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49542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模板是使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成型的模型。搅拌机搅拌出的混凝土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混凝土,经过凝结硬化以后,才能成为所需要的,具有规定形状和尺寸的结构构件,所以需要将混凝土浇灌在与结构构件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模板内。模板作为混凝土构件成型的工具,它本身除了应具有与结构构件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外,还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荷载及施工荷载。支撑是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及其空间位置的支撑体系。支撑体系既要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和空间位置正确,又要承受模板传来的全部荷载。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 保证土木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正确;2. 具有

2、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3. 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与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等工艺要求;4. 模板接缝不应漏浆。模板按所用的材料不同,分为木模板、钢木模板、钢模板、钢竹模板、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玻璃钢模板、铝合金模板等。 木模板 的树种可按各地区实际情况选用,一般多为松木和杉木。由于木模板木材消耗量大、重复使用率低,为节约木材,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木模板。 钢木模板 是以角钢为边框,以木板作面板的定型模板,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短木料并能多次周转使用。 胶合板模板 是以胶合板为面板,角钢为边框

3、的定型模板。以胶合板为面板,克服了木材的不等方向性的缺点,受力性能好。这种模板具有强度高、自重小、不翘曲、不开裂及板幅大、接缝少的优点。 钢竹模板 是以角钢为边框,以竹编胶合板为面板的定型板。这种模板刚度较大、不易变形、重量轻、操作方便。钢模板一般均做成定型模板,用连接构件拼装成各种形状和尺寸,适用于多种结构形式,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广泛应用。钢模板一次投资量大,但周转率高,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管和维护、防止生锈以延长钢模板的使用寿命。塑料模板、玻璃钢模板、铝合金模板具有重量轻、刚度大、拼装方便、周转率高的特点,但由于造价较高,在施工中尚未普遍使用。各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由于其形状

4、、尺寸、构造不同,模板的构造及组装方法也不同,形成各自的特点。按结构的类型模板分为:基础模板、柱模板、梁模板、楼板模板、楼梯模板、墙模板、壳模板、烟囱模板等多种。 (三)按施工方法分类 1.现场装拆式模板 (美国装拆式模板 )2.固定式模板 3.移动式模板组 合 钢 模 板 是 一 种 工具 式 模 板,由钢模板和配件两部分组成,配件包括连接件和支承件两部分。组 合 钢 模 板优 点 是 通 用 性 强 , 组装灵活、装拆方便、节省用工;浇筑的构件尺寸准确、棱角整齐、表面光滑;模板周转次数多;大量节约木材。缺点是一次投资大,浇筑成型的组合钢模板的连接配件包括:U 形卡、L 形插销、钩头螺栓、紧

5、固螺栓、扣件等。组合钢模板的支承件包括柱箍、钢楞、支柱、卡具、斜撑、钢桁架等。现浇整体式结构的模板拆除期限应按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不承重的模板,其混凝土强度应在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2.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所规定的强度时,方能拆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后,应对已拆除侧模板的结构及其支承结构进行检查,确定结构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后,方可拆除承重模板和支架。模板的拆除顺序一般是先非承重模板,后承重模板;先侧板,后底板。大型结构的模板,拆除时必须事前制订详细方案。钢筋连接有四种常用的连接方法:绑轧连接、焊接连接、冷压连接和螺旋连接。除个别情况(

6、如不准出现明火)应尽量采用焊接连接,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和节约钢材。钢筋焊接分为压焊和熔焊两种形式。压焊包括闪光对焊、电阻点焊和气压焊;熔焊包括电弧焊和电渣压力焊。此外,钢筋与预埋件 T 形接头的焊接应采用埋弧压力焊等。钢筋的焊接质量与钢材的可焊性、焊接工艺有关。可焊性与含碳量、合金元素的数量有关,含碳、锰数量增加,则可焊性差;而含适量的钛可改善可焊性。焊接工艺(焊接参数与操作水平)亦影响焊接质量,即使可焊性差的钢材,若焊接工艺合宜,亦可获得良好的焊接质量。当环境温度低于-5,即为钢筋低温焊接,此时应调整焊接工艺参数,使焊缝和热影响区缓慢冷却。风力超过 4 级时,应有挡风措施。环境温度低于-2

