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47926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每一处都能飘出动听的乐章 谈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题记:美国人有一句名言:“第一印象绝对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而一个人的言谈和表达能力,更是反映他个人禀性和修养的“ 无声声明”。内容摘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过程,要借助于语言来进行;人的思维结果,要靠语言来表述,通 过语言的磨炼又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面对今天的学生都变得“沉默”,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我不得不反思,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对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做简要的解说。关键词 问题的发现 问题解读 解决的途径 反思一、问题的发现相关链接 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变红了。师:还有不同的发

2、现吗?(教室内一片寂静)此时教室后排传来一个细小的声音, “好象试管口有水一样的东西”。师:那就请你上来再做观察,谁能和他一起来吗?(教室内开始沸腾)啊!真的有水唉!师:现在谁能把此实验的现象再描述一遍?A 生:试管变红了,还有水生成。B 生:试管里有红的东西生成,还有水生成。学科: KD 序号: 2C 生:试管内有红色物质生成,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简单的一个实验现象,就没一位学生能描述出“黑色固体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 ”【随想】在前述的化学课后,我走访了被提问的几位学生,他们均说,看到了现象,但要说的话卡在喉咙口吐不出来;走访语文任课老师,老师反映前述几位学生作文一般;走访班主任得知,相

3、当部分学生文理学科成绩不平衡,甚至有些学生在班内交流发言也缺乏条理性。由此看来,学生的表述能力制约着学生的后续发展。【施展才能】就上述实验中氢气和酒精灯是顺序你能编一些口诀吗?你能否将实验现象一起结合进去?第二天一上课,我就问:谁能将你编的口诀展示一下?室内又是一片寂静。大家的头也都低了下去。真希望此时有个地洞可钻多好啊!我说“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写好了,既然这么客气把机会让给我,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于是我向大家朗读了口诀:口诀一:“ 先通氢气后点灯,试管凉了在停氢。 ”口诀二:“ 老包静卧水晶房,氢风拂面喜洋洋;忽觉烈火从地起,老包变成关云长;云长急令追烈火,只留氢风吹暖房。 ”霎时教室一片

4、沸腾【感悟】课后我把几个写作好的学生作品看了一翻,发现有一些十分不错,如:“ 氢灯灯氢 ”言简意赅, “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幽默风趣!我再问他们:“ 为什么不发言”,回答让我诧异, “不敢说,怕同学笑话。 ”“说不出来 ”,看来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迫在眉急。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能表达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说,懂得说的方法,同时要有说的勇气,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怕说错,也不怕说不全,而且能够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条理性强。二、问题解读培根说过“ 懂得分析原因的人才可能成功。 ”只有暴露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使问题迎刃而解。没有问题的存在,便永远不会进步。31、

5、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由于学校活动,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来自城市、家庭环境好的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自已;而大部分来自农村语言基础较差,甚至存在发音缺陷的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就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不敢开口说话。在平时交际中,不少学生存在着情感障碍。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说”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直接影响语言学习。学生在学习情绪最优化时,即动机强烈,自信心强,最容易习得语言。反之亦然。在课堂上,学生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毫无疑问会给语表达带来困难。2、学生语言基本功差。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的学生,语言基本功相

6、对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中主要表现为词汇贫乏,句子结构不完整、动词搭配不当等。词汇有如建筑材料,有了好的地基和图纸,没有它,也就建不了大厦。语言离开了词汇,就表达不了任何东西。有一些学生即使有了一定的词汇量,由于没有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仍听不懂,说不出,给交际带来了障碍。3、教师自身语言表述能力欠佳。教师的职责是为人师表,各个方面都不例外。那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在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就应尽量使用生动、活泼、丰富的语言。在备课时我们能很好的备教材、备学生,但是往往会忽略了语言这一关键的环节,因此往往因为言不及义,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如“ 你来讲讲 ”、 “上节课讲到了”、 “

7、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等等,语言杂乱枯燥。“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能接收很多信息,查看很多资料。这里有古代的、现代的;有报刊的、影视的;有看到的、听到的随时把跟教学有4关的人和事记录在教材上、教案上或卡片上。每堂课都尽力去备语言,课后马上总结,改正不足。业余时间多看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电视新闻播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就有用不完的典故,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生动、有趣及幽默的话。教师做好示范,并长期坚持

8、下去,必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寻找培养“语言表述”能力的途径学生的“ 语言表述” 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学生生理的(如遗传)因素、心理的(学生观察能力、学习承受能力)因素、环境的(成长环境,如家庭父母职业及其家庭学习的环境、学校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课堂学习环境影响因素最大。因此,教师(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五条途径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述” 能力。1、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言表述”能力。中华民族的化学知识源远流长,世界化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前人和现代科学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瑰宝,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科普书籍

