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ppt课件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7573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迹》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月迹》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月迹》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月迹》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月迹》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迹》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迹》ppt课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 在不同作者不同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温 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 李白 古朗月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 静夜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 十五夜望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 李白 把酒问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 琵琶行 )宋 苏轼明月几时有,

2、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 晏殊 寓意 知 新: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月 迹贾平凹走 近 作 者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 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

3、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 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 、 贾平凹自选集 ,长篇小说 商州 、 白夜 ,自传体长篇 我是农民 等。 腊月 正月 获中国作协第 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满月 获 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废都 获 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浮躁 获 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整体感知:1、 本文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月亮的运行之迹?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写作顺序:盼月 寻月 议月2、 文章

4、详写的是什么?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详写的是孩子们寻月地点 月亮的变化 孩子的心理、情绪镜中看月 白道圆亏无踪迹 失望院中望月 玉玉、银银 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杯中 “ 饮月 ”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高兴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多沙滩议月 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满足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心理也在不断的变化。合作交流:1、课文开头写 “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 ,而结尾却说 “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 ,这是为什么?不满足 在孩子的眼睛里,世

5、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 “ 不觉满足 ” 的。满足 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 “ 月亮是个好 ” ,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好 ” 就是指美好的东西 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 都带来美的享受。3、 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这篇

6、文章中,孩童的形象固然重要,奶奶这一形象也绝不可或缺,甚至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了作家理想的一个形象。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她首先提醒 “ 月亮出来了 ” ,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 “ 快出去寻月吧 ” ;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 “ 争执 ” 时,是奶奶给每个人倒了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不由得见到了瞳中之月。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

7、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探究 :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 “月迹 ” 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小结 : 全文围绕孩子寻月一事描绘了中堂赏月、院中望月、树下争月、河边得月几幅美景,写得极富情趣,又极有层次抓住孩子的感情变化,来表现人们追寻美好事物的愿望。 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