7、0时不得进行焊接。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保证结构设计对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施工对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并应符合合理使用材料,节约水泥的原则,必要时还应符合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如抗冻性、抗渗性等方面的要求。混凝土搅拌的目的是使混凝土中的各组分混合成一种各物料颗粒相互分散、均匀分布的混合物。搅拌好的混凝土是否质地均匀,可通过从混凝土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试样进行分析来评定,如果各试样的配合比基本相同,便可认为该混凝土已混合均匀了。二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的拌制地点运往浇筑地点有多种运输方法,选用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混凝土的总运输量与每日所需的运输量、水平及垂直运输的距离、现有设备情况以及气候、地形、

8、道路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在运输混凝土的工作中,都应满足下列要求:(1)混凝土应保持原有的均匀性,不发生离析现象;(2)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其塌落度应符合浇筑时所要求的塌落度值;(3)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早运至浇筑地点,不得因运输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毕,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规定:为了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塌落度损失太大,应尽可能减少转运次数,盛混凝土的容器,应严密不漏浆,不吸水。容器在使用前应先用水湿润,炎热及大风天气时,盛混凝土的容器应遮盖,以防水份蒸发太快,严寒季节,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混凝土冻结。混凝土的运输应分为地面

9、运输、垂直运输和楼面运输三种情况。混凝土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且运输距离较远时,混凝土地面运输多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如来自工地搅拌站,则多用载重 1t 的小型机动翻斗车,近距离也用双轮手推车,有时还用皮带运输机和窄轨翻斗车。混凝土垂直运输,我国多采用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斗和井架。用塔式起重机时,混凝土多放在吊斗中,这样可直接进行浇筑。混凝土楼面运输,我国以双轮推车为主,也用机动灵活的小型机动翻斗车,如用混凝土泵则用布料机布料。(一)井架式升降机运输(二)塔式起重机运输(三)砼搅拌运输车运输(四)混凝土泵运输 ( 图示) 三、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成型就是将混凝土拌合料浇筑在符合设计尺寸要求的模

10、板内,加以捣实,使其具有良好的密实性,达到设计强度的要求。混凝土成型过程包括浇筑与捣实,是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关键,将直接影响构件的质量和结构的整体性。因此,混凝土经浇筑捣实后应内实外光、尺寸准确,表面平整,钢筋及预埋件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 (一)混凝土浇筑 1.浇筑前的准备工作(1)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检查,应确保标高、位置尺寸正确,强度、刚度、稳定性及严密性满足要求;模板中的垃圾、泥土和钢筋上的油污应加以清除;木模板应浇水润湿,但不允许留有积水。(2)对钢筋及预埋件应请工程监理人员共同检查钢筋的级别、直径、排放位置及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并认真作好隐蔽工程记录。(3

11、)准备和检查材料、机具等;注意天气预报,不宜在雨雪天气浇筑混凝土。(4)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和技术、安全交底工作。四混凝土养护(一)覆盖浇水养护(二)塑料薄膜保湿养护五混凝土质量检查混凝土质量检查包括施工中检查和施工后检查。施工中检查主要是对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所用材料的质量及用量、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砼坍落度等的检查,在每一工作班内至少检查两次;当混凝土配合比由于外界影响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对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也应随时检查。施工后的检查主要是对已完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检查及其强度检查。对有抗冻、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尚应进行抗冻、抗渗性能检查。(一)混凝土外观检查混凝土结构件拆模后,应从外观上检查其表面

12、有无麻面、蜂窝、孔洞、露筋、缺棱掉角、裂缝等缺陷,外形尽寸是否超过允许偏差值,如有应及时加以修正。(二)混凝土强度检验混凝土强度检验主要是指抗压强度的检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是作为评定结构或构件是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的依据,是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性指标,应采用标准试件的混凝土强度。其二是为结构拆模、出池、出厂、吊装、张拉、放张及施工期间临时负荷确定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应采用与结构构件同条件养护的标准尺寸试件的混凝土强度。1.试件的留设六 混凝土冬期施工(一)混凝土冬期施工的一般原理 1.温度与混凝土硬化速度的关系 2.冻结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三)冬期养护方法混凝土冬期养护方法有蓄热法、蒸气加热法、电热法、暖棚法以及掺外加剂法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均应保证混凝土在冻结以前,至少应达到临界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