9、,对其中精彩的语言表述,由学生齐声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科学之美,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正确表述。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以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例如,在学习“ 原子”时,课本(初中化学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上教版。下相同) P65 有这么一段叙述:“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又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课上让学生反复读这段文字,找出关键性词“ 分解”、 “结合”,让学生对照着图去理解。然后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训练: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磷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在老师提示下,学生模仿课本表述

10、,并让学生用笔写下来。又如,学生在解答检验题,往往表述不完整或词不达意,有时现象和结论倒置。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例题,由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悟出检验题答题表述的一般程式,对固体、液体类检验题,一般表5述为:“取样于 中,滴入(或通入) 试剂(气体) ,出现现象,是物质” ;对气体类检验题,一般表述为:“ 在瓶中,滴入(或加入),出现现象,是气体。 ”这样反复读、多次练,使学生从模仿他人的语言到逐渐变成自己的表述。2、让学生在对词语的重组整合及提炼中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模仿表述是表述能力的基础素质,若学生在阅读中能找出关键性词句并从中分析提炼出切合主题的“学生语言” ,那便标志着学生 “表述能力

11、”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对词语的分析、提炼、重组、整合的能力。有这么一个例题:1806 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氢气。此金属在水面上急剧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请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物理性质:(1) (2) (3) (4) 化学性质:_。要求学生找出本题的关键性词句:“取一块” 、 “小刀切”、 “浮”、 “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 “熔化 ”、 “银白

12、色”。但并不能直接用题中语句来答题,需进行分析、提炼、重组、整合。老师设计出一个个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金属硬度怎样?浮在水面上,又说明该金属密度怎样?水中有氢气吗?生成氢气说明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老师的诱思提问下,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 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填写。3、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中培养“化学表述”能力。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有人说,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可见,实验在化学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借助实验训练学生的“化学表述”6能力也成为必然。案例 1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演示如下实验:(1)在烧杯(容积为 500ml)中倒入半杯冷水,向其中放入一小块白磷,要求学生在

13、观察现象。 (2)往前一只烧杯中通氧气,观察现象(3)再将烧杯中的水加热,继续通氧气,观察现象。而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能归纳说出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并把它写在纸上。案例 2 在学习饱和溶液时,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把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之一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向另一份中加入少量食盐,分别搅拌(温度不变) ,学生观察发现,加进去的硝酸钾没有溶解,而加进去的食盐不见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饱和溶液的性质之一:“ 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这种表述,只有当学生观察了实验,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恰如其分的表述。但如果只注重做实验、看实验、而不强调学生的正确表述“规律”

14、,那么所“学”到的知识也将容易漂浮失去,不能为学生所“积淀”。4、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事件中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在生活中, “化学事件 ”无处不有, “化学现象”无处不在。用生活中的化学事件理解化学知识,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其过程就是一个训练学生“ 语言表述 ”能力的历程。例如:在学生面前放上一瓶“雪碧”,让学生写: “雪碧”成分中的化学式,判断是混合物的依据,喝下“雪碧 ”的感觉,打开瓶盖看到的现象及其原因,检验瓶中气体的三种方法,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又如,列举生活事例:高山上煮肉骨头放了盐易熟,冬天咸菜缸不易冻裂,煮馄饨时在沸水中常常放些盐,烧不坏的手帕的魔术等,让学生写出其

15、中的奥秘,再读给同学听。即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会表述。5、让学生在图、文交互替换中训练 “语言表述”能力。7“图”,能较为形象地表达事物的意义, “文”,能高度概括地描述事物的本质及事物变化的规律。看着图案,说出其表示的意义,即看图说话。阅读文字后把它用图展示出来,即望文生图。例如,在教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时,先让学生看课本 “P63 图 36,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让学生表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又如让学生看课本 P67 图 314,用“ 粒子轰击金箔图”。要求学生试着表述解释下列问题:(1)大多数 粒子能穿透金箔且不改变前进方向;(2)小部分 粒子稍改变了运动方向;(3)极少数 粒子被反弹回来。看图说话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为了深刻理解某一概念或对某些知识的归类可以试着让学生用图示或纲要信号的形式表述。例如,在复习“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时,老师诱导学生用纲要信号图表述:这样的图示表述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表述对“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 的理解要深刻得多。8如果学生能用图、文同时表述某一概念,则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中,举了这么一个例题: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A.肯定是单质 B.肯定是纯净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