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568262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6.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难点 对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的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从医之路”、“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国的百科全书”等三个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与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组成,介绍了李时珍的画像镶嵌在莫斯科大学礼堂两侧墙壁上,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的画像中间,说明李时珍属于世界著名科学家。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引文内容,

2、观察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李时珍的画像为什么能够被列入世界著名科学家之列?他对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从医之路” 教材从李时珍的出身家世、兴趣理想、科举受挫,到专心学医等方面介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 (1)医生世家 明代中期,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是个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医学造诣精深,后被朝廷录用为太医院吏目,晚年辞职还乡,在蕲州玄妙观设诊,坐堂行医,为民治病,医德高尚。李时珍从小就饱尝疾病的痛苦,心里早早萌发了当一个好医生的志向。李言闻行医之余,著书立说。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心得,写成了四诊发明、痘诊证治等医书。与此同

3、时,还把自己对药物学研究积累的成果,编撰成月池人参传、蕲艾传等医书。 在这样一个医生世家中成长起来的李时珍,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自然而然也步入了医学和药学的道路。 (2)科举受挫 尽管李时珍在医药方面,具备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但他的父亲却并不愿意李时珍步自己的后尘。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希望李时珍能参加科举考试,在仕途方面发展,好光宗耀祖,改换李家门庭。于是他耐心地指导李时珍专攻“五经”、“四书”、苦练八股文。而李时珍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刻苦用功专心致志,不到12岁就能博通经史。14岁那年,李时珍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 李时珍的父亲希望他继续攻读,准备进一步参加“乡试”,可是

4、李时珍的兴趣并不完全在攻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上,这些经史文章干涩、枯燥,他逐渐对从医这一职业越来越感兴趣了。李时珍爱好医药,喜读医药典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但在当时“以考为先”的封建时代,李时珍却不能违背父愿,他一连参加三次乡试,都没有被录取。他对参加这种八股文科举考试,越来越没有兴趣,于是决心放弃科举考试,一心一意去研究他所喜爱的医药专业。 (3)读书十年 科举考试失败后,李时珍坦诚地告诉父亲,再继续参加乡试,已毫无兴趣,如果从师苦读,一定不辜负父亲的厚望。李言闻同意儿子承师学习,李时珍后来从师于顾问(顾日岩名问)。顾问的大家风范、高尚品德对李时珍的影响颇大,顾家珍藏的丰富的

5、经典史籍,也大大地开阔了李时珍的视野。李时珍在顾家受到良好的知识熏陶,这为李时珍日后立志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师于顾日岩后,李时珍发奋苦读,除对经典著作精深研读外,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占卜、星相、乐府诸家”,无不阅览,对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还作深入的探讨,而一些有意义的记述哪怕是短短几句话,都作好笔录,以备日后引用和查考。李时珍有机会阅读到顾家和自家没有收藏的书种,或不同版本的书籍,这些知识对他以后成为一代名医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受父亲李言闻的影响,李时珍虽在习儒苦读,但对医药方书是很熟悉的,在李言闻的书房里,李时珍几乎熟读了所有医药藏书。跟随父亲诊治病人,又为李时珍提供了临床

6、实践的大好机会,也弥补了李时珍临床经验之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时珍独立诊治病人逐渐得心应手,医名也远播蕲州城内外。李时珍为了减轻父兄的经济负担,拯救乡民,多次向父亲要求独立行医,并专门写了一首明志诗,郑重地交到父亲的手里:“身如逆水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自此以后,李言闻竭尽全力支持李时珍以医学为业。李时珍苦读十年,乃至闭户不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药学知识,为日后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雄厚的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4)王府、太医院任职 李时珍的高超医术,得到楚王赞赏,他特地派人聘请李时珍为王府侍医。李时珍非常羡慕楚王府极好的藏书条件,便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把前人修撰

7、“本草”所引证经史百家的材料,一一找到出处,直接查阅并研读原著,以便准确地把握其本意。他还注意阅读那些前人没有涉及、被忽略了的书籍文献,在古代学术的宝藏里,进行更多的发掘。这样一来,无论经史巨著,或是诗文专集,他都有了许多新的涉猎和收获。 在进入楚王府几年后,李时珍被楚王推荐到太医院中任职。在太医院里,李时珍更加勤奋地从事药物研究,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李时珍对存于太医院的大量草本、医书进行广泛研读、摘抄和整理,利用闲余时间与其他太医们进行交流和切磋,获得大量的临床经验,真正做到广纳博采,搜罗百氏。他还对“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占卜星相、乐府诸家”根据需要进行记录和分类。 堆放在太医院御药

8、库和寿药房的各地贡品,和从外国进口的形形色色药材,使李时珍大开眼界。他带着在上古本草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这里的实物,逐一加以研究、比较和鉴别,获益匪浅。 重编一部新“本草”,是李时珍时刻不忘的大事。来到太医院后,他已多次报请太医院使转奏朝廷,建议朝廷重修“本草”,造福生民。太医院使认为上古本草属经典之作,岂宜擅自改动。同时,一个进院不久的御医,就想主持这么大的编撰项目,不是太目中无人了!而且太医使认为,李时珍虽然具有真才实学,但为人过于刚正,一心想主持编修新“本草”,太“狂妄”,故一直采取压制的方法,不让他与朝廷的达官有接触机会,更不能让皇帝知道他的想法,并处处人为地设置障碍。李时珍考虑再三,

