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市通城县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7381129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咸宁市通城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北咸宁市通城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北咸宁市通城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湖北咸宁市通城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咸宁市通城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咸宁市通城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 湖北省 通城县县政府驻地隽水总面积1129.29平方公里总人口47.7万(2007年)行政区类别县电话区号0715邮政编码437400车牌代号鄂L1、名称来源通城县名源于通城镇,为北宋宋神宗熙宁五年取“境内隽水北入长江直达武昌城”之意而命名。2、历史沿革 周朝,属楚国 秦朝,属南郡 汉朝,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汉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县隶之。 三国,属吴国,为周瑜封邑。 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 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 隋朝,开皇十二年

2、(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 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 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此为通城设县之始。 元朝,属武昌路 明朝,属武昌府。 清朝,属武昌府。 中华民国,属江汉道,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属大冶专员公

3、署 。 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 1960年1月,属武汉市。 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属孝感专员公署。 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 1998年12月,咸宁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咸宁市,通城县属咸宁市。3、概况通城县别称银邑,简称隽。 面积1129.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8.21平方公里。通城距武汉200公里,距咸宁111公里。 县城位于隽水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 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0万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32%,城市化率达 36.5%。 位置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地跨东径11336-1144,北纬292-2924。县境东南界江西修水

4、县,西与西北毗邻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北与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东西最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40.5公里。 气候 通城地处中纬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山区)至16.7C(城区)。7月最热,1月最冷,最高气温为39.7C,最低气温为-15.2C。无霜期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区)至1600毫米 (山区)。主要灾害有低温、旱涝、连阴雨、大风、冰雹、高温。 水资源 通城县雨量充沛 ,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县内有溪港135条,溪流汇集成隽水河、菖蒲港、铁柱港、沙堆河4大河流,经崇阳县注入陆水。其中:隽水河县内长43公里,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菖蒲港全长37公里,年

5、径流量3.08亿立方米;铁柱港全长24.68公里,年径流量2.04亿立方米;沙堆河全长23.5公里,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境内有中小型水库73座,总蓄水量16811.6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六座,即云溪、阁壁、龙潭、百丈潭、左港、东冲,年蓄水量分别为3620万立方米、1142万立方米、972万立方米、1380万立方米、1340万立方米、1093万立方米。县委政府抓住蓄、引、提和工程配套4个环节兴修水利,形成以百丈潭、东冲 、云溪、龙潭和阁壁5座中型水库为骨干的4大灌溉体系。大小水电站127处,装机162台,23745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被列为全国400个十五规划重 点水电农村

6、电气化县之一。 地貌 通城县境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属幕阜山脉。构成面积483.9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区(海拔均在250米以上);丘陵区面积519.7平方公里;散处丘陵之间和溪河两侧的平畈区仅125.69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为黄龙山只角楼,计1528.3米。海拔最低点在四庄乡小井村北,为78米。溪流密布,河床多粗沙结构。 通城境内矿产、生物资源丰富,有江南药库、荆楚瓷都、鄂南茶都之称。盛产优质水稻、茶叶、板栗、药材等,近年来更赢得了“茶叶之乡”、“云母之乡”、“生猪之乡”、“建筑之乡”、“砂布王国”的美誉。是全国小水电建设先进县、造林绿化先进县、土地开发先进县。 通城作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品集散

7、中心,边贸经济一向繁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99、2001年度两次夺得全省小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楚天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形成了以市引商,以商活市的浓厚发展氛围,城镇经济初有起色。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组合,扶优壮强,形成了涂附磨具、绝缘材料、中药制剂、建筑材料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初具规模。4、行政区划 通城县辖隽水镇、麦市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关刀镇、石南镇、塘湖镇、沙堆镇9镇,四庄乡、大坪乡2乡,5个国营林场,1个国营茶场,2个国营农场。 其中:隽水镇101平方公里;麦市镇126平方公里;塘湖镇111平方公里;关刀镇116平方公里;沙堆镇46平方公里;五里镇104平方公里;石南镇

8、60.8平方公里;北港镇52.9平方公里;马港镇161平方公里;四庄乡127平方公里;大坪乡121平方公里。5、通城方言一、所属语系 通城话大体上可定为是赣语方言的一种,属于赣语大通片。以通城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地区,使用人数在4080万之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是赣语与湘语交汇现象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通城话有1720个声母,72个韵母,6(7)个声调,保留有古汉语的入声(有的地方分阳入、阴入,但有的只有入声)。 二、形成及背景 通城话是数千年来由居住在通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孕育而成的社会现象。 由于通城地处湘语、赣语和北方话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历史上人口迁徙频

