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7373846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孝道文化读后感(共2篇) 孝道文化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为大家的孝道文化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着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当今之世大谈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基也。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终极关怀。我们伴随父母走过老年,看着他们肩膀不再坚实,头发日渐花白,甚至不时病痛,但是,他们的心灵经过岁月的洗鍊

2、,自然发出一种光明,可以烛照烦嚣的世事与人情。老人是人类的宝藏,越有传统的文明越重视老人。国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实在是深富智慧之语。一个不敢正视衰老、病痛与死亡的人,显然是不够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亲的父母面临这些困境时,我们自然会对生命作一整体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确立自己更真实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延续传统理念的基地,我们的生命意涵从中得到滋养、成长、成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从中得到启发与实现。因此,体会爱自亲始,甚至推己及人,这其实正是每一个人内心所向往与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显人性与真正的自我实现。 长远以来,历史教晓我们:长远来看,我们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纯的

3、品德是在家里培养出来的,品德修养的基础当以孝为首要。唯有从家庭开始,先和谐根本的人际关系,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于更广泛的群体社会。孔子和孟子对孝道体验特别深,所以也都清楚强调:人生须以孝德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满足。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 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

4、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 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孝道的两重性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 _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

5、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 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 进步的

6、。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 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 _,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 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

7、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

8、“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传统孝道荡漾 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这一色彩 使得传统孝道历经各个朝代、各种 _而不衰, 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它既表现了人 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 又被统治阶级所 利用, 作为欺骗、愚弄 _的精神鸦片。 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行为 准则的提出, 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正如恩格斯说 的:“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 _ 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

9、中运动 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当然我们在强调 道德的阶级性时, 并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 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阶级性而无全民性; 或相 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无阶级性。这是由道德的最深层 本质决定的。一切阶级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阶级 意义与一般意义的统一, 孝亦不例外。 从阶级意义上看孝。例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 违。”2即所谓孝, 就是不要违背“周礼”。这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 完全压抑了子女的进取精 神与创造 能力, 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身价值的根本否定。如 果今天再提倡“无违”, 显然不合时宜。又如子曰:“父 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2在经济横向发展的今日

10、社会, 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人都已是社会的 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们不仅要对父母尽责, 更 要对国家尽责。再如封建社会某些孝子典型的树立, 包含着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 背离了人的正常心理, 在社会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风气, 带有浓厚的宗法 性、阶级性。诸如此类, 均属孝概念的特殊意义, 具有 明显的局限性、等级性, 成为压抑青年人之独立性、创造性的工具, 是传统孝道发展的异化状态。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看孝。传统孝道中包含着一些 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即其不仅仅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敬亲思想不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都需要。 _先 生在三民主义 _的中说:“现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国家, 讲到孝字, 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 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_同志在1959 年回故乡韶山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共产党人是唯物 主义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这还是要讲的”。又 如“陆绩怀橘以孝母”、“李密陈情报母”等折射其对父 母恭敬有加, 眷爱情深。再如木兰代父戍边等, 则反映 了奋不顾身救父辈于危难的孝行,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 颂扬。如此等等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我们要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扬。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