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47632595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26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陈如,赵胜波,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延续者,目前其更新、保护与规划仍有待完善。基于中 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城市留得住乡愁”的构想,文章提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应强化对 “乡愁”记忆要素的识别与提取,并从“乡土”、“乡风”、“乡情”三个维度提出基于“乡愁”记忆延 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后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分析发现其存在空间肌理混乱、新旧建设冲突、 传统特色文化消失、街区活力下降等问题,基于“乡土”+“乡风”+“乡情”多维度延续策略,提出保护 历史建筑、重构空间记忆,保护特色文化、营

2、造活力氛围,优化居业环境、重塑社会网络的更新路径,以 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议。,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乡愁,城市更新,寿县,1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 2002 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其中对于历史文化 街区的必要基本构成和审定公布程序进行了首次明确。在 2008 年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 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被重新界定。历史文化街区因其丰富的历 史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往往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名片、旅游景点以及市民体验历史空 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彰显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

3、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重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框架的重要环节1。我国有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留存至今,虽然数量众多,但相关保护规划尚 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存在保护规划成果格式不一、内容深度不同、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2。 就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街区并不多见,在规划与发展的过程 中,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一定程度的修复完善和局部重建等,地方特色容易失传,进而出现各 地街区大同小异的特点。在全面推进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也面临着原住民老 龄化、外流严重等问题,由此也导致街区活力不足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消散。如何最大程度传 承地方特色,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直面的现实问题,

4、迫切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其实现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重要的观光和消费空间,迈入新消费时代和 全域旅游时代后,人民群众对于街区特色、文化体验的要求亦不断提升。人民与城市对于具 有丰富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需求的增加和街区自身保护、开发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也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 护和合理开发,有必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规划进行探讨。,2 乡愁记忆的规划思考,2013 年 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为 了让城市“留得住乡愁”,会议明确提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传承文化

5、,发展有历 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3,这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确了基调。追忆乡 愁的同时,也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乡愁”该如何理解,城乡规划应如 何应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承“乡愁”记忆的重要空间载体,应如何合理规划开发以留住 乡愁?,2.1 “乡愁”解读与城乡规划应对,“留得住乡愁”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4,而目前规划学界对于“乡愁”的 基础研究与深入解读还比较少。“乡愁”是一种情感和记忆,并与特定的要素相关联5。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乡愁”体现了当代人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包括对过往城乡生活空间 场所、城乡文化、城乡氛围以及城乡人际关系等多元要素的怀念

6、,这种情感包含了对当下城 乡空间发展种种不足的反思和对未来城乡发展前景种种方向的思考。“乡愁”始于各种故乡 情境的消失,包括城乡空间风貌和特定空间场所的改变、本地特色文化的消失、本地聚居群 体的易换、人际关系网络的破碎等。这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留住乡愁、增强人民 群众尤其是原住民对于城乡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加强保护城乡特色空间风貌和特定 空间场所、传承弘扬本地特色文化。延续和恢复城乡空间、文化、人群、关系等乡愁记忆, 对于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内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有效避免出现“千城 一面”等发展问题。,2.2 历史文化街区与“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

7、展过程中留下的“记忆片段”,对于“乡愁”记忆的留存和延 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城市空间无法回到从前,而既有的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等“乡 愁”要素的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延续“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对建筑、空间场所、文化、人 际关系等多元要素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乡愁”记忆的重要路径,同时也 符合街区保护必须坚持的“原真性”原则。而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过程中采取的大量 新建、商业化开发、原住民搬迁安置等方法,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保护原则, 也不利于对“乡愁”记忆的延续。大量新建造成了街区空间风貌的失调和传统特色空间的消,失;商业化开发改变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较大的客流量

8、极易超出街区的空间承载力,同 时浓厚的商业气息造成了地方特色文化易味、各地街区业态雷同和街区历史氛围的破坏;原 住民搬迁安置等则造成了街区生活群体的改变、街区活力的消失和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破 碎,此外随着原住民一同流走的还包括地方人文气息和方言、传统手艺、艺术等非物质文化 遗产。新建、商业开发以及原住民搬迁等发展路径使得街区原有的风貌和内涵被改写,并导 致了“乡愁”记忆无法留存和无处可寻。,3 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历史文化街区是体现城镇文化自信、助推城镇复兴的源泉6,基于“乡愁”记忆延续对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的启示,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应遵循的原则,立足当前历史文 化

9、街区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以下更新策略。,3.1 “乡愁”记忆要素识别与提取,精准识别和提取“乡愁”记忆要素,是有效延续“乡愁”记忆和塑造具有丰富“乡愁” 留存空间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历史文脉的积极传承7。对历史文化街区编制保护规划之 前,应对街区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要素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并提取出能够代表地方特色 人文的要素进行重点保护与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乡愁”记忆要素根据要素的虚实特 点和存在方式划分,可分为“乡土”、“乡风”、“乡情”三类。其中“乡土”要素主要指建筑、 文物以及街巷空间等实体要素,“乡风”主要指以语言、戏曲、技艺、艺术、美食等为代表 的地方特色文化等虚体

