式交通出行率已经由 2010 年的 3.05 人次/日下降至 2.72 人次/日。根据统计公 报数据,在 2010 年到 2016 年间,城市常住人口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在增长,但居民出行总量 增速放缓,即日均出行率下降,在人口持续增长的特大城市,交通出行率迎来了首次的下降 趋势,表明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已经发生了“质变”,当“衣、食”两类出行均可通过 手机 APP 和快递物流解决时,居民的出行需求将更集中于“工作和娱乐”,减少的个体出行 需求
5、也将转化为快递物流的需求。,(2)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并未能提升公交分担率,自 2010 到 2016 年,小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小汽车出行方式(机动化)比例从 44%提 高到 46%,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占比中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地铁占比从 3% 提升至 14%,而地面公交占却呈同等比例下降,即轨道转移客流均源于地面公交(与轨道二 期开通客流调查研究结论一致)。轨道与地面公交相比,具有舒适、准点等优势,但与小汽 车相比,其舒适性、自由度、可达性等指标均不具有可比性。在近年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尤 其地铁)快速建设、对小汽车购买使用设置各种限制条件的状况下,仍难以抵抗居民购买小 汽车、使
6、用小汽车的热情,因此实际数据证明,公交都市中提出的以增加公共交通设施供应 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的路径并不可行;同时也表明了小汽车所代表的私人交通从本质上 能为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符合“人性”的需求。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那些符合人性 需求的交通方式、交通工具才是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表 1 深圳市 2016 年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变化表5,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 地铁,2010 年 35% 3%,2016 年 24% 14% 3%,出租车,4%,小汽车,44% 9%,46% 7%,班车,摩托车/助动车,5%,5%,2 城市交通变革方向及发展重点,2.1 变革方向,以往的城市交通系统需要解决的是“有
7、无”问题,受城市土地供应等资源条件限制,交,通系统发展思路经历了从“扩大供应”到“需求管控”的转变,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 未来人民对“品质”的要求将成为交通系统的主要需求点,因此,城市交通系统发展重心应 逐步转移至“提升品质”上。城市交通系统品质的提升首先要求对城市居民的需求进行“理 性精准配给”,进而以“服务思维”提升交通系统服务质量。,城市交通需求的产生源于城市居民对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 解决居民生存的必要出行将依然存在,但形式将发生变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弹性出行将 趋于丰富,且对品质要求更高。前面已经提到,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已发生变化,在有条件的 情况下,
8、目前“远距离、人挤人”的通勤公共交通体验将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点“逃离” 对象,接下来,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交通设施建设、运营费用是城市公共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 以深圳地铁为例,线路建设成本约 7 亿-10 亿/公里6,运营成本指标约 20-25 元/ 车公里7,按四期建设完成后规模为 570 公里,15 条线路,年运营成本约为 1.4 亿 元。随着人工成本等费用的增加,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运营负担将持续增加,因此倡 导城市居家办公、近距离就业将是缩减城市公共投资、降低能源消耗的有效路径, 也将是供给侧改革的理性方向;, ,随着视频通信设备价格、稳定性、普及度的提升,“视频会议
9、”、“远程遥控”等 技术将使面对面的工作交流需求下降,为节省办公成本,居家办公方式将成为迎合 企业和个人需求的工作模式,从而导致常规通勤交通将大规模下降,弹性商务工作 出行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城市出行个体,在高度信息化发展时代,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力将下降,居 民个体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同等机遇条件下(甚至可一定程度降低就业要求) 将更愿意寻找离家近的工作,以缩短通勤出行距离和时间,而腾挪出更多的时间享 受生活;,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网约车、顺风车、网约共享自行车”等新型出行交通工具 的出现,将促使城市居民避开“人挤人”的地铁公交,选择舒适性、自由度更高的 交通方式出行。,当所有
10、的生活“必要物品”均可通过城市物流提供,学习、看病等“必要出行”均 可通过技术智能化教学、医疗平台解决时,未来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演变为“娱 乐”出行,因为只有“快乐”是人类不愿意被替代的。,2.2 发展重点,基于以上合理推想,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将可能演变为三大系统:城市物流配送系统、休,闲旅游交通系统及商务出行交通系统。,2.2.1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包括从生产地到城市的外部输送体系以及城市内部的配送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网络,主要城市已形成了主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城 市对外物流运输方式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及船舶等,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多 式联
