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7618876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0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罾覆材 能蒲 2 0 1 4 1 0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 与工资差异分析木 李琴 朱农 2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 2 0 1 0年广东省农民工调查数据探讨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 、 工 资决定以及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 高、具有更多外出务工经验和广 东省外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产业转出地就业;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农民工工资之间存在明显的 差异, 产业转出 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产,_lk ,-g 4 地。O a x a c a 分解结果还表明,两地农民工 工资差异的9 8 可由特征差异来解释,受教育程度回报率的差异扩大了两地农民工工资差异,工

2、种 回报率的差异则缩小了两地农民工工资差异。 关键词:产业转移农民工工资差异O a x a c a 分解 一 、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依靠交通、外资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沿海地区率先成为中国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集聚地,引领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几年来 ,受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 其他多重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遭遇发展瓶颈,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表明,当某地区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上升后,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丧失已有的优势,并逐渐向要 素价格更低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转移。自2 0 0 4年以来, 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 ( 曲碉等,2 0 1

3、3 ) ,2 0 0 8 年仑球金融危机更是加快了这一步伐 ( 石敏俊等,2 0 1 3 ) 。产业跨地区 梯度转移,不仅有助于沿海地区 “ 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层次提升, 缩小地区之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产业转移必然带来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当前,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农民工则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劳动力主体。随着产 业转移,农民工向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回流或转移的规模 日益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 0 1 2年, 在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 1 6 9 8 0万人,比上年增长 2 7 ;在中部地区务工的

4、农民工为 4 7 0 6 万人,比上年增长 6 0 ;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 4 4 7 9万人,比上年增长 6 2 。已有研究表 明,未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内 地流动的数量将会超过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数量 ( 蔡日方 等,2 0 0 9 ) 。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在中国,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 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工就业流动研究”( 项目编号:1 3 C J Y0 5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身份、就业机会与工资不平等”( 项目编号:7 1 0 0 3 1 0 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农村土地与相关

5、要素 市场培育与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7 1 3 3 3 0 0 4 )对本文研究的资助。感谢复旦大学封进、清华大学齐良书对本文提出 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 0 1 2 年全国农民 监测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网站 ( h t t p : ww w s ta t s g o v c n ) ,2 0 1 3年5月。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动与工资差异分析 往往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同城市之间频繁流动 ( 蔡防, 2 0 0 1 ) 。 这既造成了中国农村突出的留守儿 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也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农民工 不仅可以实

6、现省内就业甚至在家门口就业, 还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融入小城镇生活。 本文想探究的是, 与在产业转出地就业的农民工相比,在产业承接地就业的农民工具有怎样的特征?两地农民工之间 的工资差异如何?什么因素能够解释两地农民工工资差异?遗憾的是, 现有研究甚少回答这些问题。 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产业跨地区梯度转移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相应的微观调查数据还没有形成。 二、文献回顾 研究农民工流动及工资收入的文献很多。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农民工从农村 向城市迁移 ( 例如 赵耀辉,1 9 9 7 ;汪小勤、田振刚,2 0 0 1 )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遭遇失业、工资收入低以及子女上学困 难等问题,农民工返乡现象开始

7、增加。对于农民工返乡,学者们给予了不同的解释。Z h a o( 2 0 0 2 ) 利用四川省样本对返乡农民工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越高,其返乡的可能性越 大。叶静怡、李晨乐 ( 2 0 1 1 )基于北京市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如果农村劳动力流出地非农产 业不发达,那么,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民工预期在城市将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回报,因此,他们 的返乡意愿就会较弱。李强、龙文进 ( 2 0 0 9 )研究发现,女陛比男性更倾 向于在城市生活而不是返 回家乡。L i a n g a n d Wu( 2 0 0 3 )的研究表明,年龄偏大且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 W

8、a n g a n d F an ( 2 0 0 6 )研究指出,技能水平高、能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民工更容易在城市留下来,而 不是返回家乡。G i l e s a n d Mu( 2 0 0 7 )证明,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如果家中老年 人健康状况不好,农民工倾向于回流到家乡。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加快以及农民工自身权益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民工很难 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往往在城市之间频繁地换工作 ( 严善平,2 0 0 6 ;刘林平等,2 0 0 6 ) 。大多数研 究表明,工作环境、收入和追求 自身权益等因素是影响农民工频繁流动的主要原因。白南生、李靖 ( 2 0

