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7503433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 (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9学段模块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发展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

2、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 东汉初年,光武帝因“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

3、年纪互有增减”,于是下令进行“度田”,即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保障土地合法买卖B. 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C. 打击地方豪强地主D. 为实施均田制做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在各州、郡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反映的是汉光武帝为了核实“天下垦田”“户口”而实行度田制,这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是否合法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负担主要来自赋税和地租,材料未涉及向农民征收赋税、地租的信息点,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

4、不符,排除。3.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C.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D.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答案】C【解析】【详解】抑商倾向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梁氏认为抑商倾向并

5、非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A项错误;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举入仕并非梁氏认为的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B项错误;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并非是因为受到社会歧视,而是“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势力强,所以中国商人势力较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较为安定,政府对商人的依赖较小,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4. 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一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B. 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

6、险C.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D. 两党制与内阁制无法并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国王把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 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等信息可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C错误;D与材料无关。5. 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工业

7、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B. 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C. 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D. 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答案】C【解析】1585年到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错误;英国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的矛盾,故D错误。故选C。6. 下表为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些国家A. 近代工厂制的普及程度B. 海外市场的扩展情况C. 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状况D. 科技与

8、生产的结合度【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对比1870年、1913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可以用来说明,这些国家“海外市场”的扩展情况,B项正确;只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客观说明这些国家“工厂制”的普及程度即工业化水平,A项错误;仅凭四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多少,不能说明这四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真实情况,不能说明它们科技发展不平衡,C项错误;这些国家“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度”不能只凭借四国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即进出口情况来说明,D项错误。7. 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

9、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A. 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B. 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 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D. 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可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民众对清政府日益淡漠,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故答案为A项。B项,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信息体现了下层民众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满,但未反映政府官员的态度,该项中“朝野共愤”与材

10、料信息不符,排除。8.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A.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经济外资企业B.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C.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D.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答案】C【解析】【详解】自然经济对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有抵制作用,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民族企业是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经济的诱导下产生,洋务经济和外资企业压制民族经济,民族经济对外资企业有抵制作用。因此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

11、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点睛】联系所学可知,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中民族工业出现时间最迟,且是在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因此首先可以确定民族工业。然后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自然经济、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从而确定答案。9. 1926年9月XXX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A. 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C. 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D. 国民革命的核

12、心任务是土地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可知,XXX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要求,故A正确;1927年XXX到达井冈山后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错误;1927年后中共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D错误。10. 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中胡佛总统作为,史学界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胡佛在危机期间是有作为的,曾采

13、取积极果断的反危机措施,尝试使用多种革新性计划。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并没有缓解危机,反而使危机更加严重。这两种评价A. 只有一种评价真实可信B. 由于视角不同而形成不同结论C. 都缺少对人物所处时空的分析D. 相互对立并且彼此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第一种观点侧重的是胡佛应对危机的态度和措施,第二种观点侧重的是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效果,这两种评价是由于视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两种评价都真实可信;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两种评价都缺少对人物所处时空的分析;D选项错误,这两种评价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并不对立和矛盾。故正确答案为

14、B选项。11.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 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C. 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D.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息,故项错误;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西方社会

15、贫富差距缩小的信息,错误。【点睛】材料中重要时间点“二战后”12. 以下是苏(俄)农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该表足以说明当时的苏俄(联)A. 农业生产中部分恢复资本主义B. 社会生产中兼顾了计划与市场C. 新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问题D.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走上正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苏(俄)联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农业耕种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在提升,说明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意味着新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问题,C正确;通过题干数据无法判断当时农业领域中是否恢复了资本主义,排除A;题干未涉及农产品流向,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兼顾了计划与市场,排除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仅仅包含农业,还包含工业,因此仅凭农业相关数据无法判断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情况,排除D。13. 1953年,XXX在一次会议上说:“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编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材料可知XXX明确A. 肯定发展公有制对工业化的价值B. 将私有经济全部改造为国营经济C. 通过多种所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 总路线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