11、运物流将快速发展,城市外部物流输送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内部配送体系主要由货 物集散中心至各级配送点构成,基本由公路运输承担,而从集散点到居民点需要人工(或非 机动车)派送,经过多次转运增加了多个人工操作环节,成为制约物流成本下降的关键问题, 也是压缩货物配送时长的主要空间。目前智能化发展水平,以机器操控物件的配送已攻克技 术难题,但由于缺乏专用的城市物流配送空间,制约了自动配送体系的发展。可以设想,未 来物流配送需求将如同“喝水、上厕所、用电”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从物流配送点 至家庭户(或入小区)的配送将成为未来十年物流配送系统变革的关键点,管道配送入户将 成为必然需求。,图 4 城市
12、物流配送系统发展图,2.2.2 休闲旅游交通系统,休闲旅游交通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城市内部基本生活、休闲需求,主要为联系 城市居民区至城市内部医院、学校、公园、购物中心等民生服务及娱乐设施的交通,该类型 交通遵循就近服务原则,以慢行交通为主,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需求源;另一部分是长途 旅游交通,需依托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联系各居民点至主要枢纽,实现与各旅游景点(所在城 市)之间的飞机、铁路(高速、普速)、城市高快速路网络的联系。,图 4 城市生活服务出行交通系统图,2.2.3 快速商务交通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大规模的工作交流可经技术手段实现,但部分商务交流仍需面对 面的方式进行,商务工
13、作出行仍将占据一定比例,但此类型将不再呈现早晚高峰规律,出行 的“自由度”将提升,反映在出行时间、采用交通方式等方面:跨省、市商务出行更趋向于 采用飞机、高铁+出租车等方式,而市域商务出行将以小汽车、出租车、地铁(停车困难、 地铁密度较高的地区)等方式为主。,图 5 城市商务服务出行交通系统图,3 未来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重点,根据以上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求的分析,城市交通规划必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并提 早谋划,重视以下几点工作:,(1)将“物流通道”规划纳入城市空间规划范围,目前大量的物流运输依托公路进行,对城市地面交通空间占用较大,对城市景观、交通 出行环境、交通拥堵等影响表现突出,因此,将
14、“物流通道”规划纳入城市空间规划范围已 刻不容缓。利用目前全国地下空间发展契机,及早规划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形成如“供电系 统”一般的基础配送体系,方可释放更多的地面空间、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此外, 该配送体系的空间建设可与更多相关的市政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如城市垃圾分类回收输送系 统等。,图 6 城市地下空间构建综合输送系统概念图,(2)重视城市功能布局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协调,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已逐渐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阶段。对于“优” 的理解,包含可达性、高效性、舒适性要求,交通工具运行速度快(设计时速高、停站少、 不拥堵)、出行直达性高(换乘次数少、换乘便捷度高)、等
15、待时间少(提高发车频率或预,约出行)等目标已逐步实现:高铁、地铁、快速公交网络逐渐引入各主要城市、城市内部公 交覆盖率逐渐提升、手机 APP 实时查询公交信息、候车乘车环境可提前虚拟体验等。在互 联网技术发展的环境下,我们将可精准定位出行需求,但同时我们需要思考,是否所有的需 求都能够满足、应该满足,接下来将有两条路径可走:,路径 1:识别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针对需求缺口定制具有成本效益的供给方案; 路径 2:识别出行需求规律,调整城市空间、交通系统布局以构建更为高效的城市交通 系统;,从管理者思维出发,期望以最小的资源供给实现最多的客流服务,按目前常规做法,将 客流服务区分为主要方式和接驳方
16、式,可有效节约供应的资源;但从出行者角度来看,寻求 最便捷、舒适、便宜的服务是人性所在,“点”到“点”的服务需求是必然的,从而存在大 量潜在需求无法由公共交通系统满足,导致更多的个体交通出行。一方是成本效益的限制, 另一方是本性需求难以遏制,看似无解的问题,若通过城市空间的合理调整,将多种功能进 行高度复合,则可将出行源头进行归并,大大降低交通系统的复杂度。,图 7 针对需求缺口提升模式,图 8 城市用地与交通系统互动提升模式,(3)慢行交通需追求服务品质的“有效”提升,慢行交通设施既是出行交通方式的主要构成,也是其他交通方式接驳的重要环节,是城 市出行者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通设施。这里所说的“有效”,是指增加设施、优化的服务必须 是对使用者来说是有效的,能够产生吸引力的:在需要的时候可得(如自行车出门、出地铁 口、下公交即可见、可用)、行走流线顺直连续(慢行交通的动力基本为“人力”,最需要 优先关怀,如天桥、二层连廊、地下通道等形成片区系统规划,避免忽上忽下的设计)、提,升舒适性和观感体验(如路侧休憩区、景观优化等)。以上三点从人的需求层次8上看是递 进的关系,但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