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7417928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3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白银秘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白银资本读书笔记 白银资本一书为贡德?弗兰克的代表作,集中对欧洲学者所持的“欧洲中心论”提出 了质疑。 在一开始的导论中,作者就对“欧洲中心论者”提出了措辞严厉的批评。然而笔者认为, 这种因为自身实力的强大而产生的自大情绪只不过是个人情感在学术上的反应,在一定程 度上来说,不能认为是学术上的谬误。当然,广泛的自满情绪会对学术界产生不好的影响, 甚至影响学术的公正性。 作者在一开始就强调欧洲对亚洲的依赖:“由此得出的一个推论是,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 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业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 种

2、族-的特殊性(例外论)。”“欧洲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整个非洲一欧亚。 另外,正如本书将要证明的,在 19 世纪发明和传播欧洲中心观念以前的近代早期,欧 洲依然依赖于亚洲。”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内因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欧洲 必然受到了亚洲的影响, 客观上,正是欧洲的殖民扩张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因为通过欧洲人的坚船 利炮,拥有庞大人口的古老中国才重新睁开她朦胧的眼睛看向世界。而只有包含了中国的 经济体系,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世界的。尽管从中国的角度上来将可能是非自愿的。在欧洲 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国与欧洲,尽管也有贸易往来,但却是极其受清政府限制的,那是的 中国不能说是包含在

3、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作者一直强调整体研究的重要性。然而由远而近的历史事件中,近期发生的事件无疑对当 下正在发生的事件有着更大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因素并不是“基本因素”。从朝鲜和韩 国来看,二者的基本条件在 60 年前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因为当时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而要了解当代的朝鲜,势必要更多的分析其 60 年来的特殊性而不是与韩国的整体性。因 为“基本因素”似乎解释不了为什么朝鲜北方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朝鲜南方却走向了资 本主义道路,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如今的朝鲜和韩国在经济、政治上所体现的巨大差异性。 尽管作者一再宣称“不仅亚洲各个部分在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地位远比整个欧洲重要得多, 而且正如历史

4、资料无可辩驳地显示的,至少在 1750 年以前,亚洲在这些方面的发展速度 比欧洲更快,总量更大,而且一直保持着领先于欧洲的经济优势”,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 事实是,整个亚洲在 18、19 世界的欧洲殖民侵略中几无还手之力的迅速失败,先后走上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无论是奥斯曼帝国还是清帝国,尽管,当时的两大帝国或许在经济 总量上依然占据着对欧洲的优势。但是如果固守这种优势,以中国为例,清帝国的失败就 成为不可理喻的事情。因此,我们在看待经济时,不能只关注其“发展速度”与“总量”, 还应该关注其经济生产的方式即制度结构。正如一台发动机,尽管它在一开始保持着飞快 的转速,但一旦有一颗石子进入它的内部,

5、它就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停滞。 在考虑世界一体化的推动力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国家首脑在这其中所持的态度和所起的 作用。仅从这一点上来看,相比于欧洲,中国即使在 1750 年之前依然占据着世界最大的 经济体和辐射源的地位,却失去了在推动世界一体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机会。 在 113 页,从作者描述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欧洲在整个世界的贸易中起着 主动的作用,因为显然,非洲和美洲控制在欧洲人的手里,而不是“经济实力”强大的中 国。 p119 贸易的赤字与否与此国在国际间贸易中的地位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还要考虑 到贸易品的类型。我们有必要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做个界定。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

6、, 我们不能仅凭两个人之间说过一句话,就把他们定义为朋友的关系。同样,我们也不能因 为国家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就把其归为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体系之中。因为此时的贸易同后 世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贸易并没有直接推动贸易双方制度、文化 上的巨大变革,这是与 1800 年之后的贸易活动最大的区别。在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中, 欧洲(准确的说是英国)不仅向外输出了以机器设备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输 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而这是的今后的世界真正的从观念上成为一个整体。而在制度 输出上,领导者自然只能是欧洲,而不可能是已经迟暮的亚洲强国。 在第 162 页作者提到“中国的生产和出口在世

7、界经济中具有领先的地位”。然而我们要注 意的是,中国的出口品,自汉朝以来,就一直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而四大发明等科学 技术上的传播,在此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甚至欧洲在此时已经超越了中国。 p167 作者提到“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以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于任何国家 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因此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然而这样的一个令人羡慕的贸易地 位,并没有使中国在之后的任何一次与西方的对抗中占得上风,此时通过正当贸易获取的 白银又通过屈辱的方式回到欧洲人的手中。这在一次证明了,我们考虑世界贸易时,不能 仅仅从贸易量和顺差地位上来考虑,而更应该考虑谁在贸易中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充 分体现在

8、政府在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上。而贸易品的性质也值得我们注意,单纯的生活消费 品,如瓷器、丝绸不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贸易对方,是的中国的文化影响进一步的加深。 以如今中美之间的贸易为例作比,尽管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美贸易是顺差,美元源源 不断的流入中国。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贸易中起主动性的依旧是美国,因为是我们 改革开放求人家来中国投资的。直到现在,大多数地方领导依旧热衷于吸引外资,并且其 吸引资金的数额成为衡量其政绩的重要指标。在贸易品构成上,我们也不能忽略,相比于 中国的衬衫、裤子,美国的电影和科技产品显然更能在思想上影响我们。一个明显的例子 是,在中国有很多人鼓吹美国式的民主,而在美国,

