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47505140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县贫困村现状调研报告一、XX县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及范围XX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与四J11交界处,地处东经103 59 18 - 104 27 50,北纬 27 49 11 - 28 24 38之间,东与四川 XX、高县接壤,南靠彝良,西与大关、 永善县毗邻,北与 XX水富县相连。东西最宽 46公里,南 北最长62.5公里,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是云南入川的北 大门之一,素有“滇川门户”之称。(二)地形、地貌、水文、气象XX地理气候条件特殊。 XX属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地势 起伏较大,山势以高中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由西南向东 北方向倾斜。由于受关河、白水江深切,将全县分为三大块, 东北片区

2、、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并形成了关河东岸和西岸 两大山脉,造就出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地形地 貌特征。最高海拔 2263米,最低海拔 329米。县境南北狭 长,东西略窄,最大纵距 62.5公里,最大横距 46公里。由 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立体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四季较为分明。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日照较短,有多雾多湿多雨的特点,据气象部门统计,年平均气温17C,极端最高温41.8 C,极端最低温-2.5 C,大于10C的年积温 5370C, 多年平均日照为 965.7小时(841-1170 小时之间),日照率 22%相对湿度81

3、%无霜期为328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虽 1226.2毫米,最高值1800毫米,最低值1000毫米。全县多 年平均径流虽为17.83亿立方米,折合多年平均径流虽884毫米,径流系数0.72,径流的地理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同,高 值达1200毫米,低值为700毫米。最适宜发展林业。(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XX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10个乡镇,78个村委会, 16个社区,2624个村民小组。XX年末有农业人口 92528户 355361人,劳动力177817人。有耕地 39.28万亩,其中25 度以上的坡耕地 26.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95%。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31792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4、71098万元, 第二产业156064万元,第三产业 90767万元,三产比重依 次为22.4:49.08:28.55;县财政年总收入 13809万元,支出为143999万元;粮食总产虽12.63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38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3971元。人均纯收入低于 2300元以 下的贫困人口还有 25210户113400人,占农业人口的 31.91%。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边远偏僻的山村,交 通不便只好人背马驮;电力紧缺或供电质虽太差,黑灯瞎火 只好用火把、手电筒照明;通信落后,信息闭塞,土地贫瘠,物产单一,广种薄收;饮水缺乏,取水距离远;就医入学远非常困难。基础设施状况全县乡通公路

5、率为 100% 78个行政村基本通拖拉机公路,自然村通公路率 36%通车里程918公里,其中省管公 路140公里,乡村公路778公里,公路路面较差,等级偏低, 等外公路偏多,通路不通车现象严重。已经修建的内昆铁路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通电的村78个,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农户通电率85%,但是供电线路简易、老化,达不到供电技术要求的占50%左右,电力设施陈旧,农村电价太高。二、贫困现状、原因及问题由于XX县处于多种自然灾害交汇的山区,风、冷、干 旱、洪涝、冰雹、泥石流等灾害较为严重,因灾返贫、因病 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特困人口集中在自然地理条件 较差的边远深山区,贫困

6、的主要原因:一是山高坡陡,山大沟深,土地瘠薄。由于这些地区通 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 本高、开发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 些地区交通不通、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 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 无能力。贫困群体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二是贫困村不少农民素质低,没有发展思路。对商品经 济至今还很陌生,他们一贯认为农耕为本,听天由命,消极 悲观,贫穷是因为祖坟没有埋好,居住的环境屋基不好、命 运不好,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 思想观念保守,无能力走出深山沟,接

7、受新事物。三是现有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多 变。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冻、泥石流 等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无法保障的地方,缺乏起码 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遇到自然灾害和疾病,贫困程度急 剧加大,返贫率高。四是疾病、伤残、弱智胆怯、子女上学成为贫困的重要 原因。农民虽然大部分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远离公 路、远离医院,无条件及时就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贫困 村比较常见。一些村级卫生室条件差,医生职业道德差,技术水平落后,政府补助部份几乎是补给了医生。在箭坝村调 研时村民们说:政府实施“新农合”,对参合人员的看病就 医实行当场减免,这一政策很好,我们非常感谢。

8、可我们有 一事不解,我们在本村卫生室看病抓药,好象减与不减没有 多大区别,比如说输一次液,大体上都是一样的药,带医疗 证本本去减了要 50多元,如果忘了带本本去未减也才 50多 元。贫困地区由于远离集镇、远离学校,在寄宿制不完善的 地方存在适龄儿童上学难。在箭坝村调研时有村民们说:从石古坪到箭坝村中心院小学,成人走一个单程需要1.5个小时,10岁以下的孩子要2小时以上。石古坪原有一个教学点, 当地的孩子可以在此读 1 3年级,4年级才到箭坝中心校, 可后来因集中办学,教学点被撤,孩子们从1 4年级就要到箭坝中心校走读,每天要往返 4个小时,晴天一身汗,雨 天一身泥,冬天更艰难,学习成绩非常差。

9、可这还好,听说 以后的孩子必须先上幼儿园读过学前班后才能上小学,但这 里读学前班,同祥要到箭坝街上去读,45岁的孩子每天能 走几个小时去吗?途中还要淌过几道河? !不可能每天都由 家长背着去上学吧,再说孩子们的家长也因不识字,大多外 出在小煤窑或小砖窑里打工,孩子由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甚 至祖辈带着。在此请求上级领导在制定政策时顾及到边远山 区,我们真的不愿意看到有新的失学儿童产生,下一代还有 文盲,山里的人也渴望一代比一代强啊。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到大 就生活在与世隔绝封闭式的环境里,导致综合素质低,见识 少,无主见,胆小怕事,见陌生人就胆怯,利益受到侵害不 敢声张。有

