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47632104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48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 ——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来谁不重端城:从 “诺亚方舟”到“文化复兴”,肇庆府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刘义志,摘要:城市文化传承了长久的历史积淀,城市文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体现,既是对历史的回应, 又反映了未来的蓝图。老城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在后工业时代,需要的不仅是简单保护肌理和传 统建筑,而更需要挖掘、整理深层次的历史要素,在功能重塑的基础上对老城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脉也 要寻找到一条复兴之路。基于肇庆府城复兴的背景,分析肇庆府城历史水系的演变、肇庆古城墙在历史水 患中发挥重要的防洪作用到现今再现古城风韵的过程。研究肇庆古城墙由古代的防卫防洪功能到当代以文 化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保护的意义,从“

2、防洪特色”、“府城特色”提出保护和利用府城历史文化 资源的思路与策略,延续肇庆府城“文脉”,实现“文化复兴”的战略,对建设肇庆府城成为古城文化、 发展休闲旅游有重大意义。,关键词:肇庆府城,水系防洪,历史环境,文化复兴,策略研究,1 古来谁不重端城,肇庆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 风光。明代徐渭说“古来谁不重端城”,在历史上,肇庆府城从宋代开始建城到明清作为两 广总督府所在地,再到当今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肇庆展示出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展现了 岭南文化发祥地的独特风貌,随着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的启动,未来端州将再现宋代建筑的 华美结构和雄伟英姿。,1.

3、1 基于防卫,始建于宋代的古城墙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围绕肇庆府城的古城墙历史悠久,周长 2800 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 肇庆始为土城墙,规模“仅容廨宇”,宋政和三年(1113 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在 现有中国古城墙中,肇庆古城墙是岭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宋城墙,城池坐北向南,自宋朝 以来,经过了多次修复,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城内传统格局保留完善,古城墙内部格局保 存完整,包括一些传统街巷和居民进宅巷道。城墙体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 集历代砖为一体,砖有九种不同的规格,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证据,明清两代历经近 20 次 修聋,堪称“砖的博物馆”。,1987 年至

4、 1996 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发掘并修复了朝 天门遗迹、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肇庆城墙历尽沧桑并经过 20 多次修葺,城墙和 城门位置始终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主体依然保存完整,其遗存的瓮城格局和完整的城 池空间,乃广东独有,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且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可以说是肇庆古城的一个形象名片。,1.2 基于防洪,古城墙在历史水患中发挥了重要防洪作用,肇庆古城墙建设的初衷主要是用来防御敌人入侵,但当时端州府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南 面临西江,向来有水患。因而,修筑城墙对端州防洪有着积极意义。端州旧时水患严重,肇 庆宋城墙在防

5、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 年),城墙上的城 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城墙除披云楼段外被拆低,城门和护城河被填塞、城 墙两侧堆土与顶平,以利交通,兼具防洪作用。也正是如此,使得古城墙历经时代变迁而得 以较为完整的保存。“肇庆宋城墙是我国最早的城市防洪工程,是我国城市防洪持续时间最 长的防洪水利工程。古城墙既是御敌的军事设施,又是挡水高度近 8 米的防洪大堤,是国内 绝大部分城墙所没有的。”,图 1:肇庆古城墙历史照片(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网上图片整理) 1.3 基于文化,府城复兴保护与利用的有效引导,有效引导作为府城复兴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文

6、化复兴的效果。肇庆府城是 古城所在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历史人物集聚地,是历史文化活化保护的重点地区。 府城“文化复兴”需要结合城区的历史遗存特征、人物事迹,充分发挥府城人口集聚、交通 便利、服务水平高的优势,强化府城的旅游目的地功能,提高城区的旅游服务水平。肇庆市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活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侧重于历史文化与旅游相关产业的结 合,将历史遗存、人物典故、自然环境等串连起来,增强游客对宋文化的体验感。,2 肇庆水系防洪特色研究,2.1 水系历史演变,古代,西江洪水时候,由于水位增高,羚羊峡水道狭小,使得西江分支水从今睦岗镇绕 过龟顶山北面进入旱峡,到达黄岗镇,然后分 3

