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7617966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该课获 2014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张贺 /执教、整理一、想一想,提取词句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 ,应该读作“ zhng”。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2、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二、找一找,理解词句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屏显。)(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师:观察得很仔细。(屏显。)平旷,平坦宽阔。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师:谁来帮帮他?;

3、.生:“ 然”的意思是“整整 ” ,“然” 解 “的 子” ,“ 然”可以翻 成“整 的 子”。 :你 “ 然”一 的理解很到位。(屏 。) 然,整 的 子。 : 有哪儿画 了呢?生:田 的小路也画 了。文中是“阡陌交通” ,田 的小路 是交 相通。 中的小路并没有交 。 :“交通” 个 我 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 ?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 在, “交通”是一个 ,指交通运 。古代, “交通”是两个 ,翻 “交 相通”。(屏 。)交通,古 由两个 “交” “通” 成,意 “交 想通” ; 在是一个 ,指交通运 。 : 种古今 化的 象,叫作生( ):古今异 。 :文中 有哪些 是

4、“古今异 ” ?生( ):“妻子”“ 美”“无 ”“ 境”(屏 。)古今异 古 今 交通妻子 美无 境 : 在,我 一起梳理一下 些古今异 。 来 第一个?“妻子”生:“妻子”的今 是“男子的配偶” ,古 是“妻子和儿女” 。 :第二个“ 美” 。生:“ 美”出自“中无 ,芳草 美” 。“ 美”, 在是一个 ,指“味道好” ;古 是两个 , 翻 “ 美 ” 。 :你能把 原到 境中去解 ,非常好!下一个。生:“无 ”出自“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无 魏晋”。“无 ”, 在是一个关 ,相当于“不管” “不 ”;古 也是一个 ,常翻 “不要 ,更不用 ”。 :非常好。最后一个, 来?生:“ 境”出

5、自“自云先世避秦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境” 。 境,今 是“没有出路的困境; 退 谷的境地” ,古 是“与世隔 的地方” 。( 意 :以 的今 引 学生思考, 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 ,梳理 “古今异 ” 。) :同学 找得非常准。学 文言文,我 一定要注意 累文言 句,关注文言 象。 有哪儿有 ?生:人 的地点也 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 ,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

6、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所以,这里的“其”指代的是“桃花源”。师:“其”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代语境中提到的人或物。比如,后文中的“既出,得其船” 。结合语境,这句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生(齐):渔人。(设计意图:指导、明确“其”指代的内容,掌握“其”的用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师:图中还有哪儿画错了?生:老人的表情错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生:“并”。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生

7、:“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于变化。(设计意图:梳理文中表示“都”的同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师: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三、说一说,品析词句1. 品读词句,一探桃源。师: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 品一品, 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屏显。)语言形式:从“_”中,我读

8、出了桃花源的“_”。(设计意图: 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的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 。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 “闻”的意思是“听” ,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师:到底是哪个词写出了宁静?(师范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音落在“相”上。 )生:我觉得是“相”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闻“,而

9、是能相互听见。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还有吗?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大家关注“怡然”这个词。生:“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设计意图:抓住“怡然”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入手解读人们的

10、生活状态。)2. 出示背景,再探桃源。师: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 376-396 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 60 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意思是

11、“士兵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中,方圆千里之内没有鸡叫的声音” 。(一生犹豫片刻后举手提问。)生:老师,“兵革”好像应该是指“兵器、铠甲之类的装备”,怎么能用“未息”呢?“没有休息”,说不通呀?师:“兵革”字面上是指“武器和铠甲等装备”,但是也可以指代(有几个学生举手。)师:有同学知道。谁来帮帮他?生:老师,这里的“兵革”可以指代“战争”。“兵革既未息”是说战争还没有停止,所以才;.“儿童尽东征”连孩子也要被迫上战场。(生感叹,面带忧戚。 )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生:我看到了荒野。战争过后,很多人都死了,尸骨散落在荒野上,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

12、不到,一片死寂。师:你看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图景。生:我看到了村落。战争久久不能停止,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就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老幼妇孺,痛哭失声。师:你看到的是村落间的景象。(一生举手。)师:请你来发言。生:老师,我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 师:你能解说一下吗?生:老妇人家里有三个儿子, 都被抓去当兵了, 一个儿子写信来说, 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老妇人还来不及伤心, 官府又来抓人了, 老爷爷只能翻墙逃走, 老妇人只能跟随官吏连夜赶到军营去做饭。家里只留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孩子。这样的日子,老百姓

13、真的很痛苦。(生倾听,面带同情。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看来,他平时很喜欢阅读。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也是杜甫的诗句,表现的也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生:屏显背景资料中说,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师:非常好! 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 了解时代背景, 以渔人的视角反观桃花源,加深学生对 “桃花源理想” 的理解。)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师:是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和平的乡村!生:如果我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师:不错,抓住了声音的对比。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让老人和孩子快乐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设计意图: 变换角度, 借渔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桃花源的景象,解读桃花源人生活的可贵。)四、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