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444823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浙江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二首届浙江省精神家园守护者荣誉奖候选人简介1、马骧1931年生,研究馆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马骧同志长期从事音乐工作,具有较高的音乐造诣。他坚持深入乡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浙江民间音乐,热心指导基层开展民间音乐保护和传承活动。1979年至1992年,他担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主编兼责任编辑,投入巨大精力,进行整理编辑,获得文化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奖”。1988年获得文化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退休后,仍热心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他几十年的民间音乐积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作出了重

2、要贡献。2、马来法1939年生,几十年奉献于浙江省曲艺事业,孜孜不倦,无怨无悔,为浙江的曲艺名录申报、保护传承作出积极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副主编他完成了中国曲艺志浙江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等卷本的编纂任务。2003年以来,由于他的悉心辅导,使我省列入第一批、第二批国遗名录曲艺类项目达19项,名列全国前茅。他认真完成曲艺类国遗代表作丛书的审稿工作,积极参加全省非遗普査验收。曾专赴平阳、瑞安、平湖等农村调研,发表了10余篇高质量有价值的曲艺论文,其中浙江曲艺的生态现状及思考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曾应邀参加中国曲艺论坛、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培训班研讨和授

3、课,得到很好的反响。他十分重视对濒危项目的抢救记录,使已绝响半个多世纪的杭州摊簧等音响资料得以保留下来。在余杭、象山等地亲自辅导排演杭摊、象山唱新闻获得省级奖和全国奖。3、吴露生1944年生,自上个世纪80年代即参与了民间文艺集成普查与编辑工作,在民间舞蹈实践与理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经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发表了民间艺术普查的文化向标与专业把握等有份量的理论文章,并参与修订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培训讲义,撰写普查技术要求等一系列专业标准,参与起草了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调研报告。曾任全国舞蹈编委,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获全国一等奖。曾任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

4、主任、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会长,由他主持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126余次。曾策划10余项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省社科院、钱江晚报、“人文大讲堂”、“浙江在线”等及各市、县(市)举办专题讲座,编撰与审读了浙江省国遗项目代表作丛书多部,应邀在半月谈、央视国际及央视“朝闻天下”、香港凤凰台、美国华人电视台、新华社等作访谈。曾获浙江省“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编纂成果奖,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特别贡献奖。4、都一兵1944年生,高级工艺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都一兵同志长期致力于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指导培养了一批工艺美术人才

5、。他退休后,满腔热情地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编写了四万余字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培训班教材;他不顾年龄较大,经常深入全省基层,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热心指导杭绣、宁波金银绣等浙江特色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提倡生产性保护;他负责审读和指导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民间美术和手工技艺项目书稿的编写;他为龙泉青瓷、乐清细纹刻纸等传统技艺类项目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名录,倾注了许多的心血;他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奉献给浙江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5、李林访1947年生,婺剧之乡浙江缙云人,深受婺剧音乐熏陶,并在这一带为官多年,虽未分管过文化事业,却对婺剧非

6、常热爱。李林访同志矢志婺剧事业、无私奉献,努力做婺剧文化的忠实守护者,热心传播者、积极践行者,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在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在2006年12月成立省婺剧促进会。在他的带领下,省婺剧促进会在繁荣和普及婺剧,给农村给农民送文化、种文化,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健全婺剧促进会组织,凝聚全社会力量弘扬婺剧文化。二、举办各项比赛活动,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充分享受婺剧艺术。二、举办各项比赛活动,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充分享受婺剧艺术。四、举办婺剧音乐、表演培训班,提高农村婺剧团表演水平。五、努力把婺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6、吕

7、洪年1937年生,长期在我省非遗领域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抢救、传承、弘扬工作,特别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中作出突出成绩。有学者曾称誉:忠诚于钟老的学术思想,是浙江从现代学科的视角审视传统民俗文化第一人。他曾参与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选工作,有很多作品收入全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其中四十年来的浙江民间文学研究入载浙江社会科学志。专著浙江民俗简史载入浙江文化史。先后出版吴大帝传说等十余个故事集。特别是古代名医的传说成为流行的优秀民间文学读物。曾个人出资发表汉族长诗朱三与刘二姐于上海民间文艺集刊,引起反响。许多论文分别受中国社科院夏商周断代课题组所征引、并评为2008年、2009年度浙江

8、省非遗论坛论文奖。整理出版的钱王传说推动了全省对钱氏家族及吴越文化的研究。热心指导萧山区坎山镇七夕节“祭星乞巧”节日传承基地等活动。作为省专家审议各地申报资料及非遗丛书稿认真、负责、细心、周到,从不马虎。同时积极为浙江省非遗保护建言献策,为浙江省非遗保护事业尽心尽职。7、王伯敏1924年生,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和美术史论研究工作中,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长期担任全国以及浙江、杭州等地方民间美术组织的顾问、理事、名誉主席等职务。他对剪纸艺术深有研究,编纂出版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剪纸史等权威性著作,组织编写浙江民间剪纸史;在全国各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关于民间艺术的论文。他十