9、繁的地域,使通城话的成分显得古老而又复杂,造成了操通城话的人在与外地人的交往时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正因为如此,通城话早已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并称之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东南部是楚国的边境,与东边的越国接壤。虽然处于楚国境内,但通行的却不是楚语(今湘语的前身)。早在唐代,时人就已经察觉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楚言,误称之“吴语”。到了北宋时期,张耒就在齐安行写道:“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这里的“湖湘”是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的东南一带。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个中的“夷言”、“蛮

10、”俱是指不同于当时官话系统的赣语了。 但由于靠近古楚语的发源地,同时与湘语区接壤,使得通城话有很多楚语的特色词汇。如“受周(受气)”(古楚语)、“堂客(妻子)”(湘语)、“伢(孩子)”(湘语)、“崽(儿子)”(湘语)、“娭毑(老妇人)”(湘语) 三、语言特点 通城话在外地人看来确实有些复杂难懂,40乘40公里大的通城县,你在南边听到的通城话会跟西边北边的或许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还是地处交界,受周边口音影响。而且历史上的通婚也对此会有很大影响。 从总体上来通城话按乡镇之别可分出三种不同的口音:隽水、五里牌、樊店、杨部、双龙(原墨烟)、地基本为同一种口音(称为通城声);北港 、大坪、 石南、

11、程丰、等地为基本同一种口音(称为湖南声);塘湖、 麦市、 沙堆 、马港、关刀、四庄等几个乡镇为同一种口音(称为崇阳声)。这三种口音大同小异,相比之下北港 、大坪、 石南、程丰、等地打的“湖南声”和塘湖、 麦市、 沙堆 马港、关刀、四庄等地打的“崇阳声”差别较大。比如 “水”“车”“豆”“后”等等,在发音上有很明显的区别。塘湖、 麦市、 沙堆、 马港、关刀、四庄等地打“崇阳声”(受崇阳话的影响);“水”读“悔,“豆”读“忒”。而“通城声”应该是:“水”读“许”,“车”读“差”(或“且”),“豆”读“挑”、“口”读“咳,而“通城声”是读“巧”。北港 、大坪、 石南、程丰、等地因为打“湖南声”(受湖

12、南巴陵话、临湘话的影响),与只是通城话有三分之一文字读音“声调”不同,其它基本一致。 但不管是北港 、大坪、 石南、程丰、等地打的“湖南声”,还是塘湖、 麦市、 沙堆、 马港、关刀、四庄等地打的“崇阳声”,它们相比真正的“湖南话(是指带有临湘话、巴陵话)”和“崇阳话”,又更有“通城话”的成分和特色,所以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都是以“通城声”为基准,也都属于“通城话”。6、通城花鼓戏一、基本概述通城花鼓戏又名通城提琴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调,融合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间师道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3、和乡土气息。唱腔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因通城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调,也据说是为了和原来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今荆州花鼓戏)”所谓的“通城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所以称其为“提琴戏”。后又因与长沙(益阳)花鼓戏其相互融合,故复名“花鼓戏”,民间剧团奇特地称其为“提琴花鼓戏”。 但并非是指所谓的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通城打锣腔)。二、剧种形成通城虽隶属湖北,但是位于湖北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区与湖南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们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民间艺术,都受

14、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流传到通城的。 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流传通城、崇阳。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特别是其中的“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阳人民的喜爱。 光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崇阳、通城演唱,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 因唱腔是以“琴腔”故称其为“提琴戏 ”。后来岳阳戏班解散,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落户崇阳华陂定居,授徒传艺,当地遂出现业余的戏班。通城人李兆时等在演唱中,逐渐吸收当地民歌风格,后来艺人又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调,

15、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通城花鼓戏(提琴戏)。 7、通城个子通城,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刻,万家灯火里便看见三五亲朋好友围成一桌,个子之“战”便已开始。打个子也有诸多规律,如胡牌最少得有七个个子,人数非得有四人,除打个子的四人外,一般都有观“战”者在旁,旁观者有时比打个子的人都急,遇到好牌,便欢呼雀跃,碰上“肖脚”便连声责怪,但决不伤和气。也有因打牌手气不好中途换位子的,被换者决不抱怨;也有打到散场输赢对不上号的,过后也不计较,一笑了之。相信您一旦玩过,一定会喜欢上这种有趣游戏的。“通城个子”,简称为个子,湖北有些地区亦称为花牌,只是玩法有别。其它地方尚没发有这种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游戏。在此我觉得有必要与大家分享。 个子是一种娱乐工具,长不过三寸,宽不过一寸,方寸之间却千变万化,是许多娱乐工具所不能及的。如麻将是一个“眼”胡,而个子却有二个“眼”可胡。所以个子比麻将快,变化多,深受通城人喜爱。个子为塑料薄片型,上写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土、八九仔、可知礼”等文字或符号,外加一到十个数,每个字五张,一共有一百一十张,装起来也只有半边烟盒大小,便于携带。 个子乃通城一绝,作为一种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