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学导案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29241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里阴晴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画里阴晴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画里阴晴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画里阴晴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画里阴晴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里阴晴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里阴晴教学导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画里阴晴-教案 作者: 日期:2 画里阴晴(教案)教者:贾涛【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教学方法】1.活动法2体验感悟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

2、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学生谈论,发言。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二、介绍作者、作品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一一一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

3、变种。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三、分析第一二段1.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2.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明确:湿。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

4、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明确:不是。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4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这句话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

5、照,衬托中的反面衬托也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我们辨析这两种修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以对比,使“战士”更加高大,可敬。“苍蝇”更加显得鄙夷,可憎。而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5.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明确: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

6、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中也有对湿景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致的。6.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湿”改变了哪些色调?给画家怎样的感受?明确: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雨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

7、,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四、分析第三段1.课文中提到了几种绘画技法。明确:(1)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

8、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各有特色。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中国画主要包括两种画法:水彩画、水墨画。水彩画:用水彩绘成的画。水彩是用水调和后使用的绘画颜料。水墨画:指纯用墨不着彩色的国画。(2)油画:是西方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采用油画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绘制作品。油画强调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创造,油画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颜料、画笔、画布、画刀、上光油、画框等。(介绍印象派大师作品)2.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朗读第

9、三段思考这个问题。明确: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3.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是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水彩画呢?明确:什么是水墨画?详见注解。什么是水彩画?详见注解。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有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变种。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五、分析第四段1.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五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阅读

10、第五段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明确: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的中心。2.作者在这段中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是哪一句?明确:“人们喜欢晴天。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可以两者兼得。3.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暗引和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4.最后一句话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

11、立场产生了动摇?明确:不是。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六、小结中心论点是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了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生活中每次表明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他的创新体现在,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七、写作

12、特点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仅从中外画家对“阴”和“睛”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从选材上深得散文小中见大的“三味”。结构上则娓娓道来,收水到渠成之效。语言上力求平实通俗,少用绘画术语;却又不失鲜明和生动。如第1自然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全文末尾“定居”和“落户”的比喻,幽默中透出智慧。【板书设计】画里阴晴吴冠中段落主要内容结构特点选材特点语言特点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起以小见大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承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转第4自然段提出观点:艺术可以创新合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