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8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494574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8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8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8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8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8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8 新人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预习思考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2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

2、行评价?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主体知识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 ,侵略朝鲜、夺取 ,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朝鲜 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2经过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在 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日军在 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3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惩阻碍着中国 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中华民族陷

3、入极其沉重的危机。俄、德、法“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 改革。中国 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概况A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 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 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B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 ”,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的:

4、镇压中国人民的 ,维护帝国主义的 。经过A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 的率领下从 进犯北京。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绪帝在逃往 途中任命 和 与联军议和。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

5、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

6、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

7、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知识运用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新口岸 C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巨额赔款2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日本妥协告终 B反映了列强在侵华上的矛盾 C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D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3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是 A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B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峰4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5“农民阶级可以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请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评价这一观点。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