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400004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基础巩固读“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崇拜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A.原始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环境文明解析: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加快,人们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

2、等资源,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高,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环境问题日趋尖锐,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答案:1.C2.C3下列人类社会形态与人类的环境观念、环境问题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崇拜自然没有环境问题B.农业文明时代改造自然环境问题已显露出来C.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环境问题只发生在局部地区D.环境文明时代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已得到解决解析: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对自然是崇拜和依赖的,那时的环境问题非常轻微,但并非没有环境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

3、试图征服自然,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已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内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已危及人类生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善待自然,环境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和逐步治理,但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答案:B4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D.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解析: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等。A项属噪声污染,B项属水污染,C项属大气污染。答案:D5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有()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社会持续发展是

4、目的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相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A.B.C.D.解析: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环境保护,也注重发展。不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答案:D6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了()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解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答案:A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

5、”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此完成第78题。7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浓度很高,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A.大量施用氮肥有关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8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主要是()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B.水体富营养化C.水循环速度改变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解析:第7题,欧洲和北美洲城市中二氧化氮增多,主要是大量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第8题,氮磷化合物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答案:7.C

6、8.B9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各题。甲乙(1)图甲漫画反映的全球环境状况是。(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3)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图乙方框中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提高环境质量人类与环境协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矛盾物质资料生产协调(4)据材料判断下列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从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解析:第(1)(2)题,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为“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第(3)题

7、,结合所学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第(4)题,可持续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答案:(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2)人口增长过快(3)ABCDEF(4)D能力提升“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两句古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完成第12题。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人类主宰自然C.保护生物,因地制宜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2该思想形成于()A.农业社会时期B.工业社会时期C.人类社会早期D.后工业化时期解析:材料中两句古文强调了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的习俗和品性,体现了环

8、境的巨大制约作用,是人类社会早期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的人地关系思想。答案:1.A2.C读下面“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图甲、图乙)”,完成第34题。3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酸雨危害全球变暖A.B.C.D.4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天命决定一切自然主宰人类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A.B.C.D.解析:图甲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9、,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答案:3.A4.B下图是主题漫画地球发烧了。读图,完成第56题。5漫画中显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光化学烟雾B.H7N9流感病毒C.全球变暖D.有机物污染6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频繁B.酸性气体增多C.环境污染严重D.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解析:第5题,由“地球发高烧”判断该漫画显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第6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和毁林。答案:5.C6.D下表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域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表示危害越严重)。据此完成第78题。环境问题省级行政区域类类类类广东

10、四川新疆M7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分别对应的类别是()A.类、类、类、类B.类、类、类、类C.类、类、类、类D.类、类、类、类8M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A.西藏B.安徽C.山西D.黑龙江解析:由表可知,类问题在新疆几乎没有危害,在广东危害最大,应为酸雨;类问题在新疆危害最大,为土地荒漠化;类问题在新疆的危害较类大,故为寒潮,为水土流失。M地区水土流失、寒潮的危害大,应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答案:7.B8.C9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解析:解答本题时要从形成、影

11、响程度、影响范围等方面考虑。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可能造成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从而影响全球环境。其余各项的影响范围都较小,属区域环境问题。答案:B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材料二漫画“断指”还是“成功”。(1)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还是“成功”,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仍然可以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应用。“断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答案:(1)经济社会生态(2)坐公交车出行;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