10、要素,“乡情”主要指原住民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网络、邻里交往氛 围等客体要素。针对不同种类要素,在保护规划的编制中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 发策略。,3.2 “乡土”延续物质空间载体维护,建筑、文物以及街巷空间等物质空间是承载“乡愁”记忆的实体要素,为有效保护历史 文化街区、延续“乡愁”记忆,须率先保护好街区内各类物质空间载体,其中以祠堂、庙宇、 钟鼓楼、城墙、店铺、古民居等为主的历史保留建筑构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内容,也是,保护的重点对象。随着岁月的流逝,保留建筑和各类设施难免出现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8,因此对物质空间载体的维护需从建筑实体保护和空间功能合理利用两个方面进行。,对保

11、留建筑可根据其风貌特征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修复、修缮或改造等),在建筑整 修或修缮的过程中,避免推倒新建,应尽可能使用本土传统建筑材料并遵循建筑原有的风格 特点,以保证修复前后建筑风貌、空间肌理的统一性和历史延续性。此外,应重点保护街区,中寄托“乡愁”记忆的特定场所,尤其是公共空间,如祠堂、学堂、市场、广场等。对保留 建筑进行开发利用时,应遵循“保护+开发”并重原则,在变动建筑功能时,应充分尊重原 住民的意愿,可综合考虑居民意愿、空间区位和建筑质量评价等因素,合理确定建筑的空间 功能,避免大量改变建筑空间原有功能,实现空间功能的延续性。,3.3 “乡风”延续文化传承与氛围营造,长久以来积淀传承

12、的文化基因、古朴幽静与喧闹活力兼具的空间氛围是历史文化街区的 独特风味,也是其保持自身魅力的关键要素。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基因和空间氛围是其 留存“乡愁”记忆的必要路径,其中文化基因包括语言、美食、戏曲、民歌、传统手艺等各 类非物质文化遗存,而空间氛围则是由建筑实体、街巷空间与活动人群、文化底蕴等多元要 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本土文化基因在不断失传的同时,还面临着外来 文化的冲击,导致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因此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基因,一方面应积极传承, 鼓励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同时对外来文化做好甄别,避免本土文化地方味道的消失或改变。 为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除了保护建筑、街巷等物

13、质空间载体,还应积极提升街区空间活力, 创造利于街区邻里沟通交往的公共空间。,3.4 “乡情”延续原住民社会网络维护,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对“乡愁”记忆的延续除了需要对物质空间载体、非物 质文化遗存等加以保护,最重要的是留住记忆中的那些人,即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这一社会 群体。原住民是传承本土文化基因的中坚力量,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本土社会关系网络对于维 持空间活力、营造本土空间氛围以及返乡人追忆“乡愁”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历史文 化街区面临原住民大量流失、原住民老龄化以及外来从业人口的持续涌入等人口问题,为留 住原住民,一方面可通过完善街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优化生活环境品质,

14、另一 方面可通过就近创造就业岗位,减少本土居民的外流,同时尽可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口回乡创 业/就业。此外,应避免采用将原住民大量搬迁和异地安置等更新方法,最大程度保留历史 文化街区生活群体的“原真性”。,4 寿县古城十字大街发展现状分析,4.1 历史背景与现状概述,寿县,地处皖中,曾是楚国末代都城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始建于宋 朝(10681224 年),古城总体空间呈棋盘式布局,城墙保存较好,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 大古城墙之一,目前古城内部依然保持十字街的基本格局。城内建筑年代不一,散布着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 典雅

15、肃穆的孙公祠等。,图 4-1 寿县古城历史建筑和文物遗存,图片来源:作者现场拍摄,十字大街片区位于古城中部、两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北角,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是古城游 览路线的关键节点。街区内现状用地包含大片居住用地和少量工业用地等,沿街区东部、南 部沿线分布着众多零售商业,商业氛围浓厚,街区南部有孔庙建筑与奎光阁建筑群,与道路 对面的古城博物馆形成对景。,.,图 4-2 寿县古城路网系统及研究片区区位,图 4-3 研究片区-十字大街现状用地布局分析,图片来源:根据相关资料和现场调研绘制,4.2 街区现状问题剖析 4.2.1 空间肌理混乱与新旧建设冲突,分别从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建筑空间布局

16、等多方面对研究片区内的建筑进 行分析,发现街区内的建筑质量、高度、风貌均呈现出较大差异,空间肌理比较紊乱。 街区范围内的建筑根据质量,可划分为四类(图 4-4)。一类质量建筑主要为博物馆以 及沿主要街道的商业建筑;二类质量建筑主要为日常维护得较好的传统木构建筑以及部分商 业建筑;大部分居民住宅为三类质量;四类质量建筑破损严重,结构大部分损坏,主要位于 街区北部。街区建筑高度参差不齐(图 4-5),多为一层住宅建筑,巷内沿街商铺多为两层,,沿南北大街的商业主要为三到四层,极少数商业、住宅为五层。建筑风貌可划分为四类(图 4-6):一类风貌为各类文保单位,二类风貌为传统历史民居,三类风貌为普通民居,四类风 貌为风貌较差建筑。建筑的形式以硬山为主,硬山屋顶、青砖裸墙、简洁木门方窗沿淮传统 民居建筑特征依稀可见。建筑色彩主要有灰、青黑、褐色、驼色、朱红色等传统建筑色彩。 建筑的空间布局方式包括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三类布局。行列式布局多见于北部的 现代居住区;周边式布局的建筑主要分布在沿街片区,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 混合式布局,是行列式和周边式的结合。从建筑风貌和空间布局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