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7424654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8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银行业经营绩效之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台灣銀業經營績效之研究 台灣銀業經營績效之研究 郭秋香 南華大學財務管研究所 摘 要 摘 要 本文以台灣地區巳上市、上櫃的銀為研究樣本,探討台灣銀業 2000 至 2003 之間,在融控股法的實施,各家銀經營績效的變化情形。並進一步比較巳加入 控公司下的銀與未加入控公司下的銀,其效值的差性。本研究先以仲介法的 觀點選取變,用資包絡分析法評估各家銀的效值。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在整體效、純技術效、規模效分析方面,巳加入控公司下的銀,其經營 績效優於未加入控公司下的銀。 2.以 Mann-Whitney 進一步檢定, 巳加入控下銀與非控下銀的差檢定方 面,發現技術效和純技術效有顯著的差,而

2、規模效則無顯著的差 關鍵詞:資包絡分析法、融控股法 A study of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for banks in Taiwan CHIU-HSIANG KUO Institut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Nan Hua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banks listed on the TSE and the Gretai in Taiwan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amples for this thesis. The thesis probed the change in t

3、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for banks in Taiwan from 2000 to 2003 when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Law was implemented. Furthermore, it also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of efficiency measure between the banks that joine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and those banks that did not join financial holding comp

4、anies. Variables were initially selected by the intermediation approach, and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as employed for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measure for each bank.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found: 1 In respect to overal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scale efficiency, and slack va

5、riable analysis,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banks join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was not superior to that of banks not join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2 2 The Mann-Whitney test was employed to further te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nancial hol

6、ding compan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pect to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For banks join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compared with banks not join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

7、icant difference in respect to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rather than scale efficiency. Key word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Law 一、緒一、緒 1-1 研究動機 1-1 研究動機 由於近幾銀業經濟環境的改變,以及為提高競爭,業務漸趨向多元化經 營,使的融機構競爭十分的激。而政府也循序漸進的進許多融自由化與國際化 的政策。如在 1990 財政部公佈商業銀設標準 ,開放

8、新銀的設。台灣銀 業在開放新銀設後,使得本國銀分家由 1993 的 1382 家,增加到 2004 的 3171 家,大幅成長近 30,在家過多和彼此性競爭等的情形下,銀為求生存, 必須提高吸取多的資存款,另外也須低放款和放寬核貸標準爭取放款 業務。對本國銀,一般是以存款、放款為主要業務,所以息收入向是營收 源的最大宗。但近整體經濟環境景氣下,逐漸產生銀業存放差距縮小,銀 收益銳減,進而導致銀呆帳與逾放比斷提高。因此我國銀業呆帳與逾放比問題就開 始日增,相對地也影響銀業的經營績效。 另 2000 由法院三通過銀法修正案 、 融機構合併法 、 信託法 ,2001 則再通過融法,包括融重建基設置及

9、管條 、 保險法修正案 、 融 控股公司法 、 存款保險條修正案 、 票券融管法 、 營業稅法修正案 ,到 2003 的融資產證券化 。而融控股公司法的成,主要是淮許銀、保險和證券三大 融業務透過業的購併跨業經營,即透過資本的調使得集團在各個融子公司的益 得到最適且最大的分配,提升競爭;而且子公司之間又可以簽訂合作協議,整合彼此客 戶群的資訊,在銷通上也可以相互結盟,共同開發新的融商品,進而低整體營運 成本,以獲取多的潤。因此融控股公司的成運作和經營績效,就成為現今融業 界的熱門話題。 然而在台灣融控股公司法的實施下,銀是否真能提高其經濟效益?因此本研究動 機將探討國內上市、上櫃銀,在政府融改

10、革及外在經濟環境改變下,各家銀經營績 效的變化情形,以及效的穩定性,並探討巳加入控下的銀和未加入控銀其效 值的差性。 3 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目的 由於融控股公司法實施久,為探究台灣地區整體銀業的經營績效之變化,本 研究用資包絡分析法,針對國內巳上市、上櫃的銀,探討融控股法實施,銀業 經營效的變化情況,並比較融控股公司下的銀與非融控股公司下的銀經營績效 的差。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明如下: 1.用各銀的投入項及產出項,採用資包絡分析法,進銀效值的評估,以比較 國內控公司下的銀與非控公司下的銀,各經營效的是否有顯著的同,並 解各銀無效的源。 2.藉由 DEA 評估並配合規模報酬分析,得知

