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47432339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分析 吴琼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案例背景:在小班区域游戏中,建构区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地方。 建构区中色彩鲜艳、形 状各异,各种不同材质的积木非常吸引孩子。 同时,建构游戏对孩子运用不同材 料表达和表现生活,培养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游戏 是儿童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它是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基本形式, 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瑞士心理学家皮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指出, 游戏是儿童 认知机能活动的反映,游戏既能满足儿童情感和智慧发展的需要, 乂能使头脑中 的认知结构(即表象格式)得到练习和发展的机会,促进认知的发展。新精神分 析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

2、,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自我的重要机 能。游戏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功能,有助丁儿童认识世界和克服心理危机。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健康具有无可替代的发展效应。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 构建各种虚假情景的创造性活动,反映着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我国的老一辈 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 的。”幼儿的原则就是“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也指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丁 06岁儿童 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游戏不仅是 幼儿

3、身心发展水平的反映,也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游戏对丁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所有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 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游戏环境,如何介入幼儿游戏,如何自然、 不着痕迹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却是令教师煞费脑筋的问题。从自身的带班经历中,我发现,起初的一个月,孩子们在建构区玩时,兴趣 很高,但是拼搭的物品却不尽人意。孩子们在最初的五分钟里,能够非常认真投 入地进行拼搭,各自搭着自己设计的房子,形状不一。但是不一会儿孩子们将积 木全部用完了,开始实行“拆房子”再“拼搭” 。丁是,满地的积木堆积在区域 中,孩子们乂开始玩弄着某一个形状的积木, 有的咬在嘴中,有的把

4、积木放在屁 股地下。从孩子们的搭建成果来看,孩子们拼搭的建筑物也是非常的单一的, 没有运 用排列、平铺、合围等技能,只是将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叠加、组合。这些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孩子对区域中的材料会不感兴趣? 孩子们是对建构游戏本身没有兴趣,还是缺乏足够的搭建技能?同时,我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互动行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小班的孩 子在建构区玩时,通常是没有合作的,自己管自己搭建,因而表现在搭建活动的 成果上,在区域中呈现的只是一幢幢的房子,没有连接,非常的独立。因而,针对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我在指导搭建游戏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 更 进。本文介绍的课例研究的教学内容是幼儿园小班幼儿建

5、构区材料、 环境的更进 措施。课例片段分享与分析:片段一:(小班幼儿第一周的建构区游戏片段)区域活动前,我先向幼儿介绍了建构区中提供的材料: 彩色泡沫积木、大型 插塑积木、圆柱形插塑积木。幼儿当时兴趣很高涨,也一同认识了材料的颜色、 形状,以及如何拼搭。帅:“今天,我们来试试用这些漂亮的积木拼搭好看的房子,好吗? ”全体幼儿:“好的。”帅:“你打算造幢什么样的房子? ”幼:“造肯德基;”“造麦当劳;”“造幼儿园;” “造房子。”帅:“好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试试,记得玩好之后将玩具整理好哦。”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一开始,他们各自从三种积木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 积木开始拼搭。A幼儿先选择了长方体的

6、泡沫积木,并将积木横着放在地毯上。 乂去拿了一块拱形的积木,很快他将半圆型的积木也堆在了拱形积木上, 并高兴 的对我说:“吴老师,你看,我房子造好了。”我追问:“你搭的是什么房子呢? ” A: “是大卖场。”然而,一旁的B幼儿手里拿着圆形插塑的积木, 并将两块积木插起来。当我 问道:“你搭的是什么? ” B低着头没有回答。而G EX E三人则是坐在拱形积木上很开心的玩着。区角游戏结束后,五位孩子很快的将玩具整理好。 在区角交流时,我将积木 再一次介绍给孩子,这次,我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玩法。我先拿了两块长方形的积 木说:“老师先要造房子的柱子,然后要造个屋顶,谁来帮老师选块积木做屋顶 呢? ”大部

7、分幼儿都举手了,我请了个别幼儿尝试三角形、半圆形等形状的积木 做了屋顶。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造了一幢类似的房子,并给与了鼓励。我的思考: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体现出他们其实在建构的经验上是很缺乏的,起初他们并不了解这些积木该如何的组合、 拼搭,只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玩。 并没有 在区域活动中学到什么。同时,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合作,整个区域的环境 创设对孩子拼搭的启发也不多。幼儿完全在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尝试建构。经过这次观察与思考,我在环境的创设上做了一次调整。我的调整措施:在区域中我设计了两块屏风作为间隔,屏风的外部为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图 片,为了激发孩子构建的兴趣;而屏风的内部我以积木的

8、形状组合为主画了几张 设计图供幼儿参考。并且在区域活动开展前介绍了这两张设计图纸。片段二:(环境调整后的区域活动开展的一个片段)有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有三位幼儿先看了看屏风上的设计图, 然后再选 择了积木尝试拼搭。而有两位幼儿是先尝试自己拼搭, 没有参考设计图,完全是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尝试。A幼儿现选择了两块长方形的积木做了柱子,他一边很认真的在搭建,一边 仔细的看着设计图纸,还说着:“再拿个长的。”于是,搭了两层后,他选择了一 块三角形的积木作为屋顶。不一会儿,他按照设计图纸搭建了三幢房子, 基本上 是以组合、排列的方式搭建的。而其他幼儿仍然是自己管着自己搭建,ABC*儿分别都搭建出了