9、认为在太医院要实现重修本草这一愿望是难以实现的,毅然托病,向太医院提出辞呈。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设计几个问题,如有哪些因素促使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李时珍是怎样走上从医之路的?你怎样看待李时珍的选择?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结合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第二目“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这一目教材回答了“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等问题。 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不仅分类杂乱,内容谬误,还漏载了许多药物。每当李时珍发现因用药不当而导致贻误病情,其原因多在于历代本

10、草医籍记载有误时,深感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存在太多错误纰漏。这些错误的危害,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危及人的生命,于是,他决心编写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使之“寿国以寿万民”。 李时珍认真思考如何编写,怎样突出特色和跳出前人的编写体例。同时还要达到条理清楚,便于查找等目的。书名既要醒目,又要突出主题,使人一目了然。李时珍翻阅历代一些本草著作,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到宋代的证类本草,都成了他解决上述问题的参考文献,在此基础上制订编写计划,确定编写体例。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的问题很多且众说纷纭,他深知之所以出现不少讹误,主要是因为书作者脱离实际,不了解药物的生长形态和性能功效,只知照搬前人的

11、结论,“惟据纸上猜度而已”。自己要想编写一部质量较高的本草学著作,绝不可独居幽室、闭门造车,那样势必重蹈前人覆辙。为了弄清疑难,1572年,李时珍带着他的徒弟庞宪离开蕲州,师徒二人一边行医,一边实地考察药物,对弄不清的药物,通过“一一采视,颇得其真”。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准确无误的实际知识,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各地寻觅生药,而且常常步入深山老林或江河湖泽去辨认和采集药物标本。李时珍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四川、河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了验证前代本草的有关载述的正确性,李时珍不仅跋山涉水四处采药,还亲手栽培多种药物。他在住所旁

12、专门开辟了一块药圃来种植多种药材,以了解这些药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采集季节。李时珍对所种植的各种药物,均从发芽、长苗、开花到结子,一一加以描述,又对何时采苗,何时采花,何时采子以及怎样加工等,记录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对前人的记载错误做了全面更正。 李时珍无论研究什么,都力求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自己不懂或暂时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常常存疑,绝不主观臆断。编著如此大的本草书,不可能事事实践,事事经历,但他十分注重实事求是,虚心请教。李时珍每到各地采药或诊疗,总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人民和一切内行请教。即使土人、农夫、渔人、猎人、山人、皮工、车夫等,都是他苦心求教吸取所需知识的老师。 关于新本草

13、的书名,李时珍受宋代朱熹的通鉴纲目启发,“纲目”即以纲挈目,目随纲举,有纲目分明、查阅方便之意,在前人本草中未有用到,而“本草”二字则体现书的内容,于是确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李时珍终于以极其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撰成本草纲目这部宏伟巨著,这部书几乎耗尽他的毕生精力,凝集着李时珍的全部心血和汗水。本草纲目这部书“岁历三十年,书考八百家,稿凡三易”,成为空前未有的一部“东方医学巨典”。 本目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建议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从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李时珍的哪些精神品质?”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补

14、充、拓展,在不增加学生记忆负担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李时珍的研究动机和方法以及经过,分析他是怎样写出本草纲目这一巨著的。”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介绍李时珍观察方法的内容和“历史纵横”关于李时珍善于学习前人经验和注重实践的事例,体会李时珍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过程,学习李时珍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三目“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添加药物370多种,收入药方11 096个,比前人增加四倍,其中李时珍亲自收集的民间药方就有8 160个,并附图1 160幅。所附药方11 096个,列16部为纲,分60类为目

15、。本草纲目体例严谨,医药兼备,重点突出,真正是“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本草纲目在药学上首创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建立了本草学的新体系,对明代前的药物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纠正了历代本草中药物名实相异,更正了药性药效上存在的错误,丰富了中药学知识。本草纲目虽是一部药学著作,但就其内容而言远远超越了药学范畴,几乎涉及到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等。 李时珍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这可从本草纲目中看出。由于李时珍身处民间,与广大民众有着深厚的鱼水之情,加上良好的家风熏陶,使他形成高尚的伦理思想,他行医治病,无时不以仁爱为怀,精心图治,济世救民,献身科学文化事业。在认识事物上,李时珍倡导“格物穷理”的思想,他循着自然规律,结合实践,从实际出发,并对其进行归纳、比较、分析,从而找出事物的性理。在文学上,李时珍更是出类拔萃,本草纲目这一巨著,通篇语句流畅,颇见李时珍的文学才华。 总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内容翔实,丰富多彩,以其科学文化性和实用性在我国科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誉的那样:“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建议教师讲解这目内容时,设计问题:本草纲目为什么被称为“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