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7421459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2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伦理学教程简介(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存天理,灭人欲。” 庄子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内 容 简 介内 容 简 介 这是专门为我国高等学校有关环境伦理学公共课程教学编著 的第一部相关教材。书中首先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系统结构、功 能、特点、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系统分析和研究; 对环境伦理道德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环境道德的属性、功 能、原则、规范等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概括。对中国传统“天 人合一”人天观在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 西方观念作对比研究后,着重指出了其在21世纪中协调和耦合 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系统和谐

2、共生、共存、共同持续发展中的重 大意义。对环境道德宣传教育,及相关的环境法制建设等问 题,也作了全新视角的研究和论述。本书不仅可供普通高校有 关环境专业作公共课教材使用,更适合作为非环境专业开设环 境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及供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 环境教育和专业培训教材使用。对有关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 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 介 绍作 者 介 绍 邝福光,教授。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 业。现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 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 哲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是我国较早进行地理哲学人地关系 问题研究的学者

3、之一。出版有译著(苏)阿努钦地理学理论 问题、贵州省经济地理(副主编)、合著有贵州省地 理贵州省人口、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21 世纪中国发展战略布局、贵州省人口地图集等多部专 著,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人口学、环境伦理 学等有关论文数十篇。曾获得1986年度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 优秀论文奖、1988、1990年度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6年度广西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及曾宪梓教育基金三 等奖等。近年来专门从事现代环境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人天观问 题的研究。 前 言前 言 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人口总量增长最迅速的世纪,也 是人类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领域取得最伟大

4、成就的 世纪。人是自然环境系统进化产生的他养性生物,为了生存 发展,人类必须从自然环境系统中索取维系生命存在的物 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的进步又是必须以付出环境 成本为代价的。问题是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及如何保持可 付出环境成本的可持续支撑性。这就是人类今天已基本认同 的所谓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间共同构成的人类 生存系统,是一个功能结构无比复杂的开放性巨系统。三者 的关系,是一个牵一发能动全身的有机复合结构关系。系统 的运行,是以人类群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间 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方式进行的。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 思维能力和智慧力量的他养

5、性社会性生物,所以人类与生存 环境系统间的能量交换,除了维持生物生存本能需要以外, 还服从于一种社会性贪欲本能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 人类向自然索取能力增强、社会财富增加的背景上,自然环 境系统仍日益受到人类的过度掠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和造 成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日益恶化,甚至已经达到威 胁人类作为类继续存在的主要原因。生存环境系统的恶化, 完全是人类非道德行为的咎由自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联合国召开过两次世 界性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人们对于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及 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问题已在很多方面形成共识。世界各 国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的指 引下,分别

6、签订了一系环境保护的世界性协议、公约和声 明等。在环境保护和宣传教育方面也开展了国际性的共同 活动。各个国家还根据各国特点和具体情况拟订了各自的 21世纪议程。但是,当人们在21世纪之初,回首20世 纪的环境保护工作,瞻望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前 途时,人们不得不承认,人类面前还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 为转移的非常严峻的环境危机,甚至出现了一种陷人类和 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原因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由于个人主义和极端 利己主义的作用,已经不是单纯的认识问题、技术问题,甚至 法制问题。而是一个层次高得多,内涵深广复杂得多的人类的 环境道德问题,即由人类的人生观、自然

7、观、价值观和环境道 德观决定的深层次问题。在这个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之前,在人 口总量快速增长的巨大压力和人类贪欲本性的双重作用下,人 类寄希望于依赖科学技术进步,甚至法律手段解决人类和生存 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已经不可能。 相反,由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作用,在人类非理性贪欲 行为的驱动下,将有可能导致人类与生存环境系统间更大的 无序性行为,更快地把人类社会推向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承载 能力极限的边缘,促使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更快“熵化”,使人 类与生存环境系统的持续发展终将成为不可能。为了实现人 类与生存环境系统的良性耦合,使人类与生存环境系统能够 和谐地共存、共生、共荣,实现共同持续发展,根本的途