9、设计图上的造型,而另两位幼儿搭建的房子基本上是一层楼高的 房屋,以三角形为屋顶,是我上一次区角交流时搭建的方式。我暗示A、B、C三位幼儿:“怎么样能把你们的房子连起来呢?房子和房子 之间还有什么呢? ”此时,B说:“有路的。” C说:“还有树。”这时,我追问: “请你们再选一种积木来铺路,把你们三个人造的房子都合起来,像我们的民惠 佳苑一样。”幼儿很快就动手了,三个人分别找了圆形插塑的积木作为马路,而 一位幼儿则是选择了块圆形的塑料积木作为树。很快,孩子们的兴趣乂开始很高 涨,区域内的建筑物也没有原先的那么独立、凌乱。我的思考:通过环境上的调整后,我发现幼儿对建构的兴趣乂开始膨胀了。 他们渐渐

10、的 关注到了屏风上的设计图,也能完成设计图上的内容。但是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 来说这些设计图上的内容过于的简单, 他们一会儿就完成了,但是能力较弱的幼 儿仍然只是停留在原地。于是,幼儿现有的建构经验以及材料的层次性是我值得 思考的地方。我的调整措施:1、区域环境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拼搭好的作品的照片供幼儿参考。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可以先看着这些拼搭好的实物图进行拼搭。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的照片。比如:大卖场、幼儿园、滑滑梯、医院、民惠佳苑等。这些照片在提供前,事先通过谈话活动、实地参观等方式,先带孩子去 认识了这些建筑,然后再投放进区域活动中,也随着孩子建构经验的丰富不断的 做

11、调整。2、材料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树木、小桥等,比较形象生动的材料,使整个 建筑区更像是一个整体。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废旧材料,如:瓶子、椰奶罐、大 纸盒等。这些材料都来自幼儿与家长们共同收集的, 也有部分材料是孩子经常在 家中玩的建构材料。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拼搭”的经验,因而有选择的将这些 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同时也不断的更新。3、幼儿经验的积累:带领幼儿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们搭建的房子,参观他 们的建构角。以及带领孩子参观一些常见的房屋建筑, 如:我们的幼儿园,欣赏、 讨论幼儿园的房子,不断的丰富幼儿的经验。片段三:(第三次调整后的某个片段)幼儿进入区域后,先是选择了买来的积木搭建了几幢房子,

12、并且用长条的硬 板纸铺了条马路。很快建构区内的房子一幢幢的呈现出来了, 孩子们也利用了废 旧的易拉罐做了房子的柱子。A幼儿问B: “你搭的是什么啊?B说:“幼儿园呀,你呢?A: “医院啊但是他们的建筑物并没有显现出这些建筑物的特征。于是我问道:“看看我们上次拍的照片,幼儿园里有些什么东西?你没有造 出来。” A幼儿看了下说:“有滑滑梯的。” B: “还有我们玩沙的地方。”我乂问道: “怎么造滑滑梯呢?大家都一起来试试看。”B幼儿先是拿了块圆柱形的积木作为柱子,再选择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然 后很开心的说:“我的滑滑梯好了,老师你看。”C幼儿也模仿B幼儿造了一座滑滑梯。于是我暗示幼儿:“看看,这些

13、易拉罐和纸板可不可以用来做滑滑梯呢? ”不久,大伙儿开始利用这些废旧的材料造了很多个滑滑梯。我说: “那沙池 要怎么做呢? ” C幼儿点了点照片,然后直接选用了一个圆形镂空的积木说:“这 个可以做的。”我说:“这个沙池好小哦,大概只能一个小朋友在里面玩,能不能用这些材 料造个更大的呢? ”孩子们再次开始尝试探索,A幼儿马上拿了张长长的硬板纸把他折了下围成 个圈做了沙池。而D则是用很多块正方形的积木围成了个圈做了沙池,很不错。 我的思考:通过前几次的调整,我发现孩子们对建构区兴趣一直是很高涨。孩子们在玩 的时候经常会参考设计图、照片等,拼搭时更有了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搭建。 但是孩子们与材料的互

14、动情况却是我最为关注的地方。这些材料很丰富,但是孩 子们似乎还不是很会玩。原先我认为,这些材料孩子们都是共同收集的, 他们应 该会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拼搭中,但现象表现出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使用情况还 是不尽人意的。我的调整措施:1、提供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将一些废旧材料的使用方法以绘画的方式呈现 出来。如:废旧的易拉罐与积木组合成房子的图片、纸板与柱子的组合等。能力 较弱的幼儿可以参考这些单一建筑物的组合方式,其中包括了排列、平铺、合围 等技能的运用。而能力较强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时, 老师可以继续用绘画的 方式添加进去。2、设计图纸更新,结合主题活动。如这个主题是我爱我家就添加一些“我的家”的

15、设计图。设计图的内容包括:卧室、厨房(小床、电视机等)、客厅(沙发、电视机、空调)、大门、阳台等。我的点滴思考汇总:1、建构区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首先吸引孩子的地方,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 关键。因而,经过几次调整后,在区域的间隔上我选择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 的雕刻作品作为屏风。在屏风的反面则贴上了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照片、 设计图纸 等。也随着主题的更新,改进设计图纸及照片内容。2、材料的投放:更注重层次性,有容易拼搭的易拉罐也有比较难的纸板等。 同时,也用漂亮的即时贴将这些材料重新的装饰了一下。3、家园的配合:部分建筑物材料由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4、幼儿的经验:带领孩子参观中大班孩子的建构区,积累幼儿的经验,拓 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带孩子有目的性的参观身边常见的建筑物:医院、超市、 幼儿园等。5、下一步的思考:幼儿之间的配合及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是我下一步要思考 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