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574266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八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3分)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2分)A. 皆引领而望之矣 领:脖子B. 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苟且C. 贼仁者谓之贼 贼:贼害D. 天下莫不与也 与:亲附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又顾而之他 先生将何之B.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C. 移其粟于河内 于传有之D. 斧斤以时入山林 祭祀以时 3. 下列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如果上上下下互相谋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2、B.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C.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的,是没有过的。D.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如果像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水势浩荡,谁又能够驾驭得了呢? 4.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7分)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

3、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

4、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解释加点字(2分)直好世俗之乐耳( )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2)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3)文段主要阐述了的道理。(1分)孟子为何认为齐宣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呢?请根据文段,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 二、默写名篇名句(8分) 5.填写横线上的句子(每小题1分)(1)问君何能尔,。(陶渊明饮酒)(2),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

5、颐爱莲说)(5)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7),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8),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三、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义 田 记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

6、,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

7、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无可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注释: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主

8、:主持、管理B. 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罢:停止C.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 敝:损坏D. 是皆公之罪人也 是:这些 7.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范仲淹“美德”的一组是平生好施与 嫁娶婚葬,皆有赡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予尝爱晏子好仁 公之忠义满朝廷A B C D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记述了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志向,直到做大官后才得以实现。B. 范仲淹去世时,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但他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给了子女。C. 范仲淹认为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的行为更接近孟子的要

9、求,并且他的做法要更高明、更有远见。D. 作者在极力赞颂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9. 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3分)(2)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3分) 四、诗歌鉴赏(6分)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2分)(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字数不少于60字。(4分) 五、欧也妮

10、葛朗台阅读(10分)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A. 夏尔得知父亲自杀的消息时痛不欲生,葛朗台却嘲笑道:“这年轻人真没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要。”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夏尔时,葛朗台威胁说要送她到修道院。B. 欧也妮把自己的嫁妆全部送给了夏尔,她的父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夏尔只能在夜里给她送点吃的。C. 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送给了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D. 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丧夫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

11、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12.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老家伙扑向梳妆盒,犹如猛虎扑向熟睡的孩子。“这是什么?”说着他一把将那箱宝贝抓过来,站到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金子真多!足足有两磅。哦!哦!夏尔给你这个,换走你美丽的金币。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是宗好买卖啊,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承认你。” 老家伙就是葛朗台,接下来他想做什么?夏尔为什么把“梳妆盒”给了欧也妮?“梳妆盒”后来怎么还给夏尔?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刘斌 清华大学

12、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

13、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

14、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