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26914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p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3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1.3.1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管理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但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之后,管理学才作为一门科学得以形成和发展。尤其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异常活跃,管理科学也相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践表明,管理理论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飞速发展和成长也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早期管理理论 这种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即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时期。其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

2、,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分析了由于工业的分工而获得的经济收益,技术的进步、时间的节约以及新机器和工具的采用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的增值都有巨大的作用。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他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以劳动创造价值为基础,来研究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流。马克思曾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传统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指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的时间和原料;同时,由于操作

3、的重复而产生的熟练技巧,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对于传统管理理论,比较典型的是是艾末生所概括的管理十二原则。 3科学管理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机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管理理论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这一阶段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以及后来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 以泰罗为首倡导的科学管理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提倡推行有判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法约尔十分注重对管理的研究,指出管理不同于经营,他认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

4、、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对于管理活动,他强调了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在论述管理活动的这五种职能的基础上,法约尔提出了“管理十四原则”。 韦伯则认为,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必须用责权合一的等级原则把各类成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则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他着重指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委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它组织体系。 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所倡导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的创世之说,他们的理论被后来的厄威克和古利克系统地加以阐述和整理。厄威克由此得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而古利克则将各

5、家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二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标志着西方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1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在霍桑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指出职工是“社会人”,他们还要受到社会和心理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以他们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等多部论著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并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2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

6、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劳动效率。行为科学理论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 人类需要理论:它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美国的马斯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将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尽可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使不同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才能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生产率。美国的赫茨伯格又进而对满足职工需要的效果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双因素)理论,认为仅仅满足职工的需要还不能排除消极因素,应当注重“激励因素”对人的作用,才能使满足人的各层次需要的工作收到提高生产率的实效

7、。至于如何提高这种激励因素的激励力,弗鲁姆又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成果的绩效对职工的价值以及职工认为该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这就使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了。 人性管理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美国的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于1960年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批驳了以管束和强制为主的传统管理观点X理论;倡导主张出现问题时要多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Y理论。20世纪50年代,阿吉里斯提出所谓“不成熟成熟交替循环模式”,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

8、过程,指出“如果一个组织不为人们提供使他们成熟起来的机会,那么人们就会变得忧虑、沮丧、甚至还会按违背组织目标的方式行事”,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职工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加重职工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和自觉行动。 群体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群体动力学”理论创立者勒温详尽地论述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群体的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行为分类等。而另一个对群体理论颇有影响的人物美国的布雷德福则主要通过对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指出必须更加明确组织成员在团体组织中的地位和责任,使之与组织的目标一致而提高工作效率。

9、领导方法理论:它侧重于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美国的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表述的“领导连续流(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强调从以领导为中心到以职工为中心的方式中,存在多种带连续性、统一性的领导方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人和物的状况、当前和未来的利益具体选择最有效的领导方式。美国的利克特建立的“支持关系理论”则认为领导方式应当偏重以职工为中心的民主式。布莱克和穆顿则用一个巧妙的“管理方格图”,表示了主管人员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和对人的关心程度,指出企业领导不应采用极端的领导方式,必须把工作任务和关心体贴结合起来,采用综合的领导方式。三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急速提高,

10、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加强,管理理论的发展也随之日益活跃,继行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管理理论学派,德国管理学家孔茨将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社会系统学派(又称为社会合作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纳德。该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 决策理论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经验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德鲁克和戴尔等。该学派强调要注意当今的企业管理现状和实际

11、需要,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 权变理论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卢桑斯。该学派认为管理要根据企业年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 管理科学学派:这个学派的创立者为伯法等人。该学派主张管理要运用数学手段。 除上述之外,还有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等。1.3.2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原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人们所相信的基本真理。管理原理是以丰富的管理实践为基础,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所作的科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要求,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是企业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

12、现代管理原理有:系统性原理、规律性原理、控制性原理、相对封闭原理、弹性原理、整分合原理、动力原理、效益最优化原理、要素有用原理。一 系统性原理 系统是指由若干彼此有关的、互相依存的事物所组成的复杂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现代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具有集合性(即它是许多子系统的集合)、相关性(即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层次性(即它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目的性(即每个系统必须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整体性(即系统的各要素、各子系统必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必须以全局为重)、环境适应性(即系统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它时刻和外部环境发生交互联

13、系,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并与之保持动态平衡)等系统特征。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处理,以达到最优化目标。二 规律性原理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运动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企业管理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根据生产力发展规律,企业必须按照专业化、协作化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必须依据生产特点和生产类型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组织生产过程;按照生产关系运动规律,企业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根据上层建筑发展规律,企业必须使企业管理的方针、政策、原则、方法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4、,做到政治与生产统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统一。三 控制性原理 现代管理的控制活动,就是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照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偏差,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企业的管理系统实质上也就是一个控制反馈系统,在管理系统中,控制和反馈是相互作用的、互为前提的、同时并存的。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传递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都是依靠信息反馈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性原理,又称为控制反馈原理。有效的管理就是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准确、灵活地作出判断,然后决策、执行、反馈修正、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不断循环,使管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有效控制,收到最好的效果。四 相对封闭原理 相对封闭原理是指企业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的各种要素、各种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手段之间必须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形成一个严密的连续封闭的回路,以防出现漏洞,一旦出现漏洞,能够马上补救。构成管理系统封闭回路的有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运作机构、反馈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