7、支:一支从羚山涌入西江,一支从后沥涌入 西江,一支到罗隐涌入西江。有文献记载“古时肇庆称两水夹州,盖西江之水一从城南出羚 羊峡,一从七星岩前出后沥水。今此水淤塞,半为田,半为沥湖。沥湖者;言西江之余沥所 成也。两水夹州,则西江势分,无泛滥之患,形势更宜”(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肇庆,府城成了古代肇庆人民救命的“诺亚方舟”。,另外,由于洪水内涝泛滥,古代肇庆的村落沿着山岗布局。直到现在,肇庆的村落都是 在山岗之上,现在水患问题得到解决,大部分平原地区可以进行建设。目前由于旱峡的入水 口已经筑起防洪堤坝,旱峡内变成楼盘林立。历史地图反映出古代肇庆城池水系丰富,但随 着防洪治水及堤防的建设,城池水系渐

8、渐消失。,图 2:明万历肇庆府水系,图 3:清道光二十年肇庆府水系,图 4:20 世纪初肇庆市水系湿地图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肇庆城市建设志中的图片整理绘制而成),2.2 历代水灾情况,历史上的洪水灾害文献记录反映肇庆洪水频繁。道光高要县志、高要县自然灾害史 等文献资料显示,西江数次发大水,景福围堤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夏五月,大水,决护城东堤,漂没田庐以万计,府城四门筑塞; (道光高要县志)明崇祯三年(1630)夏六月,大水,大雨数日,山溪潦涨,水自西门 入城,坏官名庐舍无算,为百年所未见;(道光高要县志),清康熙四十年(1701)五月大水,堤裂四十余丈,堤内皆成沼泽,汛滥不可遏,

9、附廊飞 鹅潭堤裂,既乃决于黄冈圩;,知县景日昣修之,甃以石,更名景福围;(道光高要县志),民国二、三、四、七、十三、十七年,景福围堤决。(高要县自然灾害史) 2.3 防洪设施历史遗存多,肇庆府城街巷内仍然可见巷头街尾水闸遗址,是居民自发修筑的防洪小围之一。经过探 查城墙排水防水系统,特别是水门遗址,发现城墙附属设施有朝天门外侧 1916 年水闸、城,墙东南角 1934 年水闸遗址,及四处街巷水闸遗址。水闸大部分建于民国时期。水闸见证清 代以来肇庆水文变化的历史沧桑,为研究肇庆近现代治水工程的发展提供重要实证,具有一 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端州城区建成江滨堤围后,水闸不再使用。,图 5:立新街水闸,

10、图 6:近圣里水闸,图 7:后东街水闸,图 8:后西街水闸 (资料来源:笔者自摄),3 肇庆府城特色挖掘,3.1 独特的“山城江”的城址环境空间格局,宋代建城时,将州衙、县署所在的两个小土岗及南面部分溪塘用城墙围起来,并在城西 三台岗建真君堂、三圣堂等道教寺院,开始了官廨与道观为主的府城建设,当时土城也叫“子 城”,主要目的是为了守护府衙。,肇庆府城内主要的各公共建筑(如衙署、文庙、学校等)位于城北,而城南则以居住为 主。这些公共建筑并没有按照一般的礼制思想中轴对称。直到后来历代成城墙修复,这种格 局仍保留下来。同时府城因地制宜,奠定了与山相望、与江相邻、与湖相依的优美古城环境,图 9:清康熙

11、肇庆府图中的“山城江”城池和道路格局,(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肇庆府图中的图片绘制而成),3.2 具有岭南特色的空间肌理,府城内空间肌理一般呈现出不规整的、有机的和非几何形的特征,曲折多变,宽窄不一, 建筑布局顺应着街道的方向灵活改变,城中路以北近代城区空间肌理呈不规则几何形态,城 中路以南传统街区空间肌理呈延续了府城历史街区格局,体现了府城内原有的细腻肌理,保 持了历史城区原有肌理。由于建筑的布局自发的沿着街道邻式排列,呈现平行或垂直于城中 路及主要街巷的朝向,这种建筑组合空间形式在府城的城市空间肌理中形成大量的间隙空 间。,图 10:府城建筑肌理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 城中路特色骑楼