9、分关心支持地方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不顾80多的高龄还亲自去山区考察,去农村访问。对地方组织的剪纸艺术活动不仅出谋划策,而且还出资金、出人力,鼎力相助。如出资金数万元制作千年剪纸民族魂大型剪纸册页,赠送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藏。为庆祝中国剪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亲自编撰中国剪纸发展的历史部分。得知地方上办剪纸展览经费有困难,他主动让子女捐资5万元相助。另外,还自费出版剪纸一曲、剪纸诗画等有关书籍和文章,自费创办中国剪艺观察报。他为推动浙江剪纸艺术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8、徐宏图1945年生,曾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十大集成志书之一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纂工作,荣获该项目的全国“先进工作者”

10、和“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奖”。先后整理出版浙江目连戏资料汇编等27本专著,其中,大多为国家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收藏,并向港奥台及世界各国发行。此外,还发表各类论文100多篇,获全国及省级以上奖项达20多项。目前,正在编纂的专著有浙江昆剧史、昆剧史论,参与撰写西溪文化丛书、西湖大辞曲等。徐宏图先生善于“田野调查”,他的著作大多是在田野调查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成功的。浙江醒感戏、磐安炼火、绍兴目连戏、南戏遗存考等,均已成为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主要参考文献。自1990年起,徐宏图先生应台湾清华大学邀请,多次赴台讲学。近年来,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他积极投身于浙江省的非遗事业,并为此

11、作出了突出的贡献。9、张长弓1928年生,是余杭民间文艺的老前辈。从1956年开始,张长工就开始忙于采风,在当时农村道路条件差,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带着纸和笔,风雨无阻、带病工作,走遍了县境内的乡村。1985年,前后访问了200多名民间故事员和歌手。他个人搜集到的故事就有300余篇,山歌100多首,花鼓戏残本、宝卷30多个,谚语等近千条,并撰写了临平山歌初探、杭州歌谣的表现手法、谈谈民间歌谣的采集等理论性文稿,为浙江省第一本集成余杭县故事歌谣谚语卷的成书出版作出了贡献。2000年出版了田野的风,全书20万字,有“胜迹漫笔”、“风俗考研”、“采风散记”、“歌谣浅谈”“长歌存例”等内容的文章,200

12、3年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民间文艺理论一等奖。其中的多篇作品被有关书籍收录。张长工先生虽然已八十高龄,但却宝刀不老,依然为余杭的民间文学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0、倪瑞龙1948年生,临安市膨润土矿退休职工,务过农,当过兵,自1973年从退伍到地方工作起,一直在基层一线,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搜集、整理工作37年,大大小小记下11个笔记本,350万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编纂锦城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临安市志锦城街道篇、西墅村志,目前,正在编纂锦城故事一书,书中收入350多篇传说故事。新世纪以来,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为非遗保护甘当

13、一名义务的宣传员,走村窜户,传讲民间故事,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11、屠明华1945年生,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芦山村农民,爱好文学、民间乐器,尤爱地方曲艺。现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省演出家协会会员、市民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仑区戏剧曲艺家协会理事。上世纪70年代起,搜集、整理民间艺术,有效地保护、传承、创新了蛟川走书、唱新闻、鼓阁等民间曲艺。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北仑区“非遗”普查工作,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屠明华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在乡、镇、村基层深入调查,不计报酬,默默地收集整理非遗资料,有效地保护传承创新蛟川走书、唱新闻、鼓阁等民间曲艺,对北

14、仑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有着重要贡献。12、王月仙1941年生,奉化市文化馆退休干部,自196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直注重民俗民间文化的考查、搜集、整理,研究,奉化三分之二的乡村印有她的足迹,1987年她主编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奉化市卷。1998年退休后,她人退心未退,不但没有置身事外,反而更加关心她所挚爱的那一片精神家园,参与非遗项目申报文本的撰写和项目的论证等, 2007年,撰写了浙江省入选首批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奉化布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抢救、保护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13、叶大兵1928年生,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

15、长,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从事民俗学研究工作60多年,编纂出版了温州民俗大观、浙江民俗、温州民俗大全等30多部的专著。对浙南民歌民谣民俗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抢救了一大批珍遗的资料,为温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歌谣、故事资料, 1982年1990年,历时8年倡导主编260多万字的中国风俗辞典,被人民日报誉为是“我国第一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收词最多的一部中国风俗辞典巨著,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56个民族从古到今主要风俗习惯的辞书。”此书连印四版,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抓紧再写几本书,抓紧为社会多做点有益的事,也等于延长了生命”

16、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14、徐乃武1913年生,年近百岁,退休后全心投入到木偶、婺剧、京剧、瓯剧、昆剧的演出、教学和对地方传统戏剧剧目的挖掘恢复上,用情至专至深,不求丝毫回报,令人赞叹。自1989年以来,徐乃武开始对几近失传的当地民间八仙戏进行挖掘整理。他考证史实、搜集资料、手抄蓝本,自费印刷,数次再版。写字的笔是女儿给的,纸是用废纸裁订的。为了潜心写作,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甚至住进敬老院每天工作至深夜。二十余年来,徐乃武还免费给戏班分发自己编写的唱戏必备、送京娘、越剧京剧学习法门等,受到广泛欢迎。徐乃武还在“新浪网”开辟博客,将其地方文艺作品搬上网络,积极传播民间艺术,供爱好者学习交流。15、沈瑞康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