8、径 就是像罗国杰教授为本书的题字中指出那样,必须在全人类 中“大力开展保护环境教育,培育环境道德,形成强大的内心 信念和社会舆论,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 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本书对上述理论问题和实 践问题,最早地给予了系统性的阐发和论证。 本书的研究、编写,起源于1997年1月18日,原国家环境 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全国环 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以下简称纲 要)中提出的,“大学也要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 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师范院校要逐步把环境课列为必修课 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的指示要 求。纲要

9、还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法之一。环 境教育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和环境道德 伦理知识”。 因此,1997年7月,作者向原国家教委申报对 此问题进行研究。最后获批准立项成为世行贷款 资助师范教育改革发展项目(JG252号):“开展 关于高师环境道德教育研究”。1998年8月该课题 延伸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第四次教育成果 重点立项(A22号):“关于普通高校开设环境伦 理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为了掌握我国环境教育全面的真实情况,作者的足迹 从乡镇的环境保护工作站,一直走到县、省(区)、专业 环境学校、普通高

10、校、直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宣传教育 中心。访问了我国大量有关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者、教育 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最后作者发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及 社会环境教育中,基本上还停留在警示教育、治理教育和 法规教育的初级阶段,环境伦理教育和教材基本上还是一 个空白,为了填补这一不足,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体 例到篇章结构及内容选择上,都是围绕着作为普通高校通 用教材进行的。 考虑到普通高校很多系科不直接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因此本 教程便具有了以下特点:第一,在第一篇中,从人类生存环 境系统这个独特视角介绍了环境及环境科学知识的基本内 容,对文科类系科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从人类生存 环境系统观念出发,着重

11、阐述和介绍了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的 科学结构和系统功能,及其与人类社会和谐协调,共同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突出介绍了社会环 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突出了其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 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及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中重大 的桥梁作用和中介作用。自然环境系统的恶化,是由社会环 境系统的恶化引起的,提出治理自然环境必须先从治理社会 环境入手。这和一般环境科学著作只着重研究人类与自然环 境要素的关系,单纯片面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便有了 很大区别。 此外,考虑到普通高等院校绝大多数系、科与专业均不开 设专门传统伦理道德课程,因此在第二编环境伦理学中同 时介绍了传统伦理学有

12、关的知识和内容。这样既可以作为 环境伦理学学科知识的来源和依据,又可以补充当代大学 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足。这对理工类系科具有特别重要 的参考意义。 本书的研究和编著,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高等教育处及有关领导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当代中国 伦理学泰斗罗国杰教授曾审阅了全书,并欣然为本书 题字。此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朱祖希教授曾为本 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帮助,并为本书的编辑 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本书2000年元月出版后,不久已经售罄。现在在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沈建主任的关注和帮助下,再次修订出版,以满 足社会需要。书中不少第一次被提出来的观点与概念,经过 几年的学习与研究,均作了认

13、真的修订和提高。但由于各方 面条件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热忱欢迎有关专家、学者 和实际工作者不吝赐教及批评指正。 在此,谨对两次关注并支持本书出版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们 再一次致以诚挚的谢意。 邝福光 二六年清明节 目 录目 录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人类生存环境系统 第一节 环境的内涵与分类 第二节 环境系统的构成及其运动特征 第三节 人类生境系统及其运动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代人类生境系统的剧烈变动第二章 当代人类生境系统的剧烈变动 第一节 人类生境系统加速变动的趋势 第二节 人类生境变动中的人为作用 第三节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第二编 环境环境伦

14、理学第二编 环境环境伦理学 第三章环境伦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 法 第三章环境伦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 法 第一节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科学性质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第四章 环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古代环境道德的萌芽与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节 当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第五章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环境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 环境道德结构 第三节 环境道德功能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环境道德原则第六章 环境道德

15、原则 第一节 环境道德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 人类生存系统的主客体观念 第三节 环境道德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环境道德规范第七章 环境道德规范 第一节 道德规范概论 第二节 环境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第八章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第八章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 第一节 现代环境教育 第二节 环境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第九章环境道德与人类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环境道德与人类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与确立 第二节 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环境道德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第十章 环境道德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窘境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