9、却鲜有人公开支持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的。 p169 作者总结到,“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从量上看,我 们自然可以称中国为中心。然而就像笔者之前提到过的,量大不一定起的作用就大。这是 量与质之间的区别。每一次社会革命,起主动作用的必然是量上处于劣势的新兴阶级。而 我们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同样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是优越的,而不能因为 中国的 gdp 少于美国,我们就否认社会主义。因此,作者如果想通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 地位来论证中国在世界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说服力是有待质疑的。 作者认为“事实上,近来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世界经济只是到现在才开始全球化。” 然而在笔

10、者看来,作者无疑把“全球化”的时间提的太前了。或者说,作者把表面化的世 界贸易认为是“全球化”。然而如果把这认为是全球化,那为什么在全球化了几百年之后, 处于全球化核心地位的中国皇帝在听到英国时,还会问:“英国有多大,英国在哪里?” 这样一点没有全球化意识的问题呢?为什么在全球化了数百年之后,作为中国知识最丰富 的士大夫阶层,才开始正眼看世界呢?如果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了几百年,而处于全球 化核心地位的国家政府和百姓对此一无所知,这是否有点说不过去呢? 在第 192、193 页,作者举例说明了世界各地黄金白银比价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出现的 有着巨额利润的套利行为。虽然这一行为无疑对推进货币在世

11、界的流转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从侧面讲,这样的一个状态,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市场尚没有产生紧密的联系, 因为显而易见,在一个成熟的世界市场是不可能出现如此巨大的汇差。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欧洲人从美洲获取大量的白银,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流 向中国。笔者一再强调,考虑一个地区在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要看其是否具有主 动性。正如我们评价一个阶级在社会革命中的地位时,要看其革命纲领和理想。农民阶级 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们依旧不能称之为革 命的领导阶级。因为农民阶级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不具有革命主动性。欧洲尽管在对亚 洲的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地位,然而

12、从推动白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中的作用来看,是欧洲 而不是亚洲充当着主要的推动力。亚洲对于白银的吸引,更大程度上是由其贸易优势的延 续性产生的客观上的吸力而不是亚洲主动地通过贸易的扩大来吸收白银。作为在中国起绝 对统治地位的朝廷,对海外贸易产生的利润并没有太过于关心,否则也不会一而再的颁布 禁海令。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拥有统一而广阔的区域,国内贸易即可以满足巨大的需 求和供给,因此无需依赖海外贸易。这与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王朝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南 宋,路上的贸易通道均被异族阻隔,不得已依靠海外贸易,因此促进了泉州等港口的繁荣。 总而言之,欧洲不仅在发现新大陆上具有主动性,在推动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

13、流动上也具 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的延续无疑使欧洲在真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处在了领导地 位。 在第四章,“全球经济:比较与联系”的前半部分,作者又一次的通过贸易规模、人均收 入、消费等方面来证明“欧洲中心论”的谬误。由于科学技术在改革开放后被冠以非常崇 高的地位,因此作者从第 257 页开始论述的“质量:科学与技术”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 作者从一开始就对“欧洲中心论者”所持的惯常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提出了四个问题: “(1)总体上看,当时究竟是欧洲的科技还是亚洲的科技更先进,这种情况延续到什么时 候? (2)在从中国引进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等之后,是否只有欧洲的技术在发展,而中 国和

14、亚洲其他地方的技术就不再发展了?(3)多少年后技术是否沿着从欧洲到亚洲的方 向扩散? (4)技术的发展仅仅是欧洲或中国或其他地方的一种当地的和地区性的进程,还是世界 经济的力量影响当地而造成的一种全球进程?”作者用一系列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当 时的欧洲在科技上并没有处于支配地位,以及亚洲的科技先进性和对欧洲的影响。然而在 笔者看来,作者的论述又未免落入了表面化的窠臼,作者所举的一些亚洲科技先进的例子, 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钢铁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纺织技术、火炮等,都属于技术的范畴 而并非科学理论的范畴。即,在这一时期,尽管亚洲的工业技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依然 进行了创新甚至保持了领先地位,然

15、而却并没有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化学、物理学等科学基 础。与之相反,或许欧洲的技术水平在这一时期并未领先亚洲,然而却通过实验科学的发 展一步一步的整理出成体系的科学理论。而这些科学理论,才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 推动力,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一点,却被作者有意无 意的忽视了,详谈表面的种种技术而不谈其背后的科学基础,不得不说是非常片面和肤浅 的。 现在把目光转向第六章: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地)胜出。学习一个人的优点远比只是批 评一个人的缺点更有价值。国家之间也是如此。作者在一开始就给出了两个答案:即,亚 洲人变得衰弱了,欧洲人变得强大了。其实在第一章的导论中,作者就曾经

16、提到:“我的 观点是,导致亚洲在 1750 年以后衰落的原因,不是所谓近代早期亚洲的孱弱和欧洲的强 大,而是亚洲本身强大所引起的后果。同样,正是欧洲原先在世界经济中的边缘地位和孱 弱才使得它在 1800 年以后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作者以上的回答,更像是回答一个哲 学问题,暗合中国古语“物极必反”。同欧洲中心论者相反,作者试图通过描述“亚洲的 衰落”来进行一种对比,试图说明欧洲的崛起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引以为傲。笔者认为, 把欧洲的强盛说成是亚洲衰落的结果似乎有失偏颇,毕竟,内因是一个事物前进和发展的 决定力量。而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的话,欧洲的崛起和亚洲的衰落反映的是矛盾主要 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这一强一弱的变化,反映的是代表世界经济的 体制已经从亚洲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变为欧洲资本主义的现代国家。作者在 400 页提到, “亚洲更高的人口增长阻碍了由于和基于对节约人力和产生动力的机械的供求而发生的技 术进步,欧洲较低的人口增长产生了这一刺激。”作者的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 口的过量增长无疑是阻碍经济进步的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