11、個別銀應縮減、維持或是應擴大生產規模, 給予銀在提高競爭、經營效上的考意。 本文將以多人引用的資包絡分析法評估個別銀的效值。除第一章的前言之 外,在第二章部份,將介紹國內外評估銀效的相關文獻,第三章則就研究方法明。 實證結果則在第四章中分析。最後第五章則為結與建議。 二、文獻探討二、文獻探討 2-1 衡投入、產出之定義 2-1 衡投入、產出之定義 本研究在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後,即著手探討國內外相關的文獻,並找出適合評估銀 經營效的投入與產出之變。進而運用本研究方法(DEA),針對研究對象之銀進 經營效之評估與比較。其次再將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與解,最後針對實證結果提 出結明。 因銀屬於多元產

12、出的服務業,因此較難以直接化,使得銀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如 何去定義,眾紛紜,缺乏明確一致的共。茲將以往國內外學者們最常用認定銀之 投入與產出的方法整明如下: 1.生產法(Production Approach) 所謂生產法是將銀視為以投入資本、動和營業成本以產出各種存款與放款帳戶及各 融服務的融機構。採用此法的優點在於用交帳戶目衡產出,可以避免因通貨 膨脹因素而造成的額偏誤。但其缺點在於銀的帳戶目或交帳戶的資難以取 得,因此生產法大多用於銀分支機構間相對效的衡。 2.仲介法(Intermediation Approach) 仲介法是將銀視為提供融服務的仲介機構,即銀用吸收的存款,做為資的 4 源

13、,再貸放予資須求者,以獲取潤。此法是以動成本、資成本及息費用為銀 的投入項目,以放款額及投資額為銀產出項目。此法的優點為實證資容自銀 的財務報表取得。採用仲介法之研究學者包括彩、陳澤義(1998)、郭憲章、許振維、 揚、徐萬(2001) 、謝甲輝(2002)。國外之研究包括 Yue(1992)、Favero and Papi(1995)、 Miller and Noulas(1996)。 3.資產法(Asset Approach) 所謂資產法是將銀視為銀存款者及放款者的中介機構,通常以資產負債表中,屬於資 產面之放款及其他資產作為銀產出項的衡,而以負債面中的存款與其他負債為銀投 入項目。即以資

14、產負債表上科目的特性區分銀的投入與產出。 4.使用者成本法(User Cost Approach) 使用者成本法是以任一融產品對銀的收益是否具有淨值定義銀的投入和產出。 資產的財務報酬大於機會成本,或負債的財務成本小於機會成本,則視為銀的產出項; 反之,則視為投入項。使用者成本法在界定投入與產出時的程序過於繁雜,故運用此法的 學者較為少。 5. 附加價值法(Valued-Added Approach) 附加價值法是以某一資產與負債所具有的附加價值多寡決定投入與產出變。當某一種 資產或負債產生高附加價值時,就視為產出;反之,則視為投入。 2-2 國內外相關文獻 2-2 國內外相關文獻 Sherm

15、an and Gold(1985)以 1980 某儲蓄銀的 14 家分支機構為樣本,進分支機 構營運效之評估。以 CCR 模型進研究,投入變為員工人、租費用、營業費用; 產出變選擇 17 項財務比,依個別交時間及所耗資源多寡分為四。研究結果發現 在 14 家分中,有家分相對無技術效,且應適當刪除投入以達到最佳的經營效 。 Ferrier and Lovell(1990)用員工人、土地房屋成本、辦公設備支出為投入項;而以活 期存款帳戶、定期存款帳戶、分期付款帳戶、動產貸款帳戶及工業貸款帳戶 為產出項,去衡美國 1984 575 家銀的經營效。結果顯示、銀規模小的是最有 效的銀。 Yue(1992

16、)用 DEA 方法,研究 1984 至 1990 美國密蘇州的 60 家商業銀之經 營效。採用投入項有四項:息支出、非息支出、交性存款及非交性存款;產出 項有三項:息收入、非息收入及放款總額。實證結果指出,樣本銀無效的主因為 過的投入與足的產出,並非規模無效的原因所導致。 5 Favero and Papi(1995)採用 DEA 衡 1991 義大 174 家銀之技術效和規模效 。在投入變與產出變的選取上,以動、資產、可貸資作為投入項;以放款、投 資、非息收入為產出項。實證發現,生產特殊化與規模大小會影響到效值,其中生產 特殊化與效值為正向關係;規模大小與效值則為負向的關係。 Miller and Noulas(1996)以1984至1990美國資產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201家大型 銀為樣本,用 DEA 進效分析,並進一步使用迴歸分析探討獲性、規模、市 場佔有及地位置對銀純技術效之影響。研究以仲介法的觀點,採用交性存款、 非交性存款、息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