10、了困难不敢找政府领导。同时思想单纯,容易满 足,也容易上当受骗,几乎所有被拐卖妇女儿童都是来自山 区的贫困家庭。五是得不到救助扶持。特困人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 有社会地位,人们对他们往往是嗤之以鼻,看不顺眼,得不 到他人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以前实施的很多扶持项 目都冠有“示范”或“样板”二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 “示范样板”是建在“几不通”的贫困山区的。基础条件较 好的地区“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如农网改造:公路 沿线、矮山河谷、集镇附近的农户多年前就实施了第一次农 网改造,最近乂实施第二次农网升级改造,可还有极少部分 交通闭塞的深山区至今还不通电,也许再过十年还是那个 样。六是

11、享受不到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源。公路沿线、矮山河 谷、集镇附近的农户可以轻松或无偿享受水、电、路等政府 投资的公共设施,可边远地区的农户要解决水、电、路的问 题,既使政府补助一部份,也还需要受益农民自筹资金、投 工献料,还要向已享受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的农户支付一 定的搭线费,土地占用费、青苗损失费等等,才能让你在他 们的地盘上接线。老百姓常报怨说“肥肉上添膘、鸡脚杆上 剃油”。七是社会发展不平、扶持力度向特困地区倾斜做得不 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通过对全县最好的一个村和比较差 的一个村的调查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牛寨村获得支农惠 农资金XX万元以上,可箭坝村不足 200万元,除了政策性扶持差距外

12、,箭坝村民由于没有购买力,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补贴等等惠农补贴就享受不到。从享受低保的村民 比较:牛寨村享受低保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远远超过箭坝村 中高收入家庭。从居住条件看:牛寨村居住钢混结构楼房的 有110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59.46%,居住砖木结构平顶房的 有30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6.29%,居住串架瓦房的有 456户 占全村总户数的24.25%,基本消除了茅草房、 杈杈房等简易住房。可箭坝村居住钢混结构楼房的目前不到100户,还有791户还住在不防震的土墙房里, 还有19户居住茅草房、杈 杈房等简易住房,调查中发现还有 1户住岩洞。八、认识不到位。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

13、生 活条件差,扶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工作虽大而且辛苦, 短期内扶贫效益不明显,出不了政绩和亮点,不愿意去“啃 硬骨头”。导致还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农户享受不了党和政府 扶贫的优惠政策,得不到扶持。九、没有增收产业。政府还未出台相应农业发展规划, 没有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导致扶 贫项目规划的产业虽然覆盖面宽,但品种繁多,零星分散, 形不成规模,乂加上产地远离集镇,交通不便,很难进入市 场,成不了商品。农民的综合素质低,只看眼前利益,发展 产业认为是政府的事,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没有龙头企 业带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集约化经营格局就不能形成,抗御风险能力弱,政府一旦

14、取消投资,扶持的产业也就随之消失。“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农民看 不见增收的前景。三、政策建议增加退耕还林指标由于以前实施的退耕还林大多在江边和主干公路沿线, 实际上这些地方农技、土壤、自然、气候、光热等各种生产 条件都很好,粮食产虽高。但土地贫瘠,气候条件恶劣,广种薄收,生产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寒边远贫困地区未能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1、 增加退耕还林还草计划指标,对亩产虽低于120公 斤以下的土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实施生态扶贫,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 率逐步消除因灾返贫率。退耕还林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重 点要放在边远、高寒深山区。江边河谷地区,

15、因交通、光热、 土壤肥力等基础条件好,粮食产虽高,应“以粮为主”。按 照“高山绿色银行、二半山满山牛羊、矮山河谷玉米粮仓” 进行规划。2、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后,原农户的土地实施退耕还林。3、村组公路两旁实施退耕还林。公路是制约地方经济 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公路不通农民养的肥猪运不出山,不 能成为商品,由于公路不通很多木材腐烂在山里,由于公路 不通农用物资运不去,农产品运不出,增产不增收。山上的 农民迫切需要修公路,修公路就要占用山下农户的土地,土 地使用协商难度大,一些乡村领导就调整低保指标补偿给山 下农户,造成新的发展不平。为了解决失地农民补偿,公路 建成后两旁种树,实行退耕还林补助。4、对目

16、前林业部门已规划为封山育林区域的荒草地、 林地和“天保工程”,应按照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给予补贴, 同时进行低产林改造。对由于生存条件差,大部分青壮年劳 动力已外出务工,造成大虽耕地被抛荒,被抛荒后乂无条件 流转的土地应按照退耕还林要求实行造林和补贴;对已进行 封山育林的应制定相关的补助标准给予农户育林补贴。整合资源,加大异地扶贫开发力度生活在边远高寒特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多失去基本的 生存条件,部分农户每年口粮不够吃,自我积累能力差,居 住在边远、高寒的深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 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扶持 成本高。当地村民最大的愿望是通路、通电、教育和医疗。 他们说:路通了、电通了,就好早日改造他们的破烂房,有 好的学校,下一代才有希望。在农业生产上还是靠天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