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7330783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中学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科中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 日期:14 社科中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为深入了解我校教学及相关情况,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切实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更好地服务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促进我校教学的持续发展,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我校认真组织进行了教学情况调研工作。并形成如下报告。调研准备工作一、确定调研内容经认真研究及县教育局的要求确定了如下调研内容:1、教风学风建设情况2、实施素质教育情况3、制度机制建设情况二、确定调研方法具体形式为通过对上学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常规表现、学生表现、教研活动、师生座谈、以及家访等内容的总结进行分析。调研结果一、教风学风建设情况对于学校来说,培养和形

2、成两种风气最为关键,一是教风,二是学风。当前,加强学风建设已成为各校的共识。所谓教风,即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和行为方式。师德教风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以阶段性职业行为禁行规定为底线。教师要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风气和敬业精神。何谓学风?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了学校的观念和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学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好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谋求生存

3、发展的基础。我校一直关注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始终把教风学风建设当作重点来抓。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我校的教风学风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根据调研,现将具体的教风学风状态及对策汇报如下,以供领导们共同来研究与探讨。1、我校的学风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发现学生在学风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1)学习浮躁,不肯花力气,急功近利;(2)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贪玩耍;(3)诚信意识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4)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影响不好,与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不相容的,与形成

4、良好的学风是相悖的。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2、加强我校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针对以上学风问题,建议我校应采取以下措施,以促进学风建设。(一)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学风建设深入宣传“让每个人都成功”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每个人都成功”,首先是让学生成功,学生成功的首要标志是学习成绩,其次是综合素质。这种理念和观点必须从学生入校那天起就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之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同时,广大教师和干部以及管理服务人员,都更应该深入理解“让每个人都成功”的理念,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对教育来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学校来说,学校大计,师生为本;对教工来说,育

5、人大计,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目标观和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要求广大学生工作者从学生本身出发,代表学生的利益,维护学生的利益,为学生的利益服务,要真正地做到爱生如己、待生如子、教生如友。(二)以学风建设为核心,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完善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制度。比如建立科学的学生宿舍制度。所有这些制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根据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突出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激励与约束并重。(三)加强教风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要使学生学风有根本

6、性好转,教师是关键。为进一步促进教风,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如支持和鼓励教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培养工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师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了学生评教制度,以进一步促进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3、教风问题通过调研座谈,从老师看自己、老师看同事、学生看老师多角度发掘师德教风问题,发现的突出问题和现象主要有:(一)知识陈旧,照本宣科。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没有掌握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知道怎样上好课和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由于知识面狭

7、窄,语言贫乏,不注重知识积累,教案及课件长期不更新,且落后于专业发展和课本内容,导致知识陈旧,讲课时相关知识联系不够。另外,由于师资紧张,造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致使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甚至上课无教案,讲课时基本是照本宣科,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极大影响。 (二)课堂纪律控制能力差。有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上组织教学,课堂纪律差,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说学生的,课堂纪律差也不加以组织。有的教师对于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不加管理,任由班级纪律涣散,漠不关心。(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交流。有些老师缺乏创新意识,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课堂吸引力。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实行单向灌输,缺乏

8、双向沟通,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课堂气氛沉闷。(四)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局限于书本知识,遵循陈旧知识体系夸夸其谈。(五)教学基本规范问题。个别老师存在普通话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差、讲课声音太小等现象,导致教学效果极差。4、教风建设的策略(一)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校风,是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基本点。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其内容也最丰富。只有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全面妥善地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良好的教风的形成离不开以教学为中心的良好校风。通过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教学改革,使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只

9、有通过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创设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崇尚科学、严谨治学的教学环境和建立教师成才的长效机制。因此,只有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使教师真正形成优良的教风。 (二)强化教师培训,是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切入点。由于我校青年教师比较多,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加强他们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在对教师进行岗位业务培训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师德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青年教师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交流会、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观摩和培训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青年

10、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深入。(三)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加强教风建设的关键点。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学院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师德教育,使教师严格按照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履行教师的义务,并在履行义务中培养优良教风。(四)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是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突破点。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建设良好师德教风的保障。如果能够实现管理制度上的突破,学校的师德教风建设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尽快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堂

11、教学规范、教学违规、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证师德教风建设的尽快开展。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1、我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也实践多年,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行为中还存在着不足。(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曾使用过老教材的老师,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总是沿袭传统教学,埋怨新教材不适合国情,不适合农村实际条件,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机械记忆,生怕少讲学生就不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总是不情愿接受,经常发牢骚。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抓升学率上

12、。节假日补课,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负就是减少学生学的内容而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把发展学生的特长,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都认为是学生减负,老师增负。认为现在教材简单,学生条件有限看不懂教材没法预习。还有些年轻教师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师生均减负,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二)师资力量薄弱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农村初中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从职称结

13、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大部分是初级的。(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收入差距悬殊,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发展迅速,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使得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因偏僻落后,缺乏经济支持,教师能力水平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学生学无兴趣,课程资源的开发陷入了重重困境。(三)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

14、本.其实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农村初中教育沿袭传统教学,依然是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而在农村中初中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

15、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怕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