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47263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高考新题型考前专题练习诗词类测试题(牛年版)一、高考选择题回眸1.(2001上海卷第 27 题)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擎;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A1949 年 B1956 年 C1966 年 D1978 年2(2002上海卷第 17 题)“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引自毛泽东 1927 年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湘赣边界起义 D广州起义3(2003上海卷第 13 题)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

2、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4(2003上海卷第 19 题)“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 20 世纪 50 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5(2005上海卷第 6 题)“檐 yan 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6(2005全国文综卷 I 第 18 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

3、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A陈子昂 B盂浩然 C杜甫 D杜牧7(2005全国文综卷 I 第 20 题)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8.(2006四川卷第 16 题)“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A.浙皖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9(2006广东卷第 6 题)“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

4、,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中 CC 学历史教学园地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10(2006广东大综合卷第 9 题)“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中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社高潮 m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学历11.(2007山东文综卷第 11 题)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

5、重迁的思想A. B. C. D.12(2007海南卷第 14 题)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13(2007上海卷第 8 题)“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14(2007四川文综卷第 22 题)“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

6、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A1931 年 B1936 年 C1938 年 D1939 年15(2007海南卷第 17 题)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A八路军 B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16(2007天津文综卷第 19 题)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撤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17(20

7、07江 苏 卷第 15 题)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A.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C.1981 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 年政府工作报告 18.(2008上海卷 A 组第 6 题)“渔阳鼙 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19.(2008上海卷 A 组第 12 题)有首上海的

8、旧民谣,讲述了清朝 260 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20.(2008上海卷 B 组第 4 题)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21.(2008上海卷 B 组第 11 题)“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

9、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22.(2008上海卷第 28 题)“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3(2008广东卷第 11 题)“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24(2008重庆卷第 17 题)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

10、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25(2008江苏卷第 2 题)“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26.(2008山东基本能力卷第 54 题)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楚失华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长夜难明赤县天 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A. B. C. D.二、诗、联选择题测试1“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1959 年视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A青铜立人像 B司母戊鼎 C

11、编钟 D唐三彩2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朝李白的古风诗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A统一中国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文字 D统一车轨 4“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朝章碣的诗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反击匈奴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灭六国5“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朝民谣反映了百姓痛恨的是: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土地集中 D兵役繁重6“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的诗高度

12、评价的政策是:A战争政策 B和亲政策 C汉化政策 D开放政策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哪一部史书的评语?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8“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该诗反映了汉朝什么制度的惨无人道? A赋税制度 B徭役制度 C兵役制度 D察举制度9.“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这是一首:A.鲜卑族民歌 B.北方汉族民歌 C.匈奴族民歌 D.羯族民歌10“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

13、代的重要地位。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 东周 西汉 三国时的魏 北魏 北宋 清朝 A B C 11李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里咏叹的古都是: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杭州12造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A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 B王公贵族和大臣在各地广建佛寺 C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D在社会动荡下,佛教教义对部分社会群体的诱惑力 13.造成“世胃嗫高位,英雄沉下僚”的主要原因是: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士族制 14晚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王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