12、街贯穿府城,风貌建筑集中,(1)城中路东西传统风貌轴线,府城内部历史街区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沿城中路,集中分布,分别为:“城南路-府前 路”街区、中街巷-十字路-福建巷“集中了府城内历史建筑及大部分的传统建筑。其中城中 路、南门街、十字街、包公府衙、府前街、十字街、两广总督府、豪居路等主要传统风貌区 贯穿起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东西向传统风貌轴线。,(2)传统风貌建筑主要沿府前路、十字路分布,府城内开放空间较少,传统风貌区集中分布在两处,付城内现状建筑大部分为低、多层 建筑,共占用地的 60%。多层建筑主要为公服设施,高层建筑较少,第一人民医院、肇庆 中学、肇庆职业学校、肇庆市人民政府占用府

13、城内较大空间,四处单位合计占府城用地的 32.39%,对府城内空间格局造成了一定分割, 未来需对一些公共服务机构进行置换搬迁, 对土地利用进行整合,塑造空间上的统一。传统风貌建筑主要沿府前路、十字路分布,体现 了府城历史上的传统格局。,表 1:建筑及空间环境比例,现状建筑及空间环境用地分类,面积(ha),比例(%),传统风貌区,3.10,7.64,低层建筑集中分布区,19.74,48.84,多层建筑集中分布区 城市开放空间,13.11 4.48,32.43 11.08,(资料来源:笔者整理),(3)部分民居墙体与城墙融为一体,城墙北侧紧靠宋城路,建有城墙公园,提供了城墙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趣味性

14、,城墙南 侧传统民居与城墙之间有狭窄的巷道,有一定的步行趣味性,东西两侧城墙与建筑已经融合 在一起,较多民居建筑以城墙为墙面,导致城墙被建筑包围,例如豪居路传统街区难以展露 出原有的风貌。,图 11:建筑贴近城墙建设关系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4“历史功能”与“文化复兴”的延续与革新,肇庆古城墙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宋城墙,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过程中,能够保存下来, 也许是因为发挥出来的防洪功能让它保存到了现在。随着时代的更迭,肇庆府城包括古城墙 在内的功能将会发生转变。不仅在公共空间、交通系统、市政设施等方面需要传承历史功能, 又要在文化复兴中得到变革。,4.1 从单功能的“水系防洪”到“水系

15、复兴”,水系空间作为“文脉”延续的特殊载体,需要加强从水系景观形态、水边山保护利用、,绿色廊道、城市道路与水系等方面进行延续。,利用肇庆府城历史地理环境特点,挖掘一些历史河涌,引入城市中。保护利用鼎湖山、 龟顶山、北岭山、羚山等水边山,不仅是生态屏障,又是郊野森林公园,提供肇庆市民和外 来游客自然观光、探险、康体的重要场所,山脚也是营造人居环境的好地方,沟谷地带是自 助徒步、露营娱乐、休闲度假、索溪探秘之处;低岗是营造村落居住区的场所。除了常规的 城市绿化,重点建设山林、山冈、河道、水网、江湖的绿化,把绿色融入水系中。新规划道 路顺应山水的形态,在水经过之处通过不同形式的桥来连接,形成水乡景观

16、。整合山、水、 林、路的关系,串联景区或景点,构建整个肇庆城市水系景观体系。 4.2 保护历史上的城市防洪遗址遗迹,保护景福围、古城墙和水闸等肇庆城市防洪遗址遗迹。古城墙主要是用来防御敌人入侵, 宋代端州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南临西江,向来有水患。因而,修筑城墙对端州防洪有着积极 意义。从明代开始,便将河堤与城墙相连,这样对保护城里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肇庆府城地势平缓,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最高高程为披云楼 26 米,城墙四 周高度为 13-15 米,城墙内地形平坦为 6-12 米,在肇庆城市防洪历史上,肇庆人民利用天 然地形铸就景福围堤与城墙衔接,共同抵御西江洪水。,图 12:肇庆古城池选址高程分析(资料来源:笔者自绘),4.3 复兴及保护当代肇庆城市堤防系统,虽然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但是洪涝灾害仍然见诸报端。对肇庆府城来讲,西江犹如一道 “达摩克利斯之剑”。现今的肇庆府城、星湖、景福围堤和西江堤坝是构成现代肇庆城市防 洪堤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兴及保护中仍然是需要加强保护的重要基础设施。 星湖不仅是著名的国家 4A 级风景旅游区,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