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

上传人:zh****ng 文档编号:147523058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一、教学内容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

2、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

3、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平面以平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

4、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2、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3、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5、、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

6、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四、教学程序:1、新课的引入(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2、 m一定时,a与F的关系。(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

7、.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例题1、P89-ex2(1)3、 F一定时,a与m的关系。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例题1、P89-ex2(3)4、牛顿第二定律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a、F、m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A、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C、力的单位N的定义(2)理解:A、矢量性B、瞬时性(3)、应用A、多个力作用下的

8、牛顿第二定律B、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例题3、p89-ex2-55、小结本节内容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a、F、m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步深化。6、 布置作业 p89-ex2(2)、(4)五、 板书1、研究方案:利用实验。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aF.3、 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a1/m.4、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A、 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aF/m. F=maC、 力的单位N的定义:1N=1kg.m/s2(2)理解:矢量性 瞬

9、时性(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5、作业 p89-ex2(2)、(4)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二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二、重点、难点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

10、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2、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

11、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四、教法与学法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

12、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加以深化。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

13、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二)新课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的知识)过渡: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讨论a和F合的关系,

14、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

15、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