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_病理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NU****AN 文档编号:147614441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_病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病理】_病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病理】_病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_病理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_病理学名词解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学名词解释1、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2、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3、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4、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5、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6、 变性:又称细胞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7、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因线粒体受损,Na-

2、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光镜下,细胞之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8、 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9、 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10、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11、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2、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13、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

3、区呈黄色,状似干酪,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15、酶解性创伤性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16、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17、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地过程18、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19、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体内钙磷代谢正常20、凋亡:活体内个别细胞程

4、序性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器完整,细胞皱缩,核固缩或碎裂,DNA降解,无炎症反应,见于病理和生理过程。)21、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22、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23、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24、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的增殖,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淋巴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再生能力强25、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但是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

5、的实质细胞等。26、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这类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称为永久性缺失。27、生长因子:当细胞受到损伤因素的刺激后,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刺激同类细胞或同一胚层发育来的细胞增生,促进修复过程。28、接触性抑制: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或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当肝细胞增生达到原有大小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29、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30、瘢痕组织:肉芽

6、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31、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这种创口只有少量的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愈合速度快,最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3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这种伤口炎症反应明显,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33、暂时性骨痂:又称纤维性骨痂,骨折后的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34、瘀血:又称静脉性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35、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中,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

7、的巨噬细胞36、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为严重瘀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瘀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37、肺褐色硬化:慢性肺淤血时,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38、血栓形成(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39、白色血栓: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白色血栓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肉眼观,呈灰白色小结节或赘生物状,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黏着不易脱落,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

8、白构成40、透明血栓(微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1、混合血栓:延续性血栓的体部为混合血栓,镜下混合血栓主要由淡红色无结构的呈分枝状或不规则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和充满小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所构成。42、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43、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44、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45、梗死:器

9、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46、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梗死灶组织致密,故出血量不多,由于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溶于组织液中被吸收,梗死灶呈灰白色。镜下贫血性梗死呈凝固性坏死。47、出血性梗死:发生条件为严重瘀血、组织疏松,常发生于肠、肺等器官(这个真心不知道要怎么写。)48、血栓机化:在血栓形成后的12天,已开始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从血管壁长入血栓并逐渐取代血栓,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49、败血型梗死: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梗死灶内可见有细菌

10、团及大量炎细胞浸润。5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5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52、趋化作用: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53、趋化因子: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54、调理素: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蛋白质。55、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到细菌56、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57、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58、脓毒败血症:化脓菌所引起

11、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59、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常发生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浆液性炎较轻,易于消退。60、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症发生于黏膜者,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61、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62、脓细胞:脓液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63、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64、蜂窝织炎:

12、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65、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66、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67、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68、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69、炎症介质:炎症时产生的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分别由细胞释放或在体液中产生。70、绒毛心:风湿性心外膜炎时,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71、炎性息肉:慢性炎症常出现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

13、、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增生,在黏膜可形成炎性息肉72、炎性假瘤:慢性炎症常出现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增生,在肺或其他脏器形成炎性假瘤。73、渗出液:炎症渗出所形成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比重高,外观浑浊的液体,渗出液的产生是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的结果。74、脓液:一种浑浊的凝乳状液体,呈灰黄色或黄绿色,含有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75、异型性: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76、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77、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78、膨胀性生长:实质器官的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其生长速度较慢,随着体积增大,肿

14、瘤推挤但不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在肿瘤周围形成完整的纤维性被膜。79、外生性生长:体表肿瘤和体腔内肿瘤或管道器官腔面的肿瘤,常突向表面,呈乳头状、息肉状或菜花状。80、浸润:肿瘤细胞长入并破坏周围组织,这种现象叫作浸润81、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其侵袭性增加的现象,可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并发生远处转移。82、肿瘤的异质性:恶性肿瘤是从一个发生恶性转化的细胞单克隆性增殖而来,但在生长过程中,经过多次分裂繁殖产生的子代细胞,可出现不同的基因改变或其他大分子改变。这时,这一肿瘤细胞群体不再是由完全一样的肿瘤细胞组成的,而是具有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群体,是具有各自特性的

15、“亚克隆”。83、直接蔓延:随着恶性肿瘤不断长大,肿瘤细胞常常沿着组织间隙或神经束衣连续地浸润生长,破坏邻近器官或组织。84、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85、种植性转移: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86、Krukenberg瘤:胃肠道黏液癌侵及浆膜后,可种植到卵巢,表现为双侧卵巢增大,镜下见富于黏液的印戒细胞癌弥漫浸润。87、恶病质:一种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的状态。88、副肿瘤综合征:不能用肿瘤的直接蔓延或远处转移加以解释的一些病变和临床表现,是由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等原因间接引起。89、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90、囊腺瘤:由于腺瘤中腺体分泌物蓄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观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常发生于卵巢等部位。91、角化珠(癌珠):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92、胶样癌:分泌大量黏液的腺癌称为黏液癌,又称为胶样癌。常见于胃和大肠,肉眼观,癌组织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如胶冻状。镜下,可见腺腔扩张,含大量黏液。93、印戒细胞:黏液聚集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癌细胞呈印戒状,称为印戒细胞94、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