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66648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学导案全(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教案教学内容负数,比例,圆柱与圆锥,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

2、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认识负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

3、页例1、例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

4、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

5、交流。 2认识正、负数。(1)引入正、负数。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2)试一试。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写完后,交流、检查。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

6、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4进一步认识“0”。(1)看一看、读一读。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

7、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3)提升认识。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总结归纳。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

8、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5练一练。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6出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7负数的历史。(1)介绍。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

9、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2)交流。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三、练习应用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逐一出示: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

10、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四、总结延伸1学生交流收获。2总结。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

11、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3、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1、圆柱(1)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

12、:看懂圆柱的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r或C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二、认识圆柱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2圆柱的表面(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

13、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3圆柱的高(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

14、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三、巩固练习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