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7560914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本节导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事件回放】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制中国式法治蓝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

2、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法治建设绘制了新的蓝图。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即形成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保障机制、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

3、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撑。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治理、执政、行政等问题,涉及党、国家、公民等不同的行为主体,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谋划。四是描绘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从法治建设本身看,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看,就是要着眼于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主体内容】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决定用“三

4、个事关”、“三个全面”和“四个更好”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

5、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可以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以下重大意义: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从1949年10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为如何掌好权、执好政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总结65年的执政经验和36年的改革开放探索,执政党越来越认识到,法治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摒弃人治、厉行法治,着力解决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推进党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6、程序化,以依法执政促进和保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当前,执政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和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也是长期和全面的。执政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水平,巩固党执政的法治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统一”和“四善于”。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体系既是国家制度的

7、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制度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支撑。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在宪法监督、立法体制、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方面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才能打牢制度基础、增加制度供给,强化制度保障。党中央就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部署,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制度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

8、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能不能够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运用法律规范去衡量、引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

9、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建国之初直到文化大革命,均是如此,其中1954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文革期间,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法治和民主遭到践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一直重视和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保障人民民主。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第一,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

1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指明了法治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2007年十七大和2012年十八大强调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第二,依法执政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执政。多年来,党在依法执政方面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即国家法律;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通

11、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党也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2011年吴

12、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到2014年9月,我国已经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规737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00多件。第四,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行政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救济、行政监督做到了有法可依。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在抓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行政权力的运行得到有效规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行政问责得到加强,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公开。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增强。第五,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

13、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改革任务,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对司法改革作出部署。通过几轮司法改革,我国司法体制不断完善。例如,法官检察官的职业化水平有较大提升;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统一裁判尺度;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落实辩护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贯彻“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减少死刑罪名,严格限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深化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实行办案过程和结果全面公开。第六,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以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

14、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法治、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念,融入民众的生活方式,民众的法治理念明显增强。从1985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六个在全民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定,并连续实施六个五年普法计划。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广泛普及宣传。“五五”普法期间,加强公务员岗位职能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提高了公务员的法律水平和技能。广泛开展“依法治省”(市、县、乡、村),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国各省市普遍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

15、施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1994年至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100多次集体学习,其中近30次是关于法治建设或者涉及法治内容。(二)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其核心要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一,坚定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