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430556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doc 作者: 日期:8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一、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 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3、设计理

2、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二)能力目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

3、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三、教学要点(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四、过程和方法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2、对课文内容

4、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五、教学准备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 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六、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动乱视频片段2、【教师活动】: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

5、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3、【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4、【学生活动】: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

6、时,学生齐答5、【教师总结】: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教师活动】: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2、【教师活动】:出示“两个凡是” 视频资料片段。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

7、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 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1、【教师活动】: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

8、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7、【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

9、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2、【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

10、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11、一个星期后交。教学反思部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五点。一、语言方面: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在此,我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