9、0 8 )年利用北京市 7 0 0多名农民工就业史数据对农民工进城后的就业流动状态、原因和结果进 行了深入地剖析。结果表明,收入低是农民工频繁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梁雄军等 ( 2 0 0 7 )基于浙、 闽、津三地 1 7 0 2份调查问卷,将农民工再次流动分为 “ 换地区流动”和 “ 换企业流动”两种类型, 指出农民工再次流动是争取和维护 自身权益的具体行动。 随着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逐渐从发达的沿海城市转移到欠发达的内陆城市就业,但这 种流动行为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回流或者返乡。目前,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只有少量文 献涉及,例如,郭力等 ( 2 0 1 1 )探讨了产业转移背景下

10、农民工的流动行为。 农民工频繁流动,无论是在城市之间还是企业之间流动,必然涉及工资收入的比较。现有关于 农民工工资差异的文献主要涵盖农民工内部性别工资差异 ( 例如钟甫宁、 徐志刚, 2 0 0 1 ; F a n , 2 0 0 3 ; Me n g and Mi l l e r ,1 9 9 5 ;R o z e l l e e t a 1 ,2 0 0 2 )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之间的工资差异 ( 例如 Me n g a n d Z h a n g ,2 0 0 1 ;邓曲恒,2 0 0 7 )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农民工 在劳动办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并

11、且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李实、 杨修娜 ( 2 0 1 0 ) 2 0 0 8 年组织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对 1 5个城市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 发现男女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 是由性别歧视以及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引起的;对于年轻、受教育程度较低、无工作经验的农民工来 说,性别歧视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更严重。钱文荣、姜励卿 ( 2 0 1 1 )分析了浙江省农民工的性别工资 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王震 ( 2 0 1 0 )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 2 0 0 6年五个城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 基于分位数回归分解方法分析了农民工性 一 3 6 产

12、业转移背景下的农 民工流动与工 资差异分析 别工资差异 ,研究发现,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因工资分布不同而变化,在农民工工资分布的低端 , 性别工资差异较小,随着工资分布的上升性别工资差异逐渐扩大,但在工资分布的最高端性别工资 差异又开始缩小。田丰 ( 2 0 1 0 )使用布朗分解方法分析了城市工人和农民工的收入差距,指出单位 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而入职户籍门槛是阻碍农民工进入公有制单位进而获 得较高收入的重要原因。黄乾 ( 2 0 0 9 )对两种不同就业类型 ( 稳定型和非稳定型)农民工的工资收 入差距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非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相比,稳定就业的农 民工具有

13、工资收入水平 高且 内部收入差距小的特点。 综观当前关于农民工工资差异的研究文献,其中较少涉及地区之间农民工工资差异的比较。大 部分农民工调查数据往往取样于发达地区,而最近几年才开始涌现产业转移现象,相应的微观数据 还比较缺乏。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 自于联合国社会性别工作小组、 广东省妇联 2 0 1 0 年联合开发的农 民 工调查数据,该数据抽样范围包括广东省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六个市,有利于笔者进行农 民 工地区工资差异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 一)模型设定 本文首先利用 L o g i t 模型分析哪些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产业承接地就业,然后构建两

14、地农民工工 资方程, 最后利用 O a x a c a 分解方法来分析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异。 本文主 要分析人口特征、人力资本、职业类型等因素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农民工之问工资差异的影 响。O a x a c a 分解将不同变量对工资差异的影响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特征效应,即由人口特 征、人力资本、职业类型等特征不同导致的工资差异;第二部分为特征回报率效应 ( 或系数差异 ) , 即由特征回报率不同导致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的具体表述如下所示: 设农民工在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工资方程分别为: L n y = , + ( 1 ) , =1 + ( 2) ( 1

15、) 式 和( 2 ) 式 中 , Y 为 农 民 工 月 工 资 水 平 , = “ _ I 是 解 释 变 量 向 量 , 主 要 包 括 农 民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户籍状况、务工经历、培训状况、所从事的工种以及单 位特征等。 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异可以分解如下: L 洲 一L = “ 一 ) + m tr a n s in ( 3 ) ( 3 ) 式中, 岁 和 i 分别为 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农民 工月 工资 水平的 几何平均值, t tran sin 一 tra n sin ) 表 示 特 征 效 应 , w 一 “ 表 示 特 征 回 报 率 效

16、 应 。 一37一 一 = L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农民工流 动与工资差异 分析 ( 二 )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 自于联合国社会性别工作小组与广东省妇联 2 0 1 0年在广东省联合开展的农 民工调查。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珠三角地区 ( 包括九个市 ) 处于粤中部,属于农民工输入集中地,粤西北则属于欠发达地区。2 0 0 8年 5月,广东省实施 “ 双转 移”战略,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 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从 2 0 0 5年广东省设立第一批产业转移 工业园起至 2 0 1 1 年 6月底,广东省已认定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3 5 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带动了农村